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70年来,西藏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195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为1.74亿元人民币, 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1902.74亿元。2020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西藏拉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5年间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70年来,西藏发展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同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秘书长、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摄影家唐召明作为亲历西藏近30余年变迁的见证人,用照相机记录下了海量优质图片,为西藏的精彩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影像。他也在这30余年间,以自己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为西藏广大民众做出了诸多贡献,《紫荆养生》经过三次专访,详尽了解到了这位从年轻到退休,堪称当代与西藏最为亲密的记者与西藏精彩的过往。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1.jpg唐召明

       访谈

       记者:作为进藏时间和次数最多摄影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您对西藏的感受。

       唐召明:1987年初,我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不久,经自愿申请从青海调入西藏工作,实现了当一名新华社记者的梦想。后来,我又调入北京当记者。离开西藏27年来,一提起上西藏,一提起去藏北,我就兴奋,眼里就放出异样的光芒。犹如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我对西藏,尤其是对藏北情有独钟。为了“常回家看看!”

       2015年一年,我第十次进藏。作为摄影记者,通过镜头去表达是我最擅长的事情,在发稿的过程中与编辑交流,也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尤其对于西藏,如同阴法唐老先生的感受:面对那些巍峨的雪山和质朴的藏民,我满怀敬仰。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2.jpg       西藏纳木错北岸半岛所构成的美丽大湖湾,其弧线优美,造型奇特(唐召明2015年5月20日摄)

       记者:作为一位资深的摄影记者,您的很多作品都堪称经典,被国内外众多媒体选用,些优质的作品应该是有一份情怀在其中,包括您在工作之外撰写的“藏北故事”系列文章深受读者青睐,请您谈一下。

       唐召明:我一生中有两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北京天安门,我在天安门广场连续拍摄了26年升国旗仪式;一个是离不开西藏,对青藏高原的热爱已经深深融进我的血液。虽然早已经离开西藏,可是每年我都必到雪域高原"打卡",因为西藏是我摄影和文字创作的重要源泉,我离不开她。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3.jpg       藏北牧女手拿"吾尔多"正在驱赶集中牦牛,以方便统一挤牛奶(1998年秋摄)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4.jpg       西藏江孜县卡麦乡小学的小学生在认真听老师讲课(2008年摄)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5.jpg       1987年6月27日,正在西藏视察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在他的拉萨驻地会见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一行。图为十世班禅大师与卡特夫人在相互交换礼品。(唐召明摄)

       多年来,我怀着感恩的心去讲述西藏故事,尤其是多年深入藏北无人区,近距离接触那里的人和事,为我书写「藏北故事」铺垫了基础。我还在中国西藏网开设了专栏,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藏北、一个巨变中的藏北。我忘不了,初次独闯藏北无人区时,恰逢草原赛马盛会,牧民群众的一顶顶帐篷成了我的「临时食堂」,成了我不收费的旅店;深入西藏腹地采访生病时,被牧民藏医快马驰救,死里逃生;还有不顾自己疑似患有癫痫疾病,一路在车厢里受冻的藏北汉子才旺,只为把驾驶室车座让给我……

      从1987年至今,我先后12次闯入高寒缺氧的藏北无人区,在人迹罕至的荒原,我几次遇险,都在牧民群众的帮助下化险为夷,让我一次次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美好的心灵,也使我与西藏结下了今生今世都无法割舍的情缘。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6.jpg       唐召明在拍摄西藏普若岗日冰川中吃冰解渴(洪敏2014年7月15日摄)

       记者:您除了拍摄照片,还参与了《藏地彩虹》、《圆梦》等剧作,尤其歌舞剧《圆梦》,被搬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后,取得了强大的反响。您的初衷是什么?这些舞台剧的内容是真实的吗?

