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作品《雪山大地》研讨会:一场青海“秀”1.jpg杨志军(左三)在《雪山大地》研讨会现场。

杨志军作品《雪山大地》研讨会:一场青海“秀”2.jpg与会者观看生态纪录片。

杨志军作品《雪山大地》研讨会:一场青海“秀”3.jpg作家杨志军为读者签名

杨志军作品《雪山大地》研讨会:一场青海“秀”4.jpg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参观。杨志军作品《雪山大地》研讨会:一场青海“秀”5.jpg

杨志军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龙仁青摄

杨志军作品《雪山大地》研讨会:一场青海“秀”6.jpg女作家被青海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所吸引。

8月11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高原青海:著名作家杨志军凭借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得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国家级的文学奖项,它是对作家艺术才华、创作成就和文学贡献的至高褒奖。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竞争十分激烈,在239部参评作品中,仅有10部作品被提名,而在5部获奖作品中,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得票数最高,摘得了这顶文学桂冠上最为耀眼的宝珠。

在《雪山大地》这部厚重、扎实、诗情洋溢的现实主义力作中,杨志军以致敬父辈的心情,深情讲述三代人的青海生活。他用诗性的语言、宏阔的视角、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载了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描摹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同时,全景式展现了牧民生活的变迁史、雪域高原建设者的精神史。

杨志军生于青海,曾在青海日报社工作过十几年,《雪山大地》讲述的也是青海故事。杨志军获奖的喜讯传到江源大地后,青海各界特别是文学界备受鼓舞,备感振奋,父老乡亲们分享着这份喜悦,传递着对杨志军的祝福。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一时间发出贺信,对杨志军获奖表示祝贺与致敬,衷心感谢他用一部又一部心血之作,为雪域高原造像,为青海各族人民塑形,将青海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和深刻巨变铭刻于21世纪文学的顶峰之上。

与此同时,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日报社、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紧锣密鼓地策划为《雪山大地》举办一场文学研讨会,其目的,不仅要探讨这部作品的时代价值、艺术特色,也要揭示其创作规律,揭示它与青海这片土地的血脉关联,以促成更多描绘青海大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

其后的事实证明,这次研讨会的举办为“全国作家看青海”以及“青海形象的自我塑造”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青海提升文化自信交上了一份重要的答卷。

一场重量级的文评盛宴

9月18日,杨志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日报社、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作家协会、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

这是自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后,全国范围内为本届“茅奖”获奖作品举办的首个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茅盾文学奖评委以及青海省内外知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共聚高原,探讨《雪山大地》的艺术价值、时代意义。研讨会的采风环节,特地安排与会者走进青海的国家公园,切身感受雪山大地的雄浑壮阔,感受青海人民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坚实步履。

为了办好这次研讨会,主办方精心策划,事前积极沟通协调,最终不仅杨志军先生亲临现场,还邀请到7位“茅奖”评委参加研讨会,把这次研讨会办成了一场重量级的文学评论盛宴。

《雪山大地》研讨会上,首先由多年来坚持研究杨志军的文学评论家张薇,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梳理了杨志军多年来的创作历程。在此基础上,省内外评论家纷纷发言,围绕作品中的民族团结、史诗叙事、语言风格、地方性知识及汉藏文化交融等主题展开多维讨论。主持人在穿引话题的同时,进一步阐释了作品的精微与深邃。研讨会最终以杨志军对雪山大地文化根性的哲学思辨作为收束。整场研讨会既有灵感的跃动又富有学术的思辨。

研讨会上,作家和评论家们对《雪山大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晓君说:“《雪山大地》是一部表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上乘之作。作品中,壮美的情景描绘与细腻的对话交织,人物性格命运丝丝入扣的展开与时代洪流水乳交融的相互映衬,民族文化风情的精彩刻画与小说语言本身独有的刚健质朴,让人沉入其中,不忍释怀。”

西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认为:“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他的作品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种精神气质的东西,给中国文学带来了理想与信念。这样的作品才能留存长久,这样的精神气质可能就是文学应该要表达的东西。”

“杨志军是新世纪西部作家的代表,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雪山大地》的”,“茅奖”评委、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震说,“这次来参加杨志军《雪山大地》的研讨会,让我重新走进了中国西部文学的福地,也重新找到了我们对西部文学的感知,特别是通过杨志军的作品加深了我对西部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青海的生态之美震撼了我们”

本次研讨会把原本单纯的一次文学评论活动,延展为一次具有交响乐性质的活动。除了研讨会本身的亮点,更是把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作品引向青海最大的品牌——生态之美的展示和深度体验上。

这样的安排,缘自杨志军的作品一直以来对青海自然生态的关注聚焦,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深厚人文情怀和生命关怀。其早期作品《环湖崩溃》就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儿童文学作品《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则是主题鲜明的生态文学力作,《雪山大地》更一部具有鲜明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思想内核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杨志军书写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心路,将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

