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藏族画家拉孟从7岁起开始跟随父亲画画,15岁时已能独立绘制唐卡,37岁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2003年起,拉孟就用自己的绘画收入先后资助40个与他有共同梦想的孩子学习绘画。13年来,他赋予了生活贫穷的孩子一门生存技能,为他们搭建起一个温暖的家。在孩子们眼里,他不仅是老师,更是“希望”与“爱”的代名词。2015年11月,拉孟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四川省成都市晋吉南路146号一间充满藏族风情的画室里,一群孩子正盘腿坐在地板上画画。冬日的阳光安静地从窗外洒进来,轻轻落在一张张五彩斑斓的画布上。画室的主人拉孟悄悄走到一个孩子面前,对他指了指画上的一朵祥云,叮嘱了几句。看着孩子们一笔笔勾勒出的河流、蓝天、白云,拉孟的思绪飞回到了30年多前的故乡。

       1.自幼学画 37岁就成非遗唐卡传承人

  邈远的苍穹,无边的草原,丰美的牛羊……这是四川省色达县年龙乡热萨马村的模样,也是拉孟心中魂牵梦绕的故乡。30多年前,7岁的小拉孟和其他藏族孩子一样,白天在牛背上嬉耍,夜里与星空为伴,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快活。然而有一天,父亲画画的景象却把拉孟深深吸引住了,画上九曲蜿蜒的河流如同洁白的哈达一般圣洁美丽。“我也想画画。”这个念头在拉孟心里植根。

  由于拉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买纸买笔成了问题。然而拉孟并没放弃,他开始以草地、石头为画布,以树枝为画笔,牛羊、火山、大河、花朵……一个个图像活灵活现。有时候,拉孟一个人在山顶练画练累了,还会用毡绳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树上,让自己保持清醒。那时候,拉孟最高兴的事就是拿着零花钱去买颜料和纸,一天行走100多公里,翻越几座大山,只为让笔下的牛羊、草原、花朵真正“动”起来。

  在勤学绘画技法的同时,拉孟还潜心研习《闻解》、《莲花记》等经典藏文,到15岁时,拉孟已经能独立绘制唐卡、制作面具,20岁出头时,他已经在唐卡画界小有名气。     拉孟出神地看着孩子的作品 图片来源:成都文明网

  慢慢地,拉孟发现传统的唐卡画派虽然线条流畅、手法细腻,但缺乏立体感、形象感,画面层次模糊,人物形象单薄,这一发现让拉孟第一次担心起唐卡艺术的传承,更让他对传统文化无法得到认可和推广而感到揪心,“民族文化、艺术要靠我们来传承,发扬光大。对于那些不懂画的人来说,这种画法让他们根本就不晓得应该怎么看画啊。”

  反复探究画册、观看画展,拉孟决定改良绘画技法,他绘制的骏马奔腾、牛羊角斗、牛犊嬉耍等作品,形象生动、情景逼真,佛陀造像、人物肖像等作品,情态自然、立体写实。近年来,拉孟已绘制了大型唐卡《格萨尔王与三十员大将聚会议事》、《格萨尔千幅唐卡》、《莲花生千幅唐卡》等400余幅唐卡作品,同时还为中国藏研究中心藏文《大藏经》绘制了彩色佛像图50幅,山水画插图400余幅,完成了大量高水平唐卡作品。2007年,拉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由拉孟担任总设计师的《格萨尔千幅唐卡》出版,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因此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唐卡世界。拉孟的理想是“将这个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2.收留40个孩子免费学画  连生活费也全包

  因为绘画格萨尔王,拉孟在家乡色达小有名气,开始有人专门登程来拜访。朴实的人们带来了青稞、酥油,或者自家产的茶叶、做的衣服,为的就是行“拜师礼”。

  2003年,为了拓展自己的眼界,得到更好的发展,拉孟来到成都,并在吉福社区租下一间屋子作为画室。逐渐地,拉孟在业界越来越有名气,消息传到家乡,很多对唐卡感兴趣的藏族小孩都嚷着要来成都跟拉孟学画。 一个、两个、三个……没想到,13年间,屋子里的画架从一张添加到了四十张,他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中有孤儿,有父母离异后跑到成都流浪度日的,也有专门跑来求师学艺的孩子。

