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湖北省美学学会主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不同领域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中华美学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指出,审美文化不是传统的纯“审美”或者纯“艺术”,而是“审美”、“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他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审美文化研究范式演变与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归纳了符号学范式、社会学范式、人类学范式、传播学范式和经济学范式的演化以及审美文化研究面临的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康教授就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方面进行了阐述;浙江大学哲学系潘立勇教授提出了审美境界是休闲的最高境界的观点,并从休闲娱乐的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审美学如何实现与人们生活的结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以扎根于本土民俗和乡村生活体验而形成自身艺术语言的金山农民画为切入点,对实现市场潜能发掘和体现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人文关怀方面进行了探索;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对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雪虎分析了文艺美学和人文教育“素养论转向”的提法所彰显的人文学科的人文取向和文化意旨以及对当代人文教育的推动作用;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李庆福分析了女书书法的湘派和豫派两大流派,并分析了纤细飞扬轻盈飘逸的女书书法在柔性美、古典美、动态美及和谐美4个方面的审美价值;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向柏松教授则从典籍《后汉书》等的记载入手,结合清江流域土家族代代相传的口头传承以及相关的民俗事象,揭示了廪君神话传说与清江流域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的原始宗教的关系。

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修银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指出了当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两大意义。其一,从中国美学研究的情况来看,把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学资源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有利于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域。以往的美学基本上是西方美学加上一些中国居主流地位的汉民族美学,少数民族美学从未进入美学研究的主体。面对着精英艺术与美学、大众艺术与美学之间的深深裂痕,引入少数民族美学可使美学发展不那么偏激,也有利于美学研究开拓一些新的领域。其二,从世界学术语境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学者就提出“弱小者话语”理论的研究,这个弱小者,在西方主要指黑人等一些亚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和文化类型远比黑人艺术文化要丰富得多,在审美上也更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中国各民族共生、文化上互相影响渗透的研究,找到比弱小者话语更复杂、更辩证的模式,这是符合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美学研究的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