这样的安排,更缘自青海省近些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过去的几年里,青海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在对小说的研讨正式开始之前,主办方向各位与会专家赠送了青海省生态摄影家焦生福获得国际摄影大奖的作品《肯得可克》,播放了青海优秀纪录片《中华水塔》《野性江源》。羽族炫翎,蹄类竞骄,江河奔流,寥廓无际的三江源大地在银屏上铺展开来,影片所展示的青海的重要生态地位、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青海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题材纪录片方面持续发力,策划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获得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并在全国频频获得大奖。国内首部反映国家公园建设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以及《我住江之头》《黑颈鹤成长日记》《大湖·青海》等作品,以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多视角、多维度展现了青海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就在《雪山大地》研讨会召开的十天前,青海又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青海湖生命之歌》在央视首映。

研讨会期间,杨志军向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赠送了他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出版的38册书籍,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接受了赠书,并向杨志军颁发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作家顾问聘书。这反映了杨志军对青海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注,以及青海省有关部门对此给予的高度肯定。

在研讨会的采风阶段,会作家、评论家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以及正在创建中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实地感受青海的生态之美以及近年来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9月的祁连山,晴空蔚蓝,白雪皑皑的山巅云环雾绕,显得格外壮丽,现实的雪山大地图景展现在眼前。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作家和评论家们观察被救助的赤狐、大鵟、荒漠猫等野生动物。祁连山壮丽的景观、救护繁育站幽静的环境、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都深深触动了参观者的心。“你们这里招不招志愿者?”两位来自青海省外的女评论家表示,“我们愿意利用假期到救护繁育站服务,为保护祁连山的野生动物做一点事情。”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工作人员向作家和评论家们介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情况,使他们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成就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在基地的摄影作品展厅里,作家、评论家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们的作品前流连观赏。《生死对决》《雪山之王》《兔狲一家》等作品,定格了高原野生动物的一个个瞬间,它们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为了生存而表现出的坚韧、勇敢与亲情令人动容。

近年来,鲍永清、李善元、焦生福、同海元……一个个青海生态摄影师的名字出现在国际摄影大赛,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师年赛年度总冠军、中国摄影金像奖称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青海摄影师斩获的一个个荣誉耀人眼目。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近年来在国际自然类顶级赛事上获奖的数量占到了全中国获奖摄影师的一半以上,先后有1200余幅(次)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国内重大奖项,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的潮流正在被青海的摄影师所引领。

一百多年前,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还难登大雅之堂。野生动物摄影的从无到有,再到被高度重视,反映了人类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觉醒到不断提高的历程。而青海野生动物摄影所取得的成就,正是青海人珍视高原生态环境,并为之倾力付出后所取得成果的一种自然显现。

“青海给我的印象一直是那种‘青海长云暗雪山’的壮伟雄阔。这次通过研讨会的采风活动,青海给我的印象更加鲜明了,青海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给了我非常强烈的震撼。” 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晓君感慨地说。

与会作家和评论家们表示,杨志军的文学创作离不开青海高原的滋养,离不开对这片大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在研讨和采风过程中,他们亲身感受到了雪山大地的雄浑壮阔之美,感受到了青海各族人民为守护中华水塔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青海是一个能出厚重作品的地方

为了办好这次研讨会,主办方高度重视,及早谋划,多方协调,确保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研讨和采风的三天时间里,青海日报派出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报纸和新媒体同频,文图与视频共振,全方位、立体式报道研讨会和采风活动。整个报道过程中,已推出和拟推出专版3个、客户端稿件近20篇,纸媒深度报道1篇、消息1篇、文艺评论15篇。正如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所说,青海日报对研讨会及相关活动的报道连续、持久、力度不减。青海电视台拍摄了杨志军专题片及新闻片各一个,媒体相互配合,充分体现了在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助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党媒力量。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指出:“青海作家梅卓、龙仁青、杨志军都是国内一流的作家。他们的书写一方面显示出青海本地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显示出具有可译性的、共通性的、普遍性的内容。通过这次高规格、高品质的作品研讨会,充分展示了青海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水平,而高质量、高密度的报道则放大了这场研讨会的影响力。”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研讨会让我们认识到,青海是一个能够出厚重作品的地方”,西藏民族大学教授徐琴说,“希望青海以后能有更多的作家把青海的人文、历史和生态带入到世界文学中去,提供多样化的文学典范。”

这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青海的文学力量,也增强了青海人的文化自信,对青海作家有着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

作家龙仁青说:“青海评论家的发言既立足本土,又借它山之玉,有赞许也有批评,得到了外省评论家的高度肯定,他们盛赞青海的文学批评处于全国一流水平。”

刘大伟、阿甲等青海评论家认为,杨志军先生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荣获茅盾文学奖以及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将激励青海作家继续立足雪山大地,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挖掘青海独有的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展现青海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之美,展现青海民族团结奋进、砥砺奋斗的时代画卷,不断迈向文学艺术新的高峰。

杨志军本人表示:“我感恩这次研讨会,更感恩青海,今后我会将这种感恩转化为一种行动,变成今后对青海、对三江源大地的思考和写作。我相信我还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青海,回报三江源大地,回报我的故乡。”

本文配图除已署名外均由辛元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