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宗喀·漾正冈布(Yongdrol Tsongkha)团队的论文《藏地拂庐的形制与建造——以格尔登拂庐为中心的调查》,在建筑学与设计学期刊《建筑学报》发表。论文和作者为宗喀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杜礼杨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梁宇舒,论文协作者为兰州大学藏缅-阿尔泰研究所博士生赵书苑、方艺文、蔡文君、白雅莉、李世福、杨才让塔及世界各地的多位考察家与摄影家。这是宗喀教授团队近期再次在期刊发表涉及藏地建筑的专题研究文章,此前宗喀教授与他指导博士研究生巨浪等在该刊发表的论文《火塘衰落与客厅兴起:嘉绒家屋中神圣空间的分化现象探析》(2020年第7期),曾受到建筑学界,尤其是建筑人类学者和藏学家的关注。

从非洲西北部毛里塔尼亚、中东、喜马拉雅南麓与西缘到青藏高原东部,北纬30至45度的“世界游牧黑帐篷带”上的藏地拂庐建筑是欧亚腹地内部文化共性的有力物证,在世界游牧居所类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采用了经典文化人类学、历史语言学和建筑学常用的调查与研究方法,聚焦传统游牧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格尔登、玛曲、玉树等传统游牧区,围绕拂庐的编织、搭建、构造、类型和诸构件名称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记录、描述与诠释,绘制了拂庐结构与构件示意图并配以各地代表性的新老实景照片,揭示了拂庐文化的多重内涵和其代表的游牧文化意蕴。此研究有利于传统建筑技艺“拂庐”的申遗、保护、传承及活化利用,对中国乃至世界游牧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该项研究的部分核心和相关延伸观点曾在多个国际和国内建筑人类学、游牧文化及藏学会议上发布,受到相关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人类学者与民俗学家赵世瑜教授认为:“宗喀教授关于吐蕃拂庐的研究主要价值在于,关注到了以往从事建筑学与建筑人类学研究者甚少关注的‘流动’居所,及其背后的那些流动人群的社会流动性同建筑本身之间存在的关联与衍生出的独特文化。该研究打破了建筑本身被视为一种恒定的、共时性的、结构性文化产物的研究视域,考虑到了它的变动性、历时性等因素,可以说是建筑人类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为研究者们敞开了一扇通向新视野和新探索的大门”。

该研究是宗喀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B116)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50009)的最新阶段性成果。

据悉,藏地传统建筑是近20年来宗喀教授团队重点关注并取得瞩目成就的研究领域之一,围绕高原传统民居、寺院、宗堡、园林、拂庐、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址、吐蕃及前吐蕃墓葬建筑等,结合建筑学、考古学、历史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和藏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形成了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国际会议论文与摘要及汉英藏语专题演讲等系列成果,使得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藏缅-阿尔泰研究所成为了国际藏学研究及藏地建筑人类学研究方面的高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