11月9日一大早,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的工作用车驶往110公里外的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芒热村。一路上,西藏自治区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员央拉端坐在车后座,手捧着用护经布包裹着的古籍,仿若捧着最心爱的珍宝。
两个小时后,一行人来到尼玛江热乡芒热村芒热寺,驻寺干部和僧人早已等候在院内。下车后,修复员央拉和次央郑重地将修复好的古籍转交给寺院僧人多多。
此次归还的两函散叶古籍,共计修复232叶,历时3年。
这是自2009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正式启动古籍保护工程以来,在普查、保护、整理、宣传和研究工作之余完成的首个寺院古籍系统性修复工作。也是成立于2015年7月的西藏自治区古籍修复中心,本着“抢救为主、修复为辅、修旧如旧”原则,在西藏古籍修复员极为紧缺,又承担多个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整理、修复、碑文传拓任务的同时,完成的极具历史意义的古籍系统性修复工作。
2012年以前,任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文阅览室管理员的央拉,每每看到古籍被磨损,有霉噬、絮化、撕毁等现象时,总是心疼不已。后来,央拉到国家图书馆师从著名古籍修复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学习古籍修复技艺,成为西藏第一个专业、系统学过古籍修复技艺的修复员。
古代典籍,历经时光打磨,焕发岁月荣光,却难免累累伤痕。2014年9月4日,芒热寺僧人将所藏两函破损严重的珍贵古籍送往自治区古籍修复中心请求修复,看着受损严重的古籍,央拉接下了这项繁重的任务。
“当时送来修复的一函为散叶《般若波罗蜜多经》,其纸张略厚,多数为数层托裱而成的书叶,有结板现象,修复中,我们用湿揭的方法一叶叶揭开后,发现大致有174叶古籍,因此定义为一函。”央拉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另一函因寺院保存条件差,送来时已成书砖,纸张质地极薄,将其揭开后,修复员运用湿揭、干揭、夹揭等方法,并用托裱的方式进行了修复,托裱完成58叶,剩余的书砖因破损严重,且书砖较厚实,继续揭开必将造成二次破坏,考虑到古籍文献的文物价值,不建议修复,原样归还寺庙。
芒热寺,始建于公元12世纪,这座古老寺院藏有30多部古代典籍写本文献,而其最主要的收藏正是13至18世纪缮写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籍。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保护专家白张介绍说:“这批写本古籍是藏民族历史上极其珍贵的古代典籍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参考资料价值。古籍缮写的藏纸质地优良、柔软光滑,装裱十分考究,虽历经几百年,字迹却新鲜如初,对研究后弘期墨竹一带佛教传播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当这次归还的两函232叶珍贵古籍重返芒热寺文物馆藏室时,央拉一再嘱咐寺院僧人要认真做好日常保护工作。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边巴次仁说:“针对芒热寺开展的古籍修复是我中心首次试点性对外修复,也是西藏古籍修复工作在不断摸索与研究中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记者了解到,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自成立古籍保护中心以来,对列入国家、自治区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和濒危古籍开展了全面、系统地抢救、修复和利用。本次对芒热寺珍贵古籍《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成功修复,为西藏推动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