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藏的渊源 

       算起来,我画西藏的时间已经有37年了。在西藏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人生经历,西藏是我最重要的绘画题材。

       大学时代,充满对远方的幻想,喜欢看杰克伦敦、海明威的书,向往他们的传奇经历。1983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的展览和发表对我触动很大,我被高原上的藏族人的形象、西藏文化、高原上的大自然所吸引,知道了还有那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和那样一个质朴的民族。

       从《果洛的孩⼦》

       到自己的一些代表作品 

       1984年我大学毕业,放弃了留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的机会。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加上朋友的蛊惑,自愿要求分配到西藏。那年夏天,只身上了西行的火车,自西安飞到了拉萨,到西藏大学报道,当了一名老师。

       刚到拉萨还不到二十一岁,非常孩子气,我教的学生比我的年龄大。我在高原生活了十三年,在内调天津后每年都要重返高原,这些年的藏区写生和大型创作数以千计。我总觉得,自己是在西藏长大的,西藏的经历至今一直在滋养着我。西藏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西藏的高山大川和宗教文化,为我建立了宏大与深厚的审美参照。我选择画西藏的原因是,在西藏人身上还保持有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人类品质。善良、虔诚、简单、和谐于自然也和谐于心志是西藏对我的启示。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1.jpg2009年于小冬创作的《果洛的孩⼦》

       庆祝西藏美术馆建成开馆,我捐赠的作品是《果洛的孩⼦》。是我⼗年前的⼤型创作和代表作之⼀。⼗年当中,这幅画多次参加“向⼈⺠汇报”“雪域藏歌”等⼤型展览,曾在中国美术馆和天津美术馆等场馆展出,著录于《于⼩冬绘画作品集》《向⼈⺠汇报》《雪域藏歌》等⼤型画册和刊物

       我太喜欢这幅画了,因此多次拒绝了藏家执意要购藏结缘的意象。果洛的四个孩⼦也真的像是⾃⼰的孩⼦,⼀直不忍割舍地伴着⾃⼰。西藏美术馆向我征集作品。我第⼀时间想到的恰恰就是这幅舍不得的⼤画,唯有⽤这幅画回向给⾃⼰魂牵梦绕的第⼆故乡,才是最合适的。这四个果洛的孩⼦是⼗⼋年前我在拉萨⻅到的,从六岁到⼗三岁,来⾃两个结伴同⾏的朝圣家族。这次他们⼜可以在油画⾥带上我的⼼愿再⼀次回到西藏朝圣拉萨。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2.jpg1996-1997创作《干杯西藏》

       初到西藏的20世纪80年代,结交了⼀⼤批活跃于80年代以进藏⼤学⽣为主体的拉萨⽂艺界⻘年精英。临近内调时完成的《干杯西藏》,让牺牲的、出国的、内调的、留守的朋友们来到自己的画面中,完成一次虚拟的聚会。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3.jpg1994创作的《维⽶尔构图》六次入选全国美展

       这幅《维米尔构图》借用大师经典作品的基本框架,置换为现代拉萨我自己画室的一角,是一次向经典致敬的尝试,学习大师也成了我教授学生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手段。从1994年第⼀次⼊选第⼋届全国美展算起,到2019年的第⼗三届,25年间,从这幅画开始,连续六次⼊选全国美展。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4.jpg2004年《转经道之红》获⼗届全国美展铜奖天津⾦奖

       刚刚内调到天津的几年里,总是怀着对拉萨深厚的复杂情感,每到冬天就像是被召唤到⾃⼰成熟长⼤的“故乡”,拉萨变化之快也经常让我这⽼⻄藏难以接受。当年的学⽣现在都已在⻄藏的重要位置任职,当年的学⽣和靖、覃永才、巴欧、嘎德、阿扎成为⾃⼰在⻄藏最亲密的朋友,多次来到⾃⼰画中最常出现的那些⼈物的家乡住到藏族朋友的家⾥,连续创作《转经道》系列和《朝圣者》系列的⼤作品。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5.jpg2008年创作的《阿日扎的小学生》

