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金轮两边为一对镏金孔雀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金沙江东岸、沙鲁里山西麓,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隔江相望。德格为康巴地区文化中心,又与西藏拉萨、甘肃拉卜楞并称为藏区三大文化中心。
德格印经院(藏语中称为“德格巴宫”,也称“巴宫”)是世界文化瑰宝,2009年德格印经院、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三地雕版印刷技艺捆绑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目前德格印经院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德格印经院不但是藏传佛教圣地,而且是内涵极其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大宝库。
“自从2003年担任德格印经院院长以来,我不断加深对印经院的认识,越研究越觉得‘陌生’,它远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德格印经院院长、德格县人大副主任泽旺吉美活佛告诉记者。
记者由北京深入德格,对这一文化宝库的认识越深,就越感到不可思议。其“无尽藏”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德格印经院及周边寺庙、民居是宏伟的建筑群,院藏30多万块雕版是无价之宝,雕版技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提倡宗教无偏向的利美学术思潮与德格印经院则是德格这一多元共融文化土壤的学术结晶。
更庆寺金刚普巴法会现场
壹 初访巴宫 色曲、欧曲环抱的优美建筑群
记者从成都出发,沿着颠簸不堪的317国道,乘汽车越过条条大江,战战兢兢地翻过号称“川藏线第一险”的雀儿山,终于来到“雪山下的文化名城”——德格,进入这个自成一体的文化片区。
站在位于巴宫街的德格印经院前,记者首先注意到的是大门上方金轮两侧的一对镏金孔雀。一般藏传佛教寺庙门上都是祥麟金轮,象征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得道后说法初转法轮。早在记者到西南民族大学拜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格勒时,他便告诉记者,印经院很有特色,建筑与众不同,他特别提到了院门上方的两只孔雀。
从外面看德格印经院,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资料显示,德格巴宫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1679平方米,建筑面积4103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为藏汉结合的四合院式建筑,融德格寺庙与传统民居形式于一体。
细细观察德格印经院,便会发现整个建筑有诸多奇异之处,值得琢磨。德格巴宫并非建立在平面地形上,而是在欧曲、色曲环抱的一个山坡上,东高西低,依势建成,外立面的墙基线明显是倾斜的。200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来考察后指出,印经院建筑因地就势,在形式上采用“外异而内不异,下斜而上不斜”的建筑手法,顺其自然,是一座错落有致、风格独特的院体建筑;在内容上,将不同功能、不同台地的楼梯建筑,以四合院式的组合方法,用高筑土墙有机围成一体,形成一座“似高台又非高台”的宏伟建筑。
印经院里除了偶有几位远道来朝圣的转经者,参观者并不多。因为印经院一般在4—11月开放,记者3月下旬到访时并不属于这一时段。印经院主体建筑有三层,一层大殿内供奉佛像,也有一些著名藏族学者的塑像,包括米拉日巴、萨班、唐东杰布、宗喀巴等。殿内东侧供奉着德格印经院创建阶段最重要的两位先贤——德格土司曲吉·登巴泽仁和八邦寺噶玛噶举派大学者司徒·曲吉迥乃活佛。德格土司是康巴地区最大的土司,历代德格土司推崇佛教,重视佛学,尊重并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使该地区形成少见的五大教派并存共荣的格局。按印经院提供的资料,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雍正七年),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曲吉·登巴泽仁发愿始建,历经第十三、十四、十五世土司苦心经营,经过约27年,于1756年完成。泽旺吉美活佛告诉记者,在印经院发展历程中,许多学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司徒·曲吉迥乃是其中的代表,他主持大藏经的校勘工作,保证了德格版的质量。
印经院二、三楼为雕版保存库和工作间,为纯木构建筑。明媚的阳光从天井中透入院内,数十万块珍贵的雕版层层叠叠,摆放有序。院内的猫由于经常在梁柱和经版间穿行,毛都染上了绛红色。
