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对古籍文献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藏文古籍文献种类繁多、卷帙浩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典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对民族古籍工作事业繁荣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藏文古籍事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藏文古籍抢救传承成果丰硕

  从改革开放至今,党和国家投入资金、组织力量对全国各地的藏文古籍文献开展抢救、保护、发掘、整理、出版、研究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级政府带头,涉藏研究机构、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寺庙、收藏家等社会各界合力保护和利用藏文古籍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藏文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古籍收藏、编目、修复、整理、编辑、出版、研究,以及数字化等各个方面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人才不断涌现。改革开放至今,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藏文古籍文献出版成果丰硕。《中华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对堪本,《苯教大藏经》《<格萨尔王传>大全》300卷、《中华大典·藏文卷》《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雪域藏医历算大典》,以及《雪域文库经典丛书》《先哲遗书》《慧宝丛书》等大量藏文古籍得以出版。“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等古籍文献数据库投入运行。藏文古籍文献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1.jpg       《中华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对堪本(部分)中国藏学出版社提供图片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2.jpg《中华大典·藏文卷》部分成果 摄影:索南多杰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物

  我国藏文古籍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按照传统分类法,分为十明典籍,即声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内明学(佛学)、因明学典籍,以及诗学、辞藻学、星象学、戏剧学典籍。另外,还有政治、经济、历史、格萨尔、目录、民俗、占卜、堪舆、仪轨、档案、苯教典籍等多种古籍文献。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哲学思想、自然科学、天文历算、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古籍形式也多种多样,在装帧形式上有长条式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线装书等样式;从版本上分有手抄本、木刻板、铜版书等多种类型。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3.jpg藏文手抄本古籍《觉囊多罗那他文集》 海春生提供图片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4.jpg藏文手抄本古籍及插图 摄影:索南多杰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5.jpg永乐版《甘珠尔》摄影:索南多杰

  藏文古籍文献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就藏文古籍文献中的精品典籍《大藏经》而言,从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吐蕃,开始本土化、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僧大德不断进行翻译、集结、传抄、刻版、印刷,形成丰富多彩、卷帙浩繁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集成、刊印、流传离不开历代中央政府和帝王将相、各民族信众、高僧大德的支持。比如,西夏时期,黑水城等地首次出现了藏文经咒的刻印本。有元一代,《甚深内义明本释》等经典刻印本在元大都问世。12世纪,纳塘寺堪布觉丹热智搜集编纂纳塘《大藏经》时,其弟子从上都一带寄送了大量的内地纸墨。明代,永乐和万历皇帝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完整刊刻印刷藏文《甘珠尔》,开启了大规模刊印藏文文献的历史。清代,康熙和乾隆朝,在北京刊印了北京版《甘珠尔》和《丹珠尔》,并把藏文《大藏经》相继翻译成满文、汉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藏文典籍文献的刊印、流传、保存,对藏语言文字规范、佛教文化保护传承、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6.jpg       清代北京普静禅林刊印的藏文古籍《药师经》,海春生收藏。摄影:索南多杰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7.jpg       《汉文、梵文、西夏文、克什米尔文、藏文、八思巴文等多文种对照本》海春生收藏 摄影:索南多杰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8.jpg       清康熙五十四年北京木刻版康熙续刊《大藏经》,海春生提供图片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藏文古籍文献是藏族为主的各民族对青藏高原乃至世界自然万物的探索、认识、改造利用的智慧结晶,是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记录着藏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巩固边疆、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载着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高僧大德进京朝觐,加强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是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宣扬爱国爱教、利国为民的重要教材;是记录青藏高原自然规律、人类活动、疾病预防、抚慰心灵、环境保护,以及生产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更是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组成部分的文献依据;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是证史、补史、存史、资政、育人,以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依据。

  在《意见》指导下,保护、利用藏文古籍,系统整理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西藏及涉藏州县文化建设,乃至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服务。深入整理其内保存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引导西藏和涉藏州县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系统整理藏文古籍文献、档案史料中的边境地区历史文化,为捍卫祖国西南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服务。梳理挖掘、研究藏文古籍中相关藏医药、天文历算、建筑等科技典籍,传承科学文化,推动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服务。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9.jpg藏文古籍中的版画,海春生提供图片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10.jpg藏文古籍文献中的孔子画像 摄影:索南多杰

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11.jpg“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藏文古籍专栏 摄影:索南多杰

  加快推进数字化等,服务中华文化建设

  在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背景下,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藏文古籍文献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目前我国藏文古籍数字化以及数据库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古籍文献资源线上获取困难,文献重藏轻用,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资源共建缺乏合力,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民间古籍保存条件较差,人才队伍参差不齐、分布不均,尤其是藏文古籍数字化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比较突出,是推进新时代藏文古籍事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相信,在《意见》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orc识别等技术攻关,以及影印出版等科学保护、高效利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突破,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必将进一步加强。我们坚信,通过提高藏文古籍普查、发掘、整理、出版、展览、译介、对外合作等力度,加强藏文古籍文献专业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掘藏文古籍文献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必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文化建设和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