       这些年的工作方式,让我首先学会的是与藏族老百融洽地相处。画尊严,画阳光下的笑容,画他们认为漂亮的服装,画健康的情绪。不画悲苦伤感。这是另一种真实和深刻,其中含着不和谐的色彩关系,不和谐的装钸物,传统和现代混穿的服装,《阿日扎的小学生》是这样的作品。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6.jpg2014年创作的《燃灯节》

       燃灯节是圣城拉萨的特殊节日,应该有600年的历史了,是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的日子。近些年,拉萨的燃灯节为了防火不再有手持酥油灯的信众。只能移植佛殿里的持灯者,这幅画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出现在了《燃灯节》里。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7.jpg2015年创作的《开耕节》

       我专门为⻄藏的牦⽜博物馆画过⼀幅两⽶宽、⼀⽶⼋六⾼的《开耕节》,那⼀幅已经⽆偿捐赠给牦⽜博物馆,实现了留⼀幅画给⻄藏的多年夙愿。

       每到春耕浩荡的季节,都会⼀再想起这个⾃⼰喜爱的题材,在拉萨近郊的堆龙德庆县,欢度开耕节的记忆深刻难忘。歌声伴着喊叫,烟尘滚滚,轰轰烈烈。我要画的酣畅淋漓澎湃震撼。如此,热情的⽣灵和朴厚的⼟地凝固在自己的画面里,通过捐赠又返回西藏的观众们面前。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8.jpg《茶马古道》经两轮⻆逐签约

“中华⽂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程”

       大型历史画《茶马古道》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当中的选题之一。从草图中标到创作完成,历时近三年时间。画面里的一切都是自己无比热爱和非常熟悉的。康巴汉子和骏马构成的画面,让我神往!

       最终的素描稿是在一张正开的纸上演练出来的,像是眼前的一幕戏剧,人喊马叫,烟尘飞扬。这一队人马生动活泼起来了。色彩稿画得很小,我的经验是大画的整体关系只有在最小的画面里才会看得更明晰。一百多年以前的西藏高原上的顽强生命在浪漫主义和鲁本斯的启发下有了石雕铁铸般的质感。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9.jpg2019《教室的阳光》获⼗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2001年,在当雄县念青唐古拉脉的大雪山下,我住到甲根四村索南扎西的家里,与牧羊少年格诺成了好朋友。那里的希望小学上课,成了我最想画的一幅大画。孩子们读书如歌如诵,目光清澈,神情专注,我被深深地感动了。20年前先有了《当雄希望小学组画》。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10.jpg2020创作的《渡》

       大画《渡》是我近年来比较重要的创作。这张画1997年已有较成熟的构思,是几次在桑耶寺渡口乘船过江的经历激起的创作冲动,一船人渡江是为了去对岸朝拜桑耶寺。桑耶寺是莲花生大师创建的,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是极乐净土的最好象征。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11.jpg2020创作的《西藏和平解放》

       巨幅油画《西藏和平解放》是申报建党百年美术创作⼯程的国家订件,草图经过了近两年的多次审查与修改。正式的⼤画在今年四五⽉份疫情防控期间连续制作完成。从⼗年前我⾃⼰就打算画这幅画,⽂献及历史照⽚的搜集和服装道具的准备⼯作⼀直在进⾏,初期的草图绘制也早在⼗年前就开始了。

于小冬 ▎我画西藏30年12.jpg2021创作的《茫茫转经路》

       《茫茫转经路》最早构思于2001年,本来的计划就是要画一幅大长卷,借西藏转经道上的朝圣队伍,表现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老病死,用动物和不同年龄的人物,表达生命轮回的主题。

本文刊登于《西藏人文地理》2022年1月刊,有删减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