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发展的今天,“原生态民歌”在国内渐成潮流,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什么是“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广西的“原生态民歌”?就此,近日记者采访了广西众多音乐专家。

“原生态”冲破“学院派”樊篱

  民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口传文化。民歌唱法分为戏曲唱法、曲艺唱法、老的民歌唱法、新的民歌唱法等几种。在我国民歌歌坛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新的民歌唱法,也就是在全国音乐院校中,声乐专家、声乐教育家广泛采用的教育学生的唱法,被人们称为“学院派”。

  曾在欧洲留学的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王小宁表示:从声乐意义上讲,新的民歌唱法借助西洋发声方法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结合在一起训练学生,确有其科学性,这是一种所谓主流的唱法,在很长的时期内,也是被大众广泛认同的一种唱法。多年来,传统的民歌往往因为自身的区域性特点,靠民间艺人集体创作,口头传承,不利传播,多年来便被淹没在主流音乐的喧哗之下。“时间长了,‘学院派’显出弊端,歌手一开口就像宋祖英、彭丽媛,十分单调。现在,人们似乎更喜爱‘原生态’唱法,特别是对那些生活中民间歌手原唱的,而不是经过所谓‘民族唱法’训练的歌手演唱的民歌。”

  “原生态民歌”冲破“学院派”樊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成为民歌唱法中的一朵绚丽小花,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近年来,歌坛的变化说明了这一点。如,没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的阿宝走红歌坛。如,藏族歌手索郎旺姆,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的民族唱法决赛中获得金奖,被媒体说成是“庶民的胜利”。如,在去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首次设立了“原生态”唱法令人耳目一新,成为“青歌赛”上一大亮点。又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魅力12》栏目、内蒙古卫视的《音乐部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上海卫视的《海上回音》栏目等以原生态民歌为主要内容,大受全国观众喜爱。同样,广西原生态民歌也被更多地挖掘和推广:推出《伦格飘贝》《温飘贝哲》两张原生态民歌纪录片,赢得一致好评;去年底推出纯原生态的专辑《山歌年年唱春光》,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挖掘出广西多声部民歌、广西黑衣壮,并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演出,备受欢迎……民歌专家黄有异表示:“这些现象不仅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更多关注,也提供了一种从民歌的角度认识中国社会的途径。”

“原生态”亟须挖掘保护

  “我们去基层搜集民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地老人告诉我说,现在嗓子不行了,要是前几年,准能唱几首。而当我们问当地的小孩会不会唱民歌,他们说会,但脱口而出的却是流行歌,这真让我们心痛。”古笛、黄有异、邓家宁、范西姆、麦展穗、王小宁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目前传统文化消逝的速度很快,原生态民歌也在其中。就在我们谈话这一秒钟,就有可能有一个身怀绝技的老人过世了,而他却没有传人。”同时,他们还发现:虽然现代化风潮尚未席卷的很多地域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仍然有相当完整的留存,但假如不能给予现代化意义上的挖掘、挽救、保存和传承,广西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完全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流失。他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保护和传承现在仍然存留民间的“原生态民歌”是当务之急。

  范西姆认为,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挑战。“首先是加大力度挖掘、整理“原生态”民歌。广西众多基层音乐工作者一直在做这些事,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其次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一直致力于培养民歌手,培养了许多民歌人才。但我觉得可以借鉴贵州的做法,贵州大学专门设立了本科制歌手班,专门招收少数民族歌手,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样,他们毕业后能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民族挖掘保护工作。”

  王小宁表示,“原生态”不是流行,可能永远也不会流行起来,盲目追捧只会让其加快世俗化的过程。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它在冷清中为我们开放出璀璨的花朵。“相信将来会更重视传承性。原生态应该是可以再生的,我们应该让年轻人加入到挖掘、保护、传承的队伍中。对待原生态音乐,我们既应该像有些学者所提倡的像种子一样地保护,也应该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传承是必然。”

  黄有异则认为,“原生态民歌”还存在许多误区,还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概念。“原生态”是一个借用的词汇,原来是指没有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生态。如果用“没有经过人为干预”的标准来衡量民歌,恐怕能够符合这个标准的“原生态民歌”是根本不存在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任何一种歌曲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都深深烙上了人类精神力量的印迹,都是人为的结果。“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积极保护和创新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态民歌艺术应该是世界多元化和求同存异的时代要求和共同选择。我个人更侧重于创新,只有创新民歌才能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比如,零点乐队将《赶圩归来阿哩哩》改编为摇滚版,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这类的创新是传承的一个方法。同时,民歌自有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原生态民歌和最初的一模一样,而是根据时代的审美观点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