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布达拉宫已成为西藏的标志。然而这座有着1300 年历史的宫殿,不但要经受时间的洗礼,还要承受众多旅游者、朝拜者的负担。对此,西藏有关部门态度明确: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首重保护”;在维护与修缮过程中,做到“修旧如旧”。
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布达拉宫就不算来过拉萨,也不算来过西藏。巍峨矗立的布达拉宫,以奇妙的建筑和宗教文化成为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也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首选。然而今年7月以来,一些随青藏铁路进藏的游客却不得不带着些许遗憾离开: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布达拉宫采取了“限客”措施,每天只允许2300 人参观,这与青藏铁路每天给拉萨带来3000 —4000 名游客的数字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面对这种局面,西藏有关部门的态度相当坚决:在保护与开发之间,保护无疑应该重于开发。
除了“限客”外,维修对于布达拉宫保护也至关重要。从1989 年到1994 年,中央政府拨款5500 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维修布达拉宫。1994 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的专家对维修竣工的布达拉宫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维修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2 年起,国家投资3.3亿元来修缮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其中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仍在继续。
为了让有着千年历史的布达拉宫充分保持其原有藏式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魅力,维修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介绍说:“工程技术人员在完全尊重历史原貌的原则下,运用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藏汉工匠、科研技术人员针对布达拉宫的特点,采用了灌浆等现代建筑维修的手法,同时,拥有千年历史的砌墙等藏族建筑工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处理被虫蛀过的柱子时,虫蛀情况不严重、对整体建筑不构成威胁的就采取修补的方法,尽量不进行更换;墙体内开裂的石头也通过藏族传统建筑的维修方法,单独进行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