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公园内的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为国内首家全面介绍中国民乐的博物馆,那么这座博物馆到底有什么看头呢?昨天,记者前往“探馆”。
最贵重的复原品
之前本报已介绍过民乐馆序厅里的一批根据鸿山遗址出土乐器复原的编句鑃、越式圆钟、编磬,全国仅此一套。值得一提的是,鸿山出土的青瓷乐器是无法发声的,而这套复原品恢复了其乐器的功能,能进行演奏。昨天,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教授的学生,率歌舞团的两位演员,手执木锤,轻扣青铜编句鑃、编磬、越式圆钟,现场演奏了《茉莉花》。据筹建办透露,为了复原这套吴越礼乐器,他们专门组成了涉及考古、历史、音乐、冶金铸造、工艺等门类的20多人的团队,历时一年攻关才最终复原成功。这套乐器仅青铜就用了1750公斤,被誉为民乐馆的“镇馆之宝”。
最长和最小的乐器
民乐馆的少数民族乐器因为造型奇特、做工精细而特别引人关注。据了解,馆藏的最长和最小的乐品都是少数民族乐器。其中筒钦堪称“最长”,长3.5米,是从西藏专门征集而来。
筒钦是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喇嘛庙内,在藏族地区已有1100多年历史,音色低沉、浑厚,听来颇具庄重威严之感。
云南的笛哩吐是馆藏的最小乐器,只有5厘米长。笛哩吐是傈傈族特有的民间乐器,多为青年妇女演奏,常跟琵琶一同为舞蹈伴奏。
最重的展品
西汉晚期以后,修建画像石(砖)墓和巨型彩绘壁画墓的重葬之风广泛流行,为今天留下了大量了解汉人音乐生活的形象资料。民乐馆中有一方复制自1936年在河南南阳市一座大型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石。画面上的人物有坐于案前观乐的,有鼓瑟(或琴)的,有跽坐讴歌的,有作滑稽表演的,有扬长袖、屈身作舞的……这方画像石重500公斤,在河南当地复制,运抵民乐馆时,七八个壮年男子都抬不动,最后是用铲车铲上去的。
最珍贵的手稿
民乐馆陈列了不少音乐名家的手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民乐改革家、江阴人刘天华的两首名曲《光明行》和《十面埋伏》的工尺谱手谱。而《歌唱祖国》词曲作者、无锡人王莘目前唯一流传在外的《歌唱祖国》复制件,以及王莘1946年创作的小歌剧的手稿,这次也由其家人特别捐给家乡民乐馆。
另外,像著名指挥家、江阴人曹鹏捐献的一根指挥棒也十分引人关注,指挥棒的棒柄是红酒软木塞制成,并写有“曹鹏”的名字。故宫珍藏有两张古琴——《九霄环佩》、《海月清辉》,这次民乐馆特邀扬州琴师花了几个月时间予以复制。而馆内一幅复制的顾恺之《斫琴图》,更引起了记者关注。据介绍,无锡人顾恺之的《斫琴图》,堪称中国最早展现古琴制作过程的图卷,图中人物或挖刨琴板,或上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制造琴弦。其中琴面与琴底两板分明,琴底开有龙池、凤沼,说明当时琴的构造形制已与今日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