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课题组于6月19日在昌都地区丁青县察龙村调研时,在罗布依加住宅发现了一处百年民居经堂壁画。
该经堂壁画面积约为50平方米,所绘为苯教本尊、护法及传记故事,绘制精细、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清代美琳风格壁画。经堂一角的储藏柜,三面满绘人物,图案古香古色,品相完好,与经堂壁画相得益彰。据了解,这是昌都地区首次发现的民居古代壁画。
“此次发现的壁画,作为苯教美琳派的传承,是研究西藏唐卡文化的一个活态遗产。”西藏自治区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和靖告诉记者,这一壁画融合了卫藏地区(拉萨、日喀则、山南)的佛教文化与康巴地区(四川、云南、西藏交界处)的苯教文化,是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
和靖打开电脑,指着自己所拍摄的一幅幅壁画照片,兴致勃勃地说,壁画的绘画风格既保留了勉唐派的特征,也融合了藏东独特的康巴文化特点,特别是在绘画技法上,保留了更多的藏汉绘画技术,而且在题材上,融合了藏传佛教与苯教神灵谱系的形象。
昌都地区唐卡文物品类齐全,底蕴深厚,既有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11世纪至13世纪)的波罗风格唐卡,也有明清以来美琳(旧勉)、美萨(新勉)和噶玛嘎赤绘画流派,而且是以藏汉民族为主,兼容羌、纳西等多元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昌都县噶玛乡、丁青县察龙村作为噶玛嘎赤、苯教美琳唐卡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中心,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讲,噶玛乡、察龙村既是保护唐卡文物的重要基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
和靖建议,当前,应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把昌都地区唐卡文物的基本情况查清楚,科学规划昌都地区唐卡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在开展前期工作中,建议重点做好传承人的调查和现当代唐卡的征集工作,特别是要结合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认定与价值评估,把唐卡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放置到更大的文化遗产类型和康巴地区多元文化交流的话语空间来认识、研究。
“加强对昌都唐卡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全地区唐卡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资源、人才、地域和市场优势。”和靖表示,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愿意进一步加强与昌都地区在科研方面的广泛合作,为昌都地区唐卡文物保护、唐卡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