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日巴劝化记》取自索代《拉卜楞寺佛教文化》
日前,甘肃省首次系统整理出藏族“南木特”古老戏曲剧种剧本14个,编纂工作已经结束,年内将正式出版《甘南“南木特”剧目汇编》藏文版。这是甘肃省第一次系统整理藏族古老戏曲剧种。如此大规模搜集编纂民间藏戏剧本,在国内也是空前的。日前,记者采访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甘南藏戏研究权威专家周琪副研究员。周琪说:“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结合部的广袤草原上,盛开着一朵色彩绚丽的格桑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甘南藏戏。它以成熟的文学剧本、独特的舞台艺术表演风格,色彩亮丽的演出服装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特征在众多藏戏剧种中独树一帜,并影响深远。甘南藏戏是藏、汉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成果,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南木特”与汉族戏剧密不可分
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1937年,嘉木样五世丹欠坚赞赴拉萨学法,对西藏藏戏产生极大兴趣。3年后返回拉卜楞寺,便提出编演具有甘南风格特点的藏戏。琅仓活佛是这一倡导的积极参与者。他对汉族戏剧的热爱也成为后来甘南藏戏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亲自缩写了《松赞干布》和《冉玛拉》剧本,并担任导演。
1946年,甘南藏戏《松赞干布》在拉卜楞寺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首次演出,这便是甘南藏戏的雏形。同时《松赞干布》的舞台呈现也相对成熟,因为它的舞台演出有三道布景、有化妆、有服装,这一切都和借鉴汉族戏剧是分不开的。几十年来,甘南藏戏在原有的基础上,博采了京剧、秦剧等剧之长,经过无数艺人的改革,使这一地方戏种得到了迅速发展。
甘南藏戏呈现三个独到之处
甘南藏戏中的演员,除神怪角色戴有面具外,其余演员一律不戴面具,都经过化妆,其服装头饰讲究,道具新颖别致,这是和传统的“假面歌舞艺术”西藏藏戏的不同之处。
甘南藏戏的演出,通常分“开场”、“正戏”、“结尾仪式”三个步骤,其中正式部分一贯到底。原有舞台呈现样式为连贯剧情,戏中专设一名“解说人”,以韵送表演承上启下。演员上场前,有笛子、扬琴、龙头琴、四胡、鼓等乐器伴奏。演员出场后,则不配伴奏。甘南藏戏大多采用舞台表演,这是和传统的“广场剧”西藏藏戏的又一不同之处。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一般采用“连珠韵白”加诵唱,有些剧目还有念诵加“拜歌日”的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声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其演出色彩、风格、情趣等也与西藏藏戏有所不同。
记者还了解到,甘南藏戏的剧目,主要以民间的故事、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为原本改编而成,是甘肃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民族戏种。
剧目分宗教仪式剧和世俗剧
甘南藏戏剧目分宗教仪式剧和世俗剧两种。世俗戏剧占主体,主要有《松赞干布》、《达巴丹保》、《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等。这些剧目通过宗教性的阐释,表达了追求和谐、正义、和平、团结的永恒主题。其杰出代表作当为《松赞干布》。
藏戏《松赞干布》讲述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美丽故事。在表演形式上,大量运用汉族戏曲艺术的表演方式,并与藏戏的传统技法完美结合。
宗教仪式剧《米拉日巴劝化记》是拉卜楞寺每年七月举行的法会上演出的。该剧为贡唐仓三世根据《米拉日巴传》、《米拉日巴道歌集》改编,于公元1792年首演。开创了甘肃藏剧艺术的滥觞,并流传至青海、四川等地,演出至今。
周琪介绍说,宗教仪式剧《米拉日巴劝化记》属于原生态的宗教广场仪式剧。这出宗教仪式剧具有完整的戏剧结构和出色的表演形式。该剧与比较庄严的羌姆(宗教法舞)表演相比,更加活泼;具备了念白、歌舞、唱腔、完整故事情节这些戏剧元素;其中双人物和双动物“双出”的表演具有形式美,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相比,艺术手法前卫,艺术构思极其精妙。
“申遗”使甘南藏戏有发展机遇
周琪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甘南藏戏的发展进入萎缩期。据不完全统计,甘南藏戏演出团体由40个左右锐减到4支。作为甘南藏戏中心的拉卜楞寺除了继续保持宗教仪式剧《米拉日巴劝化记》的演出外,世俗戏剧演出逐渐终止。只有作为拉卜楞寺属寺的红教寺能够坚持藏戏演出至今,也只是零星演出。
而一些专业艺术院团的剧目创作,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是一味地借鉴话剧和汉族戏曲的剧目创作模式,反而没有民间藏戏演出的地道。与此同时,由于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涌入,外来文化的冲击,改变了牧民单一的文化娱乐模式。再加上甘南藏戏本身节奏十分缓慢。凡此种种,都对甘南藏戏的演出造成了影响。但随着近几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甘南藏戏的民间演出已经有所恢复。
甘南藏戏群星谱
甘南藏戏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艺术家的智慧和努力。琅仓活佛、万玛仁增、久西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琅仓四世(1900-1988),甘南藏戏著名编剧。他见识广博、阅历丰富。曾饱览北京舞台上京剧名家的演出,艺术观念、艺术见解进益颇多。琅仓四世共改编和参与创作了《松赞干布》、《热玛纳》、《顿月顿珠》、《岱巴登巴》等藏戏剧本,为甘南藏戏做出了杰出贡献。
万玛仁增,22岁时曾在《智美更登》中扮演“达哇”。1956年参加全省汇演,受到各界的赞扬。1962年,导演《阿达拉茂》,并成功扮演主角“格萨尔”。1965年,演出《卓娃桑姆》,饰演“老国王”。1980年,万玛仁增等重新组建红教寺藏戏演出队,复排《阿达拉茂》、《智美更登》、《卓娃桑姆》等剧。1982年,编写《赤松德赞》一剧,并担任该剧导演。
久西草,甘南藏戏第一位著名女演员。生于1950年,12岁进入甘肃省艺术学校学习。1963年参加戏剧演出。196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调演,以藏族歌舞《三个女民兵》荣获一等奖。1981年入甘南州藏剧团担任主演。1983年调入夏河县文化馆。曾在《阿达拉茂》、《赤松德赞》、《智美更登》等剧中扮演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