走出印经院,为了俯拍全貌,记者爬上对面的山头。居高临下,回字形的印经院外形规整、气势庄严,绛红色的墙体和金黄色的建筑饰件相得益彰。从这里俯瞰,整个德格县城的布局尽展眼前。巍峨的大山之中,金沙江的支流色曲自北向南流过,欧曲则自东向西注入色曲。以印经院为中心,县城分为两部分。印经院以西的房屋较为零乱,显得没有章法;以东的民居则较为统一协调,以巴宫和更庆寺为中心,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民居上层纯木构,外墙刷成绛红色,下层土墙则大都刷成萨迦派特有的红、白、灰三色。只有位于巴宫和更庆寺中间的一座新修学校与整体建筑风格显得不大协调。
贰 二访巴宫 伟大无价的文化遗产
第二天,记者再次来到印经院,印经院的扎西带领记者参观。
关于德格印经院存有多少块雕版的说法很多。对此,扎西说,新旧雕版目前有30多万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印经院仍在不断新刻、补刻雕版,每年多则6000块,少则三四千块。雕版工人大都来自金沙江对岸的江达县波罗古泽,现在处于冬歇期,还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开工。
据扎西介绍,印经院的木刻印版内容涉及藏区历史、医学、数学、文学、传记、语言文法等方面,其他还有天文、地理、历算等学科的宗教文献和经文注释、宗教经典论释、选集、格言等。这些雕版大都有200多年历史,最早的刻版可追溯至1703年。画版共有2272张、6288幅,其中古旧画版376张。壁画面积850平方米,各类雕塑75尊。
记者在德格购得一本《德格印经院藏版细目》,编译者之一、四川民族学院教授呷玛降称告诉记者,四位编译者——中央统战部斯塔、国家民委曲扎、西藏自治区卫生学校西绕降称和呷玛降称本人都出生在德格,他们怀着对德格的热爱和眷恋,1993年编译出版了该书。以前曾数次对藏版进行过编目整理,还出过藏文版目录,他们这次则整理并译成汉文,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德格巴宫的保护力度。1980年,德格巴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06年,作为传统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照世界遗产公约文物类的标准,德格印经院符合第一、二、三和第五项标准,2007年正式提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德格印经院雕版技艺成功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
站在德格印经院的楼顶,风吹得经幢呼呼作响。扎西说,印经院虽然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备选名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记者俯瞰印经院的观感,扎西表示认同,他说,印经院本身虽然较小,但它与周边的德格民居建筑群和更庆寺是具有历史渊源的建筑整体。印经院和更庆寺之间的德格中学,破坏了整体格局。这里原是德格土司官邸,在长期计划中拟将中学搬迁,然后复建德格土司官邸,并将其作为印经院的附属博物馆使用,主要展示印经院的历史、非遗技艺。以后新刻的雕版都将存放在博物馆,而印经院只保存古老的雕版,以减轻印经院的维护和保管压力。泽旺吉美活佛向记者介绍,他们准备在新馆设立研究机构,收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藏学研究文献,邀请国内外学者来做访问学者,在这里展开研究工作。
排列整齐的经版
叁 家庙更庆寺与巴宫 皆以镏金孔雀象征土司权力
记者到达德格时,正值藏历土龙年正月二十八,在印经院门口就听到东边更庆寺方向法号长鸣,法鼓隆隆。更庆寺是德格土司的家庙,是萨迦派名寺,历史上德格印经院曾是更庆寺的附属印书机构。这两天原来是更庆寺一年一度盛大的金刚普巴法会的尾声,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演出“藏戏”,正月三十则围绕坛城举行隆重法事。藏戏在寺北一块平地上举行,德格县各村各乡的藏族同胞赶来坐在山坡上观看。看完藏戏,记者正和铁棒喇嘛降拥绒布聊天,更庆寺堪布(主持)克珠邀请记者到寺内做客,他说金刚普巴法会一般具加持当地吉祥如意的作用。然而,与其他地区的萨迦寺法会相比,更庆寺的金刚普巴法会还多一重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加持护佑德格印经院。由此,一方面可见德格印经院与更庆寺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可见当地僧俗对于德格印经院的珍爱。在金刚普巴法会期间,更庆寺经堂内挂出了三幅巨大的黑唐(黑底唐卡),克珠堪布说,这些黑唐很珍贵,平时不轻易示人,这是德格最后一个土司降央伯姆请人绘制赠给更庆寺的,体现出更庆寺作为土司家庙的特殊地位。
记者注意到,更庆寺经堂上方金轮两边也是一对镏金孔雀,克珠堪布告诉记者,他认为这与德格土司权力象征有关。德格土司是历史上德格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德格土司有五大家庙(更庆寺、八邦寺、竹庆寺、白玉寺、噶陀寺),其中更庆寺位于土司官邸驻地,为土司本家寺庙,堪称“家庙之家庙”。作为几代德格土司苦心经营的德格印经院,具有“皇家图书馆”的意义。二者都使用了具有权力象征意义的孔雀标志。