  15岁的益西卓嘎是画室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几年前她和哥哥一起从甘孜德格县来到成都闯荡。可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卓嘎觉得自己没法帮哥哥挣钱养家。后来听说拉孟在免费教画唐卡,卓嘎简直高兴地跳起来。来到画室后,卓嘎严格遵循拉孟的要求:每天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练画,除去午饭时间,大约会坐着练画整整八个多小时。当记者问起卓嘎会不会觉得练画很苦时,卓嘎说偶尔也觉得累,但是值得,“能画好唐卡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为了让她画好佛像,拉孟给她定下“用3到5年练习佛像素描,之后才能学习上色”的严格规定,小到一根睫毛,一个盔甲上的鳞片,都必须画得清清楚楚。小卓嘎回忆,有一次为了练习画好一根菩萨衣衫上的褶皱,拉孟硬是亲自守着她画了几十遍才过关。“拉孟老师很有耐心,从不吼我们。”卓嘎说。    拉孟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画画 图片来源:成都文明网

   在跟着拉孟学画画的孩子中,卓嘎只是其中一员,另外还包括8名孤儿,拉孟说:“不分民族,不分性别,有教无类,想学就来。”只要想学,拉孟都会倾囊相授、悉心指导,而且不收任何费用。遇到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拉孟连生活费都包了,“我也是穷娃娃出身,家长既然信任我,把娃娃送到我这里来,我就要好好地教。”

  然而,除了免费教孩子们学唐卡,拉孟还给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们提供吃住,并且专门请了一位生活老师。而在冬天,拉孟还会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买一些棉衣,过年回家时还要给路途遥远的孩子备上一些路费。春节临近,拉孟却开始向朋友借钱。“今年收入不算太多,所以要支撑四十个孩子的生活怕是不够。”拉孟说,尽管自己的唐卡有时可以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一幅,但四十张小嘴等着吃饭,压力也很大。

  “有时候会想这样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拉孟的妻子旺姆说。“每年衣食住行、买绘画工具以及有时给孩子们看病的钱已经超出了收入。而且孩子们画的唐卡一旦出售,收入都交给孩子自己,他们有的人就寄回了家。”然而,每当看见四十个孩子认真学画的样子,旺姆又说服自己,要支持丈夫做有意义的事。“如果这门艺术可以传承,孩子们长大也有一技之长,我们就欣慰了。”

       3.“四十个娃一个爹”成特殊风景 让文化代代传

       2014年,拉孟在成都注册成立了“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社区为他们提供了一间相对宽敞的工作室,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心画画的新家。

       “拉孟不仅是老师,更像我的爸爸。”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少年说,自己是画室八个孤儿中的一个,“是拉孟爸爸让我重新知道‘父爱’是什么样子。”其他学画的孩子也表示,拉孟脾气温和,从不责骂他们。有时候除了教画唐卡,每周一、四还会请藏文老师专门来教授文化课,以便研习经文典籍,对理解唐卡意境有帮助。而周末,拉孟还会组织大家学跳舞唱歌。

  “画室的很多孩子都从很偏远的山里来,他们有的甚至没见过红绿灯。所以我必须教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还要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这样他们以后才能生存下去。”拉孟说。   拉孟教孩子们画唐卡画的技巧 图片来源:成都文明网

  后来,这“四十个娃一个爹”成为了街坊邻居眼中一道特殊的风景。而社区也在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邀请孩子们参加过许多活动。就这样,拉孟和孩子们组建起民族团结歌舞队、民族团结志愿者队伍、少数民族联络服务站,义务进行演出和服务。于是,无论工地慰问、普法宣传还是节日汇演,都可以看到这一群特殊的志愿者。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爱心活动中,融入了城市生活,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本领,体会到感恩和分享的快乐。

  2016年,拉孟和他的孩子们有许多心愿。有的孩子说想独立完成一幅唐卡,有的孩子说想报名参加绘画大赛,而拉孟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40多个孩子培养成懂得感恩的文化传承者,让唐卡这个藏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能代代相传。这位藏族画师用笔尖传承我国文化经典,更用行动谱写感人“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