       唐召明:这些都是很真实的事,因为真实所以感动了很多人。《藏地彩虹》中援藏医生方丹的原型是我长期跟踪报道的、被藏族称为「活菩萨」的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病专家顾虹。

       《圆梦》的故事我是原型人物,但是并非为了宣传我自己,我想通过这个事让大家都了解到西藏医疗条件比较差,需要大家去帮助,同时也让大家和我一样领略到,藏族同胞在自治区成立以来日新月异的生活状况,以及藏族同胞们的热情好客和真诚友善。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7.jpg       剧中原型唐召明(中)在演出结束后与藏族演员一起在舞台上合影留念(张源2015年10月13日摄)

       这部剧有幸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也请来了藏族同胞,无疑是我一生的骄傲,为此我需要感谢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建藏援藏的朋友们,他们给与了巨大的鼓励和支持,希望我们这些『老援藏』们都安康幸福。

       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不仅是世界屋脊,不仅有流传深远的宗教文化,更有这个地区独有的令人羡慕的精神,那就是开朗、乐观、豁达和真诚,这片雪域大地虽然有刺骨的寒风和稀缺的氧气,却充满了亲情和友善。这两部剧使我走上人生和戏剧的双舞台,也让我能够更好地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热爱西藏。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8.jpg       唐召明在藏北草原驾车采访途中留影(觉果1991年摄)

       记者:西藏的高原反应很强,您是否有过身体的不适?

       唐召明:我生在山东,长在青海,后又进藏工作直至调入北京,年年上高原采访已是我的“家常便饭”,早习以为常,尤其作为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的人都是钢筋铁骨的。那么多年的采访拍摄让我的体质也提高了很多,但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时也有些力不从心。有一年进藏,也许是我每次对“回家”的感觉过于强烈,以致于心率常常加快。一次次的兴奋,一次次的加快,让我在金秋的10月,在海拔4750米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班戈县心率跨越100次/分钟以上的红线,达到170次/分钟以上。这让我连续三天体会了一次高心率的兴奋是啥滋味,体验了平生第一次的住院治疗。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9.jpg       唐召明在采访青藏公路109道班时,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碑前留影(巴桑1990年12月摄)

       在2015年10月11日的晚上。可能是久居和久上高原,加上连续多天高强度采访和奔波,从班戈县回到拉萨的第二天晚上,我的心率连续三天依然是170次/分钟以上。这可把大家吓坏了!正好十多次进藏筛查与治疗先心病患儿的顾虹与我们同行。看到我的心率如此失常,“高反”稍轻一些的顾虹和北京好友、民营企业家李晓明,劝说我从所住酒店到附近自治区人民医院去看夜间急诊。

       这让我想起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在高原反应程度上,女的比男的轻,矮的比高的轻,老的比少的轻,既然青春留不住,年老增长些对抗之力也是不错的,更何况我在青藏高原生活了30多个春秋,无论如何不应该有“高反”。

       高原反应是一个科学的、付诸生理指标的现象,但我相信这其中有心理暗示的成分。京藏列车刚开通时,火车刚进入西藏境内,就有旅客脸红气喘大呼缺氧,乘务员告诉他们,火车还没有翻越唐古拉山,车厢里是弥散式供氧,不缺氧啊,方才好转。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10.jpg       唐召明在藏北比如县拍摄(洪敏2014年7月9日摄)

       当然,初上高原会有种种不适,「老高原」们甚至可能在身体与环境的漫长砥砺中留下器质性损伤。难道我这心率过快的“房颤”也与久上高原有关联吗?当晚,西藏心脏病专家格桑副院长到急诊室给我会诊。他让我住院观察,并给我安排了用药计划。我没有因心率过快而紧张,反因被“扣留”医院而着急!