记者到过的藏区诸寺庙中,只有德格印经院、更庆寺和萨迦寺有孔雀金轮符号,也许并非巧合,这三个地方都与萨迦派有关。德格土司本身兼任法王,仿效元代萨迦派政教合一的制度。德格印经院、更庆寺、萨迦寺的孔雀金轮象征符号体现出这几个地方与中央政权的某种特殊关系:中央政权掌控并赋予权力,萨迦法王、德格土司通过对中央政权的认可及合作,获得或者加强政教合一体制的合法性,巩固其在统治区域的权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德格印经院没有任何一处使用明显的萨迦派的建筑象征符号,这与周围的民居和更庆寺形成鲜明对比。萨迦派建筑土墙外立面通常使用灰、白、红三色,这是萨迦派寺庙和民居最显著的建筑符号之一,所以萨迦派也被称为“花教”。印经院虽然历史上曾为萨迦派更庆寺的附属印书机构,但是它直接受到德格土司不分教派、兼容并蓄指导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在这种独特卓异的文化背景下,于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了康巴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利美运动。
肆 巴宫与利美 同一文化土壤的结晶
与其文化遗产一样,德格印经院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样值得重视。从学术角度观察德格印经院,至少可以区分出两个层面:其一,德格版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在佛教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其二,德格印经院赖以产生并反哺的学术土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与德格土司家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还曾担任德格最后一个土司——传奇女土司降央伯姆的翻译。他告诉记者,德格巴宫应该译为“德格印书院”或者“德格书院”,因为德格土司在创建巴宫时既承继藏族文化传统,又因为到京城朝觐时熏沐汉风,受到汉地书院讲学印书传统的深刻影响,德格巴宫不但印书(内容包括佛经以外的各种书籍),而且“养士”,在当时聚集了一批进行研究的学者。
在藏区各印经院中,德格印经院以所藏藏民族文化典籍最为广博、藏传佛教教派经典门类最齐全著称,诸多研究者从中受益。呷玛降称介绍说,所藏书版内容丰富庞杂,粗略而言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佛学经典及论释佛经的著作,归总在《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中,二是著名学者的文集,三是藏族早期的医学等著作。根据扎西提供的资料,院藏有许多稀世孤本、珍本、范本,例如藏文版《印度佛教源流》、《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等珍本。用三种文字并刻的最古老的《般若八千颂》是全世界仅存的孤本,2002年3月获准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被称为“康巴三宝”之一。《甘珠尔》、《丹珠尔》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四川大藏经对勘局认定为唯一的标准版本。
德格版文献的价值显然不局限于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近现代佛学大师吕澂曾在金陵刻经处、支那内学院讲学刻经,他对汉文、梵文、藏文佛教原典的校勘学力都极为精悍。记者粗略查阅吕澂几种佛学论著,在使用藏文文献时德格版是必备之选,如《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三种西藏原本均从丹珠尔检出,以奈塘snar-than版为底本,而以德格bdf-dge版校定”,奈塘本早于德格本,故以奈塘版为底本,而以德格善本校勘,脚注多有“今从德格本”、“今依德格本改”、“德格本此字作”等。在受欧阳竟无之托校勘编印内学院最重要的《藏要》丛书中,吕澂也广泛使用德格版等在内的各版藏文大藏经。
记者此行本为印经院而来,却出乎意料地走进一个博大深奥的文化天地。随着一步步走进德格,这里浓郁的藏传佛教的学术氛围、独特的多元共融的宗教环境、各派各具特色的寺庙让记者深为震动。
德格境内宗萨、八邦、竹庆、丁青四寺分属萨迦派、噶玛噶举派、宁玛派、苯波教,而各寺的佛学院分别是各自教派在整个藏区最好的佛学院之一。德格的藏传佛教传统学术力量可见一斑。宗教上各派并存共融,政治上德格土司兼容并蓄,由此产生了康巴地区的利美运动。
