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献上了一道文化宴——《雍和宫——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探究》和《雍和宫》画册、《雍和宫珍藏佛像、唐卡精品》明信片相继出版发行。

《雍和宫——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探究》是由英文译成中文的,部分老照片附在书后,从学术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雍和宫殿堂、殿院的布局及其佛像、唐卡、法物器的文化内涵,佛教仪式的程序。老照片内容包括建筑、佛像、唐卡、法物、供物和僧人佛事活动的场景。堪称首次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雍和宫的原貌。

此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人,著名的汉学家费迪南德·莱辛先生(1882年—1961年),他曾任德国柏林“人类文化博物馆”人种志学家,其专业侧重在东亚。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曾经随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所带领的探险队来到中国,并生活了17年,其中在雍和宫进行了两年半的研究。他从学术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雍和宫当时各个殿堂、殿院的布局、及其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的文化内涵、佛教仪式的程序,后以英文撰写成书。此书原计划出版四册,1942年第一册以非正式出版物成书问世,其它三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书。

2004年,雍和宫的文化研究工作初步展开,相继出版了一些书籍和画册,对于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也正在进行整理、编辑与出版过程中中,发现了这本来自于国外此书的复印本,其中印有数十张雍和宫的老照片,为斯文·赫定探险队中的民族学家约斯塔·蒙泰尔博士在80年以前拍摄的照片,内容包括建筑、佛像、唐卡、法物、供物和僧人佛事活动。堪称首次真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雍和宫的原貌,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曾经的辉煌与磨难。殿内的唐卡、法物法器还保持着原样,许多殿堂门窗残旧、漆皮脱落。现在看来,有的景致已有变化,如一进门的牌楼,老照片中的楠木立柱均以戗柱支撑着。在殿内十八罗汉像后面的墙壁上,均悬挂有大幅唐卡,还有在雍和宫大殿前的火供仪式,殿内的供物等。这些照片,是雍和宫的历史遗存,更是难能可贵的影像资料。后来,得知此书及老照片的版权属瑞典民族博物馆暨斯文·赫定基金会。而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该基金会成立于1948年,以其著名探险家和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的名字命名,和瑞典民族博物馆合并为一个单位,属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管理,是研究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机构。该基金会藏有大量来自于西藏、青海、内蒙古、河北和北京的藏传佛教文物,其中大部分为斯文·赫定于1900年至1939年间收集的。正是在那段探险期间,斯文·赫定在新疆发现了古楼兰遗址,后又完成了对丝绸之路南北线的勘察。于是,经多方联系,双方签订了该博物馆英文版《雍和宫—第一集》中文翻译出版授权书。之后,又请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向红笳教授将此书译成中文。

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有赖于对原始史料的充分掌握。就目前所发现的藏品、文字资料、老照片而言,对于研究雍和宫以及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具有珍贵的价值。老照片是由一组玻璃片印制的原版照片,由于底片感光速度慢,许多时候需要数秒钟方可完成。每张照片均裱在硬纸板上,在照片的背面记录着摄影的年代、地点等。另外还有北京和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的照片若干张。这些老照片虽然微微泛黄,但多数清晰,构图讲究,忠实地记录了当年雍和宫的景况,记载着当时的历史,蕴藏着岁月的痕迹。

如今,借助这本书和这组老照片而略观雍和宫当年的景象,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也为研究雍和宫在民国年间的政治、文化、佛事活动提供了可靠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雍和宫》画册为汉英对照版,嘉木央·图布丹欣然以藏文题词 “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摄影家刘凤珍、高志坚、乌力吉为画册提供了精美的照片,李立祥撰写了画册的文字,向红笳教授又将其译成英文。画册内容分为三篇,即“走进雍和宫”、“文物精品”、“佛门盛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雍和宫的建筑、文化艺术和主要佛事活动。

画册简要叙述了雍和宫的历史:雍和宫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皇帝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改寺初始,乾隆即颁旨,寺院内设显、密、时轮、医学四大札仓(即学校),各札仓的堪布(即校长)由西藏各大寺院选派,僧员由内、外蒙古选送。

画册介绍了雍和宫的文物内涵,雍和宫门楣之上的匾额为满、汉、藏、蒙古四种文字镌刻,其中汉文为乾隆所书。还有寺内的石碑,均为四种文字,表现了乾隆皇帝稳固疆土、国家一统的雄才大略。在雍和宫的藏品中,许多都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雍和宫的珍贵礼品,至今保存完好。乾隆十年(1745年),西藏郡王颇罗鼐和七世达赖喇嘛商定,为雍和宫改寺尊旨进贡,其中有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说法像,白檀木三叶冠观世音菩萨像。七世达赖喇嘛还呈献了佛本生记唐卡41幅。这些贡品工艺精湛,是雍和宫所藏文物中的精品。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七世达赖喇嘛命人又从尼泊尔购得一棵巨大的白檀木,历经三载运至雍和宫,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施工,雕得18米高的弥勒大佛,成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并于1990年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命清宫造办处制做了两个金瓶,一个送往拉萨,用以掣定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另一个供于雍和宫,用以掣定蒙古、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各大活佛的转世灵童,此瓶曾为十数位大活佛转世灵童掣签认定。当时,雍和宫成了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藏、蒙古等地区高僧大德的向往之地。自清代至民国时期,雍和宫成为沟通中央政府和藏、蒙古等地区的纽带与桥梁。

通过这本画册可以看到,雍和宫各殿堂文物众多,有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经书,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为朱砂印制,而藏于经楼的一万余块木制经版,数十块佛画原版,多为清代所制。另外还有乾隆帝作为供佛礼品赐给雍和宫的御用珍品,现均成为镇寺之宝。

《雍和宫珍藏佛像、唐卡精品》明信片以汉英对照的形式,通过图文简要介绍了雍和宫珍藏的藏传佛教造像、唐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