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名最多竟有8种音译方式
近日,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科研处处长拉琼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收集了藏族常用人名和历史人名5000多个。经过统计,有的藏族人名藏文拼写方法只有一种,但是经音译转写成的汉文译名却多达8种。“户口簿上是一种写法,工作档案上是另一种写法的情况很常见。”他举了一个例子:次仁的“次”,在昌都地区音译成“泽”,在青海、四川等地又音译成“才”。因此,规范藏族人名的音译转写汉字,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转写规则拒绝贬义词和生僻字
拉琼介绍,目前5000多个藏族人名的音译转写规范工作已经初步完成,下一步他们将邀请专家进行审定和研究。“音译转写的所有汉字以规范读音为准,选用常用易懂、笔画简单、易读易记的汉字,不用生僻字,避免使用多音字,同时避免使用带贬义或者否定意义的字,用名词不用动词,以免产生歧义。”
多种选择减少重名现象出现
然而,藏族人名的重名现象长期存在,如果再将音译转写汉字加以限定,重名情况会不会加剧?对此,拉琼解释,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而且同音字较多,他们目前编制的《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对音表》,让父母在为宝宝取名选择音译转写汉字时,能有四五种选择,避免出现音译转写汉字限定过于死板的情况。“比如‘丹增’这个名字,也可以写作‘单增’,还可以写成‘旦增’。”
最后,拉琼告诉记者,《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手册》预计在2010年可完成审定,向社会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