利美(热麦)为藏语,有的译作无宗派运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班班多杰译作宗派无偏向运动,19世纪后半叶,由德格学者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等发起。按班班多杰对利美运动的理解,一方面,每个宗派都要恪守本派教义教法,不可模糊边界、彼此混淆;另一方面,各宗派保持平等地位,互相尊重,各派才能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形成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格局。由此,“宗派无偏向包含着宗教对话的意味”。泽旺吉美活佛是雍仲苯教活佛,对利美运动有很深的感受,他认为利美运动思潮是伟大思想,对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利美运动兴起于德格巴宫创建100多年后的19世纪后半叶,二者是在德格这同一片深厚博大的文化土壤上绽放的奇葩,前者是藏民族文化的物质结晶,后者是思辨学术的精神结晶。难能可贵的是,德格巴宫和利美运动都并非仅仅是作为历史陈迹的遗产,它们在当代社会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术之源。
更庆寺金刚普巴法会现场
壹 初访巴宫 色曲、欧曲环抱的优美建筑群
记者从成都出发,沿着颠簸不堪的317国道,乘汽车越过条条大江,战战兢兢地翻过号称“川藏线第一险”的雀儿山,终于来到“雪山下的文化名城”——德格,进入这个自成一体的文化片区。
站在位于巴宫街的德格印经院前,记者首先注意到的是大门上方金轮两侧的一对镏金孔雀。一般藏传佛教寺庙门上都是祥麟金轮,象征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得道后说法初转法轮。早在记者到西南民族大学拜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格勒时,他便告诉记者,印经院很有特色,建筑与众不同,他特别提到了院门上方的两只孔雀。
从外面看德格印经院,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资料显示,德格巴宫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1679平方米,建筑面积4103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为藏汉结合的四合院式建筑,融德格寺庙与传统民居形式于一体。
细细观察德格印经院,便会发现整个建筑有诸多奇异之处,值得琢磨。德格巴宫并非建立在平面地形上,而是在欧曲、色曲环抱的一个山坡上,东高西低,依势建成,外立面的墙基线明显是倾斜的。200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来考察后指出,印经院建筑因地就势,在形式上采用“外异而内不异,下斜而上不斜”的建筑手法,顺其自然,是一座错落有致、风格独特的院体建筑;在内容上,将不同功能、不同台地的楼梯建筑,以四合院式的组合方法,用高筑土墙有机围成一体,形成一座“似高台又非高台”的宏伟建筑。
印经院里除了偶有几位远道来朝圣的转经者,参观者并不多。因为印经院一般在4—11月开放,记者3月下旬到访时并不属于这一时段。印经院主体建筑有三层,一层大殿内供奉佛像,也有一些著名藏族学者的塑像,包括米拉日巴、萨班、唐东杰布、宗喀巴等。殿内东侧供奉着德格印经院创建阶段最重要的两位先贤——德格土司曲吉·登巴泽仁和八邦寺噶玛噶举派大学者司徒·曲吉迥乃活佛。德格土司是康巴地区最大的土司,历代德格土司推崇佛教,重视佛学,尊重并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使该地区形成少见的五大教派并存共荣的格局。按印经院提供的资料,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雍正七年),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曲吉·登巴泽仁发愿始建,历经第十三、十四、十五世土司苦心经营,经过约27年,于1756年完成。泽旺吉美活佛告诉记者,在印经院发展历程中,许多学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司徒·曲吉迥乃是其中的代表,他主持大藏经的校勘工作,保证了德格版的质量。
印经院二、三楼为雕版保存库和工作间,为纯木构建筑。明媚的阳光从天井中透入院内,数十万块珍贵的雕版层层叠叠,摆放有序。院内的猫由于经常在梁柱和经版间穿行,毛都染上了绛红色。
走出印经院,为了俯拍全貌,记者爬上对面的山头。居高临下,回字形的印经院外形规整、气势庄严,绛红色的墙体和金黄色的建筑饰件相得益彰。从这里俯瞰,整个德格县城的布局尽展眼前。巍峨的大山之中,金沙江的支流色曲自北向南流过,欧曲则自东向西注入色曲。以印经院为中心,县城分为两部分。印经院以西的房屋较为零乱,显得没有章法;以东的民居则较为统一协调,以巴宫和更庆寺为中心,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民居上层纯木构,外墙刷成绛红色,下层土墙则大都刷成萨迦派特有的红、白、灰三色。只有位于巴宫和更庆寺中间的一座新修学校与整体建筑风格显得不大协调。
贰 二访巴宫 伟大无价的文化遗产
第二天,记者再次来到印经院,印经院的扎西带领记者参观。
关于德格印经院存有多少块雕版的说法很多。对此,扎西说,新旧雕版目前有30多万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印经院仍在不断新刻、补刻雕版,每年多则6000块,少则三四千块。雕版工人大都来自金沙江对岸的江达县波罗古泽,现在处于冬歇期,还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开工。
