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58nt4jungb4dt1bduj.jpg藏族现代藏戏家多杰太先生                             

      多杰太,男,藏族,1948年生,中共党员,青海省同仁县加毛村人。多杰太幼年家贫,5岁出家为僧,进入黄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隆务寺学经当小完德。1958年宗教改革初始,他离开寺院还俗,进入德登完全小学校读书。1969年就读于青海省民族学院中等师范学习班。两年后,他参加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历任青海省藏剧团、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第七任团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副会长、青海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青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著名藏族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多杰太同志曾创作排练了舞蹈、歌曲、小品、话剧、藏剧等艺术作品近百(篇)部。其中,《诺桑王子》获青海省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优秀作品奖;《苏吉尼玛》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青海省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优秀作品奖;《藏王的使者》获1991年青海省文艺调演编剧一等奖、导演二等奖、1992年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1993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作品提名奖、第六届文化新剧目奖;《金色的黎明》获青海省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文艺调演导演一等奖;《纳桑贡玛的悲歌》获第十二届孔雀奖、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专业文艺调演编剧二等奖、导演一等奖。2004年,获第六届曹禺戏剧文学作品提名奖;2005年,《格桑花开的时候》获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专业文艺调演综合一等奖、导演二等奖;2006 年,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排演了格萨尔剧《狮虎合璧》,上演并获成功;2008年,排演完毕格萨尔剧《赛马称王》。

     《青海湖网》记者曾经采访多杰太同志时有这样的描述:多杰太同志就是把黄南藏戏从隆务寺搬到现代戏剧舞台的人!一位戏剧界藏戏著名的编剧和导演。两天,共有6个小时的面对面采访,基本围绕着朋友的评语进行。

      若想事业有成,机缘、天赋、勤奋,三者缺一不可。

      多杰太同志简直是命运的宠儿,他把这三者占全了。

      先说机缘,如果多杰太同志不是出生在热贡这片艺术之乡;如果不是因为当地风俗和家境窘困,他5岁就进入隆务大寺成为一名“小完德”;如果隆务寺上演的藏戏没有和他结缘,以至印象深刻到20年后仍然活生生地留在心里,那么,他的人生很可能是另一个走向。

      然而,仅仅具有金色热贡赋予的他灵性还不够。如果没有1958年藏乡的民主改革,这个小阿卡就不可能接受现代教育;如果没有在学校参加业余演出,这个青海民院中师班的学生就不可能被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工队看中,从此投入艺术女神的怀抱。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就不可能激活多杰太同志的创作冲动,就不可能让他以巨大的创作力和非凡的勇气,将热贡藏戏—这块深藏在寺院中的戏剧“活化石”搬上舞台。

      面前的多杰太同志有些发福,如果走在西宁的大街上,你根本不可能将“编导”和“艺术家”这些字眼与他联系起来。可是,只要和他谈起藏戏,谈起舞台,他眼中流动的光彩就肯定会感染你。

       多杰太同志曾经是黄南州文工团的舞蹈演员。经过了六年多的形体、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为草原儿女演出过《白毛女》《鱼水情》等舞剧;

       多杰太同志曾经是文工团的歌唱演员,把《牦牛商店下的帐房》等歌曲带到了青海的大山深处;

      多杰太同志在从事歌舞表演的同时,还担任了文工团乐队演奏员的工作,钢琴、手风琴、二胡、竹笛等等,这些乐器一学就会;他还担任过乐队指挥,拿着指挥棒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舞台上挥洒自如。

      多杰太同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能让我们感觉到多杰太同志在学习上的天赋。1978年4月,他从黄南到甘肃夏河学习,在甘南民族歌舞团团长金迈手里他看见有一柄自己从未见过的琴。于是,马上请金迈团长教授。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勤学苦练,竟然在三天时间里掌握了演奏技法。之后,他用这柄借来的琴在黄南州登台演出自编自弹曲目,引来一片喝彩。因为琴首饰有龙头,多杰太同志把它命名为“龙头琴”。在今天的黄南,龙头琴已经随处可见。

      多杰太同志有学习的天赋,更有创造的天赋。他的内心储藏着巨大的艺术创作能量,这种创作能量随时都会爆发和喷涌。艺术表演实践根本不能与多杰太同志的创作激情相称。在从事舞蹈和音乐表演时期,他就自编自创了《丰收之歌》《美丽的孔雀》《欢乐的舞蹈》《欢庆节日》等舞蹈节目。其中,《欢庆节日》作为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节目,赴北京、上海、青岛、杭州等地巡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此外他还创作了《美丽的青海》《日月下好风光》等歌曲;1980年,他创作并演出的龙头琴弹唱《鲜花盛开在北京城》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创作奖和表演奖。

      多种艺术实践,给多杰太同志把黄南藏戏推向一个发展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准备,1982年,由他编剧和导演的藏戏《诺桑王子》在黄南州礼堂上演。这是二百多年来热贡隆务寺藏戏第一次摆脱寺院封闭式演出,而以专业文艺表演走上舞台的一次创举。《诺桑王子》的演出大获成功,先在黄南连演九场,之后在全省各地演出六十多场,创下了青海舞台戏剧的演出纪录。

      后来,多杰太同志的创作灵感不断喷涌,一台台民族文化气韵饱满,艺术张力十足的藏戏,被他和他的同事们推上了现代舞台。《鹿女》(《苏吉尼玛》)、《金色的黎明》《藏王的使者》《纳桑贡玛的悲歌》等等这些黄南藏戏的精品之作,一次次引发了海内外观众认识藏戏、认识黄南、认识青海的热情。把热贡藏戏称作青海展示自己文化形象的一张金名片,一点也不夸张。

      谈到多才多艺,多杰太同志谦虚地说,那是因为当时剧团小,人员少,逼出来的;谈到编创和导演的数部黄南藏戏,多杰太同志恳切地说,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可是,谁能否认多杰太同志的勤奋?多杰太同志认准了一个真理,那就是艺多不压身。然而,如果他怠惰,那么所有的艺术创作冲动都只能停留在一个构想阶段;如果他怠惰,已经获得的各种荣誉,足以销蚀他的艺术进取心。

      多杰太同志退休后,居住在西宁古城。读书、创作、排演剧目,他还是像在单位一样忙碌。他说,继承黄南藏戏得靠寺院广场表演,发展黄南藏戏得靠现代戏剧舞台。在继续推动黄南舞台藏戏发展的同时,他还有一个让人心动的计划,那就是寻找几十年前曾在隆务寺表演过藏戏的老人,把原汁原味的寺院藏戏传承下去。我们期待这一天早点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