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凉爽高原。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先是海晏县在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沙岛塑起20座巨型沙雕,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各族农牧民趋之若鹜;接踵而上的是,门源县金黄油菜花节、祁连县祁连草原艺术节。713日之夜国际品牌青海湖“环湖赛”又要从西宁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自行车体育健儿将沿青海湖和黄河展开激烈角逐。这是青海省频推文化品牌的靓丽一瞥。

  青海近几年来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体育节庆,迅速形成了青海湖、青藏铁路、三江源、原子城、盐湖城、花儿会、格萨尔、热贡艺术、昆仑文化、黄河文化、康巴风情、赛马会等文化品牌,使高原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极大提高了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知名度。

  如何依托文化品牌,激活青海高原万千天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禀赋,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高原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青海各级党委政府长期探索的文化建设重大课题。青海湖是青海最大、最响、最亮的天然资源,2002年青海邀请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首选蓝天碧海的青海湖畔直播演出,使青海人开始尝到打造新品牌的甜头。接着,青海人又用3年时间制作宣传大型文化专题片《三江源》,接连举办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推出青海的第二大品牌。一向憨厚拙朴的青海人,日益意识到文化品牌的裂变效应,全省上下处处创品牌、节庆撒名片,接二连三的西宁郁金香节、青海湖文化旅游节、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热贡艺术节等纷纷亮相。民间的黄河奇石、农民画、排灯、歌舞、刺绣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已经或正在形成亮点和品牌。

  打造文化品牌的工作,促进了文化载体的建设。据悉,青海省已在全省41个行政建制地方,建成12个县级文化宣传中心,40个图书馆、文化馆,74个乡镇文化站,创建各级各类文化中心户1500多户。全省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所有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进而为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

  打造文化品牌的工作,还促进农牧民另辟致富之路。青海奇石有黄河石、风砺石、丹麻石、湟水石等。西宁城南新区逯家寨农民筹资1600万元,建成一个占地面积70多亩、西南最大的奇石市场,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商家、游客。一批文化资源开始被开发为新品牌。青海是多民族省份,汉、藏、土、蒙古、撒拉、回、汉等民族民间歌舞、演唱和传唱日益走向文化市场,往日闭塞的农牧民籍此走出大山、走出牧场、走向市场、走向全国乃至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平安县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走进全国330多个城市演出,培训和输出农牧民歌舞演员800多人,去年创收130多万元,人均达1.3万元。目前全省有10多个县在走这条路子。就连海拔4000米以上的久治县最近也挤出财力100万元,开发“年保玉则”神山文化品牌。

  从省级极品到庄廓民品,青海的各类文化品牌,已大大拉动对外文化消费,对内带动文化旅游。更有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农牧民,依托乡土品牌,创造的茶园、农家乐、藏式帐房、蒙古包等,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迎接四方宾朋。据统计,去年涌进青海的游客达到81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444万人次,有专家称:“这是文化品牌带来的文化经济、旅游经济和民族经济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