据扎西介绍,印经院的木刻印版内容涉及藏区历史、医学、数学、文学、传记、语言文法等方面,其他还有天文、地理、历算等学科的宗教文献和经文注释、宗教经典论释、选集、格言等。这些雕版大都有200多年历史,最早的刻版可追溯至1703年。画版共有2272张、6288幅,其中古旧画版376张。壁画面积850平方米,各类雕塑75尊。
记者在德格购得一本《德格印经院藏版细目》,编译者之一、四川民族学院教授呷玛降称告诉记者,四位编译者——中央统战部斯塔、国家民委曲扎、西藏自治区卫生学校西绕降称和呷玛降称本人都出生在德格,他们怀着对德格的热爱和眷恋,1993年编译出版了该书。以前曾数次对藏版进行过编目整理,还出过藏文版目录,他们这次则整理并译成汉文,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德格巴宫的保护力度。1980年,德格巴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06年,作为传统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照世界遗产公约文物类的标准,德格印经院符合第一、二、三和第五项标准,2007年正式提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德格印经院雕版技艺成功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
站在德格印经院的楼顶,风吹得经幢呼呼作响。扎西说,印经院虽然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备选名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记者俯瞰印经院的观感,扎西表示认同,他说,印经院本身虽然较小,但它与周边的德格民居建筑群和更庆寺是具有历史渊源的建筑整体。印经院和更庆寺之间的德格中学,破坏了整体格局。这里原是德格土司官邸,在长期计划中拟将中学搬迁,然后复建德格土司官邸,并将其作为印经院的附属博物馆使用,主要展示印经院的历史、非遗技艺。以后新刻的雕版都将存放在博物馆,而印经院只保存古老的雕版,以减轻印经院的维护和保管压力。泽旺吉美活佛向记者介绍,他们准备在新馆设立研究机构,收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藏学研究文献,邀请国内外学者来做访问学者,在这里展开研究工作。
排列整齐的经版
叁 家庙更庆寺与巴宫 皆以镏金孔雀象征土司权力
记者到达德格时,正值藏历土龙年正月二十八,在印经院门口就听到东边更庆寺方向法号长鸣,法鼓隆隆。更庆寺是德格土司的家庙,是萨迦派名寺,历史上德格印经院曾是更庆寺的附属印书机构。这两天原来是更庆寺一年一度盛大的金刚普巴法会的尾声,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演出“藏戏”,正月三十则围绕坛城举行隆重法事。藏戏在寺北一块平地上举行,德格县各村各乡的藏族同胞赶来坐在山坡上观看。看完藏戏,记者正和铁棒喇嘛降拥绒布聊天,更庆寺堪布(主持)克珠邀请记者到寺内做客,他说金刚普巴法会一般具加持当地吉祥如意的作用。然而,与其他地区的萨迦寺法会相比,更庆寺的金刚普巴法会还多一重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加持护佑德格印经院。由此,一方面可见德格印经院与更庆寺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可见当地僧俗对于德格印经院的珍爱。在金刚普巴法会期间,更庆寺经堂内挂出了三幅巨大的黑唐(黑底唐卡),克珠堪布说,这些黑唐很珍贵,平时不轻易示人,这是德格最后一个土司降央伯姆请人绘制赠给更庆寺的,体现出更庆寺作为土司家庙的特殊地位。
记者注意到,更庆寺经堂上方金轮两边也是一对镏金孔雀,克珠堪布告诉记者,他认为这与德格土司权力象征有关。德格土司是历史上德格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德格土司有五大家庙(更庆寺、八邦寺、竹庆寺、白玉寺、噶陀寺),其中更庆寺位于土司官邸驻地,为土司本家寺庙,堪称“家庙之家庙”。作为几代德格土司苦心经营的德格印经院,具有“皇家图书馆”的意义。二者都使用了具有权力象征意义的孔雀标志。
记者到过的藏区诸寺庙中,只有德格印经院、更庆寺和萨迦寺有孔雀金轮符号,也许并非巧合,这三个地方都与萨迦派有关。德格土司本身兼任法王,仿效元代萨迦派政教合一的制度。德格印经院、更庆寺、萨迦寺的孔雀金轮象征符号体现出这几个地方与中央政权的某种特殊关系:中央政权掌控并赋予权力,萨迦法王、德格土司通过对中央政权的认可及合作,获得或者加强政教合一体制的合法性,巩固其在统治区域的权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德格印经院没有任何一处使用明显的萨迦派的建筑象征符号,这与周围的民居和更庆寺形成鲜明对比。萨迦派建筑土墙外立面通常使用灰、白、红三色,这是萨迦派寺庙和民居最显著的建筑符号之一,所以萨迦派也被称为“花教”。印经院虽然历史上曾为萨迦派更庆寺的附属印书机构,但是它直接受到德格土司不分教派、兼容并蓄指导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在这种独特卓异的文化背景下,于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了康巴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利美运动。
