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藏服、戴着盖头的哈巴龙旺边村藏回老人。
哈巴龙旺边村坐落在茶马古道重镇、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藏族聚居区。回族移民迁移到哈巴后,他们一方面不断吸收着周围民族的习俗文化,形成独特的藏回族群,一方面又竭力保持自己的族群认同和宗教信仰,并在信仰发生断裂的时候,找寻回归之路。
哈巴村是藏回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子,它坐落在香格里拉县哈巴雪山西面山脚下,海拔在2700米至2900米之间,距离县城130公里。
巍峨的哈巴雪山为哈巴村提供了所有可依赖的自然资源:高原肥沃广阔的土壤,立体分布的寒冻植被带,大面积的高山草甸和原始森林,还有奇石、山泉、瀑布、灌木丛、野花以及栖息在森林中的许多珍稀动植物。这里迤逦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酷爱登山的游客,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攀登雪山的最佳季节,也为这个相对封闭的村落带来了不少新鲜的外来面孔。
哈巴村下设12个自然村,有纳西族、藏族、彝族、回族、傈僳族等村寨,多民族融合在这个仅4000多人的村落中演变得错综又复杂。其中,龙旺边村和兰家村是两个穆斯林村寨,是藏回生活的家园。两村在生产上是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在亲戚关系上隶属于几个大的家族,所以是两个相依相伴的亲属村。
藏回族群是一个兼有明显伊斯兰文化和藏族文化的独特族群。这个群体中包括藏化的回族和回化的藏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西藏拉萨地区以及云南迪庆哈巴地区。
青海卡力岗地区的藏回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藏族的一支,他们由于长期与回族来往,归信了伊斯兰教,从而被周围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称为藏回。与此不同的是,西藏拉萨地区和云南迪庆哈巴地区的藏回却是因生存在藏族地区,与藏族很快融合,并学习和掌握了藏族文化,适应了藏族生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
在哈巴村,人们把这部分回族叫做“古给”,意指他们是头戴白帽的一群人。白帽是穆斯林男子在着装上的标志,当他们最初迁移到哈巴时,头戴白帽大概是他们留给周边其他民族最直观的印象。迁移环境的改变,是哈巴藏回这个新族群形成的温床,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则是他们从纯粹的回族转化为藏回的过程。
哈巴藏回信仰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藏传佛教包围下的哈巴地区,伊斯兰教在其中一小块土壤中孕育并生长着,犹如珍贵的宗教文化遗珠。
龙旺边村村民对宗教信仰的认同不曾动摇。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外在的妥协和内在的坚定。在牧场放牧的杨侍林每天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就是做礼拜。
龙旺边村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以带有火塘的客厅为主要居室和活动场所,这是藏族独特的火塘文化进入回族家庭后最为生动的融合。
在火塘边聊天,主人会为您盛上青稞酒,虽然伊斯兰教教义中禁止穆斯林饮酒,但在藏区高原气候中,龙旺边村的回族吸收了藏族人民的酒文化,以青稞酒待客助兴或温暖身体。这里有优质的青稞和雪山圣水,村民们把青稞酒装在锅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起来放好,适宜的温度使青稞酒能较好地发酵,然后用酒坛装起来招待客人。青稞酒味道甘甜,丝毫没有辛辣感,酒精快速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让一个最拘谨的人无所不谈。
在饮食上,藏回与周边民族的饮食习俗差异不大,主要的区别就是不食大肉,正餐中以牛、羊肉为主要荤菜,油炸羊肉和萝卜炖牦牛肉是村民们经常做的大菜。在早餐中,酥油茶和牦牛奶是必备的饮品。龙旺边村人以酥油茶配油香和馒头,再打一小碟酱油和辣椒调配的汁做馒头的蘸水。在一桌小小的早餐中,酥油茶代表着藏族饮食文化,油香却是回族将古老的中西亚伊斯兰饮食文化带入中国后的产物,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饮食风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藏回家庭的餐桌上呈现。
平日里,龙旺边村的妇女一般会穿藏式服装出现,但又有别于青藏高原上的传统藏服,盖头就是最突出的表征。盖头是穆斯林妇女戴在头上的头巾,旨在盖住头发、耳朵和脖颈。尤其是在隆重的场合,妇女更是整齐划一地戴盖头出席,年轻女孩即使不穿藏服也一定要戴上盖头。
龙旺边村临近汉族、彝族和纳西族村寨,长期的民族生活交往使龙旺边村的宗教生活也深受这些民族的影响,哈巴地区维持着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局面。然而当其他民族称龙旺边村人藏回时,他们即使不排斥,也坚定地认为“我们本身是回族,只是被藏化”。
“文革”期间,伊斯兰教在村子里被禁止。一直到1999年之前,龙旺边村都没有清真寺。村民缺乏伊斯兰教知识,仅保留回族丧葬仪式和重要的节庆仪式(如开斋节),但同时还借用东巴教、藏传佛教、毕摩教等。例如当某家发生祸事时,村民会请东巴师来烧香念经;若某人生病许久未愈,会请彝族毕摩来做法事等等。一个家庭用于宗教上的开支很少。服装上,男子穿藏装或汉装,女子穿藏装。婚姻上大方向遵循“准进不准出”的原则,但依然可以同藏族、纳西族、汉族通婚。饮食上不食大肉,但抽烟、酗酒的事情屡见不鲜,可以说当时村民对自己宗教信仰的观念是模糊的。
1999年,以杨侍林为代表的村中年长者提出恢复清真寺。杨侍林先后去通海县纳家营和沙甸寻求并最终获得回族同胞的帮助。那段时期,村民对恢复伊斯兰教的热情空前高涨,日常生活习俗也改变不少。此后,村子修建好了清真寺,培养了村内阿訇。村民实践伊斯兰教教义教仪,礼拜、诵念《古兰经》、守斋等等。每家购买宗教用品和用于宗教活动的开支逐渐增加。饮食上除不食大肉外,也不食自死动物、凶猛动物和动物血液等。服装上,妇女戴起了盖头,男人戴起了白帽,年轻人的服装越来越现代化。婚姻上实行教内婚,并要求嫁入村子的外族媳妇按伊斯兰教的仪式皈依。
教门恢复后,村民加深了对伊斯兰教的认识,特别是年轻人从原先只知道不吃大肉到开始学习教义教规,开始了解宗教文化,开始改变生活习俗。信仰的回归一方面使村民们更加清晰自身的族群意识,更坚定自己的族群认同,另一方面,信仰和习俗上新的碰撞也带来了新的困扰。
今天,伊斯兰教在龙旺边村的信仰状况趋于平淡,一座小型的清真寺正在大寺旁边建盖着,大概是用来容纳妇女做礼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