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是陈白皑皑的雪山,近处是绿油油的草地。在黑色牦牛毛帐篷边上,外婆一边搅着牛奶(从牛奶中提炼酥油),一边唱着悠扬动听的“波央”(波密民歌)。
10岁的小央宗觉得很好听,也跟着外婆哼唱起来。
这一唱,就是27年。
央宗是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人,是西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波央”的传承人。
“波央”是波密的民歌,是唱而不舞的歌,反映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赞扬劳动者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央宗在练习“波央”。
从外婆那里学来的“波央”,让央宗出了名。这位没有上过学的藏族女子,在27年时间里,把“波央”唱给热爱它的父老乡亲,也把这种只在波密一带传唱的民歌,带到了拉萨,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2018年夏,央宗有机会到北京演出,演出地点是国家大剧院——那里可是她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地方。作为整场演出里唯一一位“波央”传承人,央宗的歌声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高亢,歌唱山山水水,歌唱家乡父老,展现出雪域高原独特的魅力,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外婆的“波央”只唱给家乡人民听,而央宗则把“波央”带到更远的地方,更大的舞台,唱给更多的人听。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中心小学,央宗给学生们传授“波央”的发音技巧。
每次唱起“波央”,央宗就会想起外婆,想起在高山牧场学唱“波央”的情景。那时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外婆会唱的歌,她一首首都学会了。这些歌赞美家乡的山水,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父母,赞美生活,她和外婆百唱不厌,家乡父老百听不厌。
2002年,22岁的央宗跟着外婆,第一次去县里参加文化节的表演,之后经常和外婆一起登台演唱,并到附近各个村庄去教授“波央”。2012,在外婆见证下,央宗正式成为“波央”技艺传承人。
在成长路上,外婆像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她前进。
2015年,外婆因病去世,传承“波央”的重任只能靠她自己了。在家人支持下,她参加各种演出,让更多观众了解、欣赏“波央”。
得益于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的牵线,央宗在2016年第一次去内地演出。在广州,有几位老人听了她的演唱,激动得直落泪。“当时看到他们哭了,我也哭了,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从那一刻起,央宗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演出,她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让更多的人学会“波央”,把快乐带给更多的人。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央宗(左三)给多吉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讲“波央”的历史。
这几年,得益于政府对“非遗进校园”项目的大力支持,央宗每个月都会到多吉乡中心小学,给孩子们传授“波央”,大多数学生都会唱。
“你们喜不喜欢唱?”央宗在每次授课结束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而孩子们的答案总是异口同声:“喜欢!”
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她还定期从各个班选拔好苗子,组建演出队,重点培养,带他们到更大的舞台上演出。孩子们在磨练技能、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波央”带来的乐趣和力量。
在多吉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高年级的同学们整齐排列,央宗一个班一个班教他们唱歌,反复筛选,从中挑出基础扎实、有艺术天分的孩子。
“我觉得孩子们都更自信、更开朗了。”多吉乡中心小学老师达瓦央宗说,快乐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央宗带来的“波央”,就是在解放孩子们的天性。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央宗(右)和多吉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唱“波央”。
外婆那个年代差一点就消失了的“波央”,如今在央宗的努力下,唱它的人越来越多。“记得我10岁时,村里只有老人会唱。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会唱了。”作为传承人,央宗直言,现在考虑更多的不是这项技艺“没人传”,而是“怎么传”。
央宗现在是波密县民间艺术团的专业演员,从事“波央”演出和教授。她更希望能创办一所学校,系统教授“波央”。多吉乡是有名的“西藏民间艺术之乡”,央宗还想以自己的学校为纽带,让波密帕熊热巴舞、西巴斗熊戏、波密曲艺“说白”等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夕阳西下,央宗身着美丽的藏装,在多吉乡附近的草地上放声歌唱。十几位穿着演出服的孩子们围在她身边,或歌或舞。一束暖阳从山间射下来,映衬着每个人满足而陶醉的脸庞。
身材高挑、平常打扮的央宗,乍一看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藏族妇女。但换上漂亮的藏装,唱出宛如天籁之音的“波央”,她的脸上就焕发出一种动人的光彩。
“是‘波央’给了我自信。”央宗说,她一直记得14岁第一次登台唱歌后外婆告诉她的话——“‘唱高音要像爬山坡一样,上得去,也能下得来。’”
面对记者的镜头,央宗略显羞涩:“25年过去了,现在我更能理解外婆的话了。人这一辈子,也和爬山一样,起起落落,能拿得起,也要放得下。为家乡歌唱,我无怨无悔。”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