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烈:情系青藏高原1.jpg

从喜马拉雅山脉到藏北无人区,从横断山脉到阿里高原,他带着科考队员,几乎用脚步丈量了青藏高原全境,获得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空白,总台《吾家吾国》春节档,专访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讲述他的科研故事。

受父亲影响从事地质工作,从土壤分类中细分出黑土,孙鸿烈一生都思念和敬仰的人便是父亲孙健初。孙健初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探明并组织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被称为“中国石油之父”。然而,1952年,一次意外的煤气中毒事故让孙鸿烈永远失去了父亲。尽管父亲离开了,但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却深深地影响了孙鸿烈的一生,让他从小在心底种下一个“土壤梦”。

中学毕业后,孙鸿烈坚定地选择报考土壤农学系,想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地质工作者。1957年,孙鸿烈考入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他的研究课题是当时很少有人进行的东北土壤地质研究。他前往黑龙江北部进行实地考察,在过去东北零散的土壤资料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考察结果,绘制了中国第一幅东北土壤图。

此前,我国土壤学上一直将东北的土壤称为黑钙土,并没有“黑土”这样一个分类。孙鸿烈在土壤分类中细分出更适于农作物种植的“黑土”,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担任第一次青藏科考队队长

“青藏科考空白必须由中国人填补”

1961年,孙鸿烈进入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他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进藏考察。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西藏地区虽然有极大的科考价值,但之前那里的科学资料几乎一片空白。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成立,孙鸿烈担任第一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他说,青藏科考的空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填补。第一次青藏科考的成果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科学大发现”。比如,在植物分类方面发现了7个植物新属,300多个新种和1000多个新记录,一共记录有5766种植物。而昆虫研究方面发现了20个昆虫新属、400多个新种,还发现了一个新目——“缺翅目”。同时,他们对于青藏高原的成因也做出了科学的论证。

1973年到1976年期间,从喜马拉雅山脉到藏北无人区,从横断山脉到阿里高原,孙鸿烈带领团队几乎用脚步丈量了青藏高原全境。虽然时刻面临危及生命的险境,他们始终不曾放弃,获得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空白。

科考进入尾声时,孙鸿烈的母亲过世。尽管心中悲痛,他依然坚守岗位,而这也成为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91岁高龄始终情系青藏高原

青藏研究成为一生的追求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孙鸿烈,始终情系青藏高原。他在家里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喜马拉雅山的照片。那些在青藏科考吃的苦,已全都化成回忆的甜,正如孙鸿烈那句:“探寻未知,一生追求”。

他的名字,早已与青藏研究不可分割,而这也成为他矢志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