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杰丁增:纪录片《风的颜色》担任摄影,在国际盲人节温暖上映。纪录片《勇者》担任摄影师。电影《塔洛》担任副导演,《塔洛》入围72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入围52届台湾金马奖四项提名,获最佳改编剧本奖。电影《天籁梦想》担任副导演。自编自导电影《红丝带》。
达杰丁增编导的电影故事片《红丝带》讲述的是一个患艾滋病的女性被抛弃后历尽痛苦,决定揭除头巾,警醒世人的故事。 编剧: 达杰丁增 王再宏 导演:达杰丁增 主演:尼玛颂宋 ,罗珠桑格,益希措姆,巴金旺甲 ,片长:93分钟。
电影《红丝带》海报
Q :可以说说您的成长经历吗?
A :我是在青海玉树囊谦县的一个乡里长大的,那里离县城有60多公里,曾经只有大卡车通行。我的父亲是我在乡里上的小学的一名老师。学校开学,我就可以和父亲一起去上学,小学生活无忧无虑。
那时我们班里只有7个人,整个学校只有十几个学生,学校里基本很少有人到县城上初中,我们七个人里最后有包括我的五个人下定决心要上初中,梦想未来上大学,五个人也如愿以偿在毕业后说服家里人,坐着大卡车到县城上了寄宿初中。
那也是我们第一次去县城,和县城里的孩子会有些摩擦,很多事情得靠自己。但我们5个人非常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每次放寒假时从县城回家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我们一般要搭大卡车回去,但冬天去我们乡里的卡车都是拉煤车,我们五个人坐在一辆空荡荡的卡车里,身边是煤的残渣,但想着要回家却也是很愉快的。
但车子不能带我们到家门口,从煤矿所在的地方到我们乡里要走十几公里的路,途中需要翻一座山,而冬天到处是冰雪。从县城出发到煤矿地已经下午6点多了,家乡一般是下午8点天黑,所以我们五个孩子都是摸黑在冰天雪地里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家。
但我想我的童年虽然和现在的孩子相比会艰苦一些,但也是充满乐趣的,我非常感恩。
Q :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电影呢?
A :我很小就喜欢电影,小时候都是一堆人去录像厅看电影,一部片子两元钱,那是唯一看电影的途径。但是我也没想过能走到今天这条路。大学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后我决定专业学习电影,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导演、编剧共四年。电影能表达我很多内心想表达的事物,一些嘴上描述不清的话可以通过电影呈现,
小时候能看到的只有香港的武打片或警匪片,没有接触过国外的电影,但后来我接触到一些欧美的西部片很是喜爱。2012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电影制作。
Q :可以推荐几部您喜爱的电影吗?
A :我喜欢的电影有很多,就给大家推荐十部吧:《阿甘正传》,《美国往事》,《低俗小说》,《阿拉伯的劳伦斯》,《七武士》,《罗生门》,《公民凯恩》,《出租车司机》,《 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 。
Q: 为什么想到要拍这样一部以藏区艾滋病为题材的电影呢?
A: 去年元月份回青海后,我认识了几位藏区防艾志愿者,和他们交流后我觉得这个题材非常重要,便有了拍这个电影的想法。于是当月我和重庆电影家协会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王再宏共同合作了这个剧本,2月份就开拍了。
因为我觉得藏族需要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尤其是藏族年轻一代,现在不如从前,人口流动性大,更应该注重这些疾病的防范。
本土人有一部分相信存在这种病,但很多人不相信,因此在许多预防上做得不够。我想用影像的方式,真实的画面呈现,这样无论是否有文化,大家都会看到,都能知道。
如果是一本书,不识字的人就看不懂了,但电影是没有界限的,大家了解情况会更加便利。外地人拍藏地题材,都会有神秘化的倾向,我觉得藏族本土需要像《洛塔》一样更加真实的电影。因为这种电影,很多藏地之外的朋友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藏地也存在这种疾病,通过真实的方式体现后,也能引起大家的理解和反思。
Q: 迄今为止,自认为收获最大的影片是哪一部呢?
A: 每个影片都不太一样,像《风的颜色》是关于盲人的纪录片,表达的是盲人到野外生存,听风触海的故事,那次给我的收获就是盲人的世界不一定是黑色的,他们的世界也同样精彩。如果我没有接触过盲人的话,我无法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但作为一名摄影师拍那部片子时,可以体会到很多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勇者》是一部佛教题材纪录片,它描写的两位成长背景不同的活佛之间的互动,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我收获到对宗教更深刻的理解。
《洛塔》剧照
《洛塔》是万玛才旦老师的一部经典,我很荣幸能作为副导演参与拍摄,电影从一个40多岁身份迷失的牧羊人身上体现时代留下的痕迹,并且他早已习惯。
而我自己的这部电影《红丝带》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确应该反思疾病的危害和预防这个主题,毕竟生命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