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著名作家尕藏才旦编著的《热贡唐卡》一书,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了探寻地处青海黄河两岸的热贡唐卡之秘,作者尕藏才旦历经4年的野外考察,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该书。全书约46万字,唐卡及有关彩照270多幅,较为详尽、系统、富有立体感地介绍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热贡唐卡艺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了热贡唐卡多姿多彩的风貌、技艺特点、形成与渊源、地理及人文环境、艺术价值、题材意义、发展趋势,是近年颇为少见的有关唐卡研究的学术内涵丰厚的专著。
相关链接:尕藏才旦谈唐卡的保护与发展(来自《南方周末》):
近10年来唐卡价格已经升值10倍有余,然而唐卡收藏者普遍认为:“还远没到合理价位”。所谓“合理价位”,参照指标是书画的市场价格。
目前,单件书画作品正在向“十亿元时代”冲刺,而唐卡距离“一亿元时代”尚且遥远——目前世界上最贵的唐卡是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明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价格3277万元人民币。
问题是,一旦资金大量涌入,书画界的灾难——炒作、造假、拍假之类,会在唐卡身上重演吗?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尕藏才旦。
尕藏才旦教授出生在同仁县,少小离家求学,晚年著就《热贡唐卡》一书回馈故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与思考,贯穿该书始终。
南方周末:在你的记忆中,过去的唐卡艺人生活富裕吗?
尕藏才旦:过去画唐卡是功德而不是买卖。寺院给多少钱就拿多少钱。画唐卡不能发家致富,但可以养家糊口,达到中等生活水平。
南方周末:从什么时候开始,唐卡创作逐渐市场化?
尕藏才旦:从1980年代开始,唐卡艺人的创作动机逐渐向谋生转变。1990年代初,国家提倡市场经济,当地政府也把唐卡作为一种脱贫致富的路子加以鼓励,唐卡创作迅速复兴。发展到现在,唐卡创作堪称空前繁荣。
南方周末:现在唐卡艺人普遍干劲十足,热血沸腾,你觉得这种状态是可持续的吗?
尕藏才旦:信众对唐卡的需求毕竟有限,现在大家手里有钱了,逐渐意识到唐卡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又必然把它作为投资对象。我觉得唐卡的发展前景比书画广。
唐卡题材切合“真善美”的追求,世界上所有文明,都能产生共鸣。其次,唐卡制作精美细腻,你可以复印,但很难仿造。
南方周末:唐卡可以创作宗教之外的题材吗?
尕藏才旦:公元8世纪的壁画就已经超出宗教题材,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娱乐宴饮、草原互市,就像用唐卡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再比如,这些年热卖的布达拉宫唐卡,作为风光画各个民族都能接受。从西方的美术发展史来讲,耶稣、圣母玛丽亚原本属于宗教题材,但现在那些油画已经普遍被视为艺术品。唐卡要想发展,也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新题材。
南方周末:热贡有位艺人根据十世班禅的照片画出面容,逼真程度犹如写实油画,但同行们对此争议颇多。
尕藏才旦:争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民间的审美习惯,一是保守派和革新派艺人之间的分歧。有人认为唐卡技法不能突破,但实际上是可以突破的。最初唐卡里没有宗喀巴大师,现在寺院里供奉他的雕像,唐卡也就描绘他的形象,这不都是创新和发展吗?佛教是一个开放的哲学体系,真善美的东西它都可以接受。
南方周末:我还看到一幅唐卡,画的是一列火车从塔尔寺、青海湖驶向布达拉宫,这与传统题材之间的跨度是不是太大了?
尕藏才旦:唐卡艺人应该有勇气做类似的尝试。当然,作为艺术品首先应该给人美的享受,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属于创新过程中的失误了。但无论如何,创新是发展的基础,固步自封是没有前途的。
南方周末:内地有位女老板订做一幅度母,脸像是她自己,你怎么看待这种“发展”?
尕藏才旦:唐卡有艺术品的性质,完全可以画自己。大家都能看出来,那幅唐卡画的不是度母,而是她本人的肖像。信众信仰的是佛,你不是佛我就不信仰你了。在旧时代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现在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方面也不能强求。
唐卡无所谓造假
南方周末:唐卡的传承方式也有所改变,比如说女孩也可以画唐卡,外来人也可以当徒弟,你怎样看这种变化?
尕藏才旦:应该鼓励。佛教本来就倡导众生平等,反对宗族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唐卡的《度量经》里也没有规定女性不能参与唐卡创作,既然女性可以有活佛,有尼姑,为什么不能有画家?
南方周末:用料方面,现在唐卡大都用石膏打底,从南京买金箔,从北京、拉萨甚至国外买颜料,不再“原汁原味”。
尕藏才旦:过去唐卡艺人少,市场小,所以原料够用。现在画家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纯天然矿物原料就供不应求了。藏药也存在类似问题。我认为不要片面追求“原汁原味”,寻找替代品也属于发展范畴,前提是保证质量。
南方周末:唐卡价格水涨船高,艺人会不会集体浮躁?
尕藏才旦:过去大家都很穷,唐卡创作的主要动力是虔诚的信仰。现在贫富悬殊,人们自然就把金钱当作成功的标准,这也不奇怪。但唐卡和书画不一样,它在技法、用料方面都有着近乎苛刻、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一幅唐卡质量如何,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浮躁者肯定能被察觉,作品卖不出好价钱。好的艺人要价很高,但作品确实是大师级的。寺院和信众筛选它,市场也筛选它,所以艺人轻易不会砸自己的牌子。
南方周末:当地政府设想,与商业公司合作,把唐卡的制作、销售整合进旅游业宣传,你对此持什么态度?
尕藏才旦:目前政府除了举办推介会、博览会,其他形式的推动比较少。除了牵头整合资源,我认为政府还应该在唐卡题材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比如组织专家学者,提出一些题材,开拓创新的路子。土生土长的匠人往往墨守成规。政府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唐卡创作、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
南方周末:这样发展下去,唐卡创作最终会不会完全被市场左右,乃至背离信仰初衷?
尕藏才旦:市场需要的是唐卡而不是别的东西,如果发展和创新使你的唐卡看着不像唐卡,那就没人要了。藏传佛教界也好,整个佛教界也好,都把唐卡创作当作艺术活动看待,而不是作为一种修行来要求。你是匠人、艺术家,别人不可能把你当成活佛,所以别人也不会用宗教标准去衡量你。
南方周末:参照书画行业价格炒作、造假的过程,唐卡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炒作目标?
尕藏才旦: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国画要的是名人的名气,而唐卡艺人以前根本就不署名。你如果造假能造到大师的程度,你自己就是唐卡大师了,所以它无所谓造假。再者,唐卡用料的纯度也是可以鉴定的,成本就摆在明面上,难以造假。
南方周末:当地好像也有一些投机的苗头。比如佛像轮廓底稿是印刷制成,学徒拿印刷品上色。
尕藏才旦:这就要制定标准,流向市场时标注清楚,究竟是纯手工制作还是半印刷品。我觉得唐卡发展,最迫切的问题还是传承。唐卡基本还是师徒传承,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知识面不广,是匠人而不是画家,往往满足于照猫画虎,创造性就会逐步丧失。我希望大学逐步开设唐卡班,教好唐卡传统技艺的同时,大力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