       第二天凌晨我不能出院,就无法赶上回北京的航班,那意味着我不能去参加第三天《圆梦》歌舞剧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场演出,而我又是此剧原型,许多计划将因此而落空。

       两位女士在急诊室病床前负责前半夜的陪护,民营企业家李晓明曾资助过的、在北京西藏中学就读的“干儿子”强巴负责后半夜的陪护,清晨5点多钟,我超速的心率终于在胳膊“吊瓶”大剂量液体药物的推送下,经过5个多小时的发酵开始起效,从170次/分钟以上缓慢地下降……5点多钟,我与医生签下放弃治疗的协议,急忙飞回北京。

       回到北京,为了让这颗狂跳不止的心脏不发生意外,还能常回西藏,回藏北看看,2016年4月,我到北京安贞医院做了个心脏射频消融手术。目前的情况很好,我还要再进西藏。

       割舍不断的西藏情缘

       用相机纪录西藏的30年间,唐召明得到了藏区民众的广泛认知,很多人看到唐召明即跳下马来、停下车子,泪流满面地与他相拥,此时他已然超越了一位记者给人们的印象,更多的是亲人般的友情,他所到之处皆是无微不至地帮助,他是很多藏民们心中的「兄弟」、「叔伯」。

       唐召明亦用真诚为西藏的百姓奉献了爱心,他自费为很多藏区的老人们摄影、冲洗出照片,为很多孩子们提高了文化素养。他帮助了多位患眼病的藏民治疗,恢复了视力,还倡导了很多内地的爱心人士为西藏的百姓捐助书籍、生活用品,舞台剧《圆梦》即是对唐召明的真实写照。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11.jpg       唐召明在国家大剧院《圆梦》节目舞台,接受摄影同行们的祝贺

       从新华社退休后的唐召明,被聘任为建藏援藏协会的秘书长,以表彰他多年来为西藏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在他多年西藏情缘的感召下,让更多人通过他的图片热爱西藏、建设更为美丽的西藏。

       众说唐召明

       唐召明先生的经历,让很多人钦羡,也让很多朋友们动容——

       新华社北京分社图片总监李欣先生:唐召明老师数十年来一次次深入西藏去采访、去奉献爱心,把藏族群众当成亲人、把西藏作为第二故乡,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一代代新华人的精神!

       原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朱强填词评唐召明:《朝中措——题召明「常回家看看!」》高原雪域格桑花,游子要回家。白壁红宫金顶,晴空早晚云霞。山南藏北,康巴阿里,鲜奶砖茶。牵手亲朋藏汉,“锅庄”曼舞轻纱。

       长城摄影家张爱东评唐召明:唐老师对西藏的热爱感动了很多人,包括我本人,他高超的摄影技术和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让我学习了很多,尤其他的善良和宽容之心,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摄影大师,他当之无愧!

       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洪敏评唐召明:唐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摄影记者,更是一位西藏的专家,他在用镜头纪录的同时,也认真学习了很多西藏的文化和藏区习俗,他尊敬西藏热爱西藏,并让每一位看到他的照片的人都能够感悟到西藏的精彩瞬间与深厚的底蕴。

       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为唐召明即将出版的新书《一“建”钟情——见证西藏60年巨变》写序:在西藏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朱强和唐召明合著完成了《一“建”钟情——见证西藏60年巨变》一书。这本书的许多历史镜头,不仅勾起我对西藏高原度过的那段难忘岁月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它宣传了西藏的巨大成就,也宣传了西藏人民和一代代建藏援藏工作者在「世界屋脊」上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使人们从平凡中见到精神,从一滴水见到太阳,深受感染,深受教育……在此,我以一名曾经参与解放西藏、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西藏高原的18军老战士之名,郑重地向大家推荐此书,请随作者的图片与诗歌一同走进美丽、幸福的新西藏……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12.jpg       唐召明(左)与「老西藏」、阴法唐将军夫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1999年1月摄)

       著名藏学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安才旦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唐召明先生便是此类有志者。他不仅多次踏勘其境,且用相机做了具有专业水准的真实记录,为众多心驰神往但力不足者提供了如同亲历的感受及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原标题  唐召明:以敬仰之心,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

原刊于《紫荆养生》2021年夏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