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将被授予这个光荣称号。传承人的称号不但代表着荣誉,更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多杰太与藏戏结缘,还要追溯到1953年。那一年他五岁,是青海省黄南州隆务寺的一名小阿卡(出家人)。在隆务寺他第一次看到了藏戏。那时候,每年夏天六七月份间,当修心节结束的时候,隆务寺里就会演出成本的藏戏《诺桑王子传》。阿卡们集中在草坪上看着穿戴着各种服装和面具的演员载歌载舞。整出戏演下来需要整整两天时间。藏戏曲折的情节,优美的唱腔和舞蹈,以及如唐卡般艳丽的服装深深吸引了小多杰太。那时候,藏戏只限于寺院里面演出,俗人是不能看的。而这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就在这种封闭的条件下绵延流传了250年。

  1958年,藏戏被允许走出寺院。这样,一般的藏民们才得以欣赏到这种艺术形式。后来,多杰太还俗,进入青海民族学院学习,毕业后他又成为了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的舞蹈演员。这时,他想到了小时候痴迷的藏戏,如果能让藏戏进入剧场演出就好了。那时,藏戏只在广场上演出,不分场次,布景、灯光更无从谈起。多杰太运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现代表演形式,大胆地对藏戏进行了改革。他不但给藏戏分了场,配上灯光布景,而且把古老的剧本改编得更适合剧场演出。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多杰太带着他改编的藏戏登上舞台,结果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现在,他更多的是以编导的身份出现在藏戏的舞台上。他改编的藏戏《诺桑王子》获青海省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奖,《苏吉尼玛》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青海省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藏王的使者》获1991年青海省文艺调研编剧一等奖、1992年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1993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作品提名奖、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

  古老的藏戏,正在他的手中重新焕发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