肆 巴宫与利美 同一文化土壤的结晶
与其文化遗产一样,德格印经院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样值得重视。从学术角度观察德格印经院,至少可以区分出两个层面:其一,德格版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在佛教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其二,德格印经院赖以产生并反哺的学术土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与德格土司家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还曾担任德格最后一个土司——传奇女土司降央伯姆的翻译。他告诉记者,德格巴宫应该译为“德格印书院”或者“德格书院”,因为德格土司在创建巴宫时既承继藏族文化传统,又因为到京城朝觐时熏沐汉风,受到汉地书院讲学印书传统的深刻影响,德格巴宫不但印书(内容包括佛经以外的各种书籍),而且“养士”,在当时聚集了一批进行研究的学者。
在藏区各印经院中,德格印经院以所藏藏民族文化典籍最为广博、藏传佛教教派经典门类最齐全著称,诸多研究者从中受益。呷玛降称介绍说,所藏书版内容丰富庞杂,粗略而言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佛学经典及论释佛经的著作,归总在《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中,二是著名学者的文集,三是藏族早期的医学等著作。根据扎西提供的资料,院藏有许多稀世孤本、珍本、范本,例如藏文版《印度佛教源流》、《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等珍本。用三种文字并刻的最古老的《般若八千颂》是全世界仅存的孤本,2002年3月获准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被称为“康巴三宝”之一。《甘珠尔》、《丹珠尔》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四川大藏经对勘局认定为唯一的标准版本。
德格版文献的价值显然不局限于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近现代佛学大师吕澂曾在金陵刻经处、支那内学院讲学刻经,他对汉文、梵文、藏文佛教原典的校勘学力都极为精悍。记者粗略查阅吕澂几种佛学论著,在使用藏文文献时德格版是必备之选,如《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三种西藏原本均从丹珠尔检出,以奈塘snar-than版为底本,而以德格bdf-dge版校定”,奈塘本早于德格本,故以奈塘版为底本,而以德格善本校勘,脚注多有“今从德格本”、“今依德格本改”、“德格本此字作”等。在受欧阳竟无之托校勘编印内学院最重要的《藏要》丛书中,吕澂也广泛使用德格版等在内的各版藏文大藏经。
记者此行本为印经院而来,却出乎意料地走进一个博大深奥的文化天地。随着一步步走进德格,这里浓郁的藏传佛教的学术氛围、独特的多元共融的宗教环境、各派各具特色的寺庙让记者深为震动。
德格境内宗萨、八邦、竹庆、丁青四寺分属萨迦派、噶玛噶举派、宁玛派、苯波教,而各寺的佛学院分别是各自教派在整个藏区最好的佛学院之一。德格的藏传佛教传统学术力量可见一斑。宗教上各派并存共融,政治上德格土司兼容并蓄,由此产生了康巴地区的利美运动。
利美(热麦)为藏语,有的译作无宗派运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班班多杰译作宗派无偏向运动,19世纪后半叶,由德格学者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等发起。按班班多杰对利美运动的理解,一方面,每个宗派都要恪守本派教义教法,不可模糊边界、彼此混淆;另一方面,各宗派保持平等地位,互相尊重,各派才能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形成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格局。由此,“宗派无偏向包含着宗教对话的意味”。泽旺吉美活佛是雍仲苯教活佛,对利美运动有很深的感受,他认为利美运动思潮是伟大思想,对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利美运动兴起于德格巴宫创建100多年后的19世纪后半叶,二者是在德格这同一片深厚博大的文化土壤上绽放的奇葩,前者是藏民族文化的物质结晶,后者是思辨学术的精神结晶。难能可贵的是,德格巴宫和利美运动都并非仅仅是作为历史陈迹的遗产,它们在当代社会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术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