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fa9fcefc1894ea39c539e947bc4667 (1).jpg

很高兴应邀参加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换届会和青海藏学会玉树生态文明论坛会。这两个会议都是响应和贯彻落实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深入三江源实地调研,了解实情、理论探讨、提出建议,很有现实意义。

三江源生态保护是中央赋予我们青海各族人民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讲:青海的价值在于生态、青海的潜力在于生态、青海的责任在于生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非常重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早在1963年,甘肃陇南的文县成立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000年11月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随后的几十年里青藏高原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共155个(其中国家级41个,省级64个),面积达82.24万平方公里,约占高原总面积的31.63%,占中国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57.56%,基本涵盖了高原独特又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资源。特别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对青藏高原有了明确的定位,说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2005年,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11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提出了尊重文化、保护生态、保障民生的出发点,并遵循发挥农牧民生态保护的主体作用。2016年国家正式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宗体布局、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等。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届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

但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青藏高原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的地方,因为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整个青藏高原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夏季。如西藏那曲地区,无霜期仅有60~80天,平均最高气温高于1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最高的也不到180天。所以,青藏高原被现代科学称为“不宜人类居住”(海拔3000米以上)乃至“生命禁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地缘、气候和海拔等因素,历史上在外来者的眼里,青藏高原是神秘的,一路群山连绵,道路难行,寒风凛冽,满目凄凉。这就是青藏高原之外的人们对这里气候、社会人文环境的印象和认识。一些汉文典籍描述:“青藏高原群山连绵、气候寒冷、道路难行、满目荒凉、寒风凛冽、干旱缺氧,属于人迹稀少的蛮荒之地”。很多文人墨客进入青藏高原边缘就大发感叹,如“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唐﹒周朴《塞上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唐﹒杜甫《兵车行》);“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海碛里本无春。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 (唐﹒柳中庸《凉州曲二首》);“白简初分命,黄金已在腰。恩华通外国,徒御发中朝。雨雪从边起,旌旗上陇遥。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寒路随河水,关城见柳条。和戎先罢战,知胜霍嫖姚。” (唐﹒皇甫曾《送和西番使》);“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描述这里是满目荒凉、寒风凛冽、人迹稀少、古来白骨无人收、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方等等。

唯独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藏族人民,把它当作“天似八幅经轮、地如八瓣莲花”般的水晶宝塔、聚宝盆,是观世音菩萨赋予藏民的一块圣地,是北方“香巴拉”,并自豪地称自己为卡瓦坚、岗坚巴(意为雪域民族),就坚守在这块地方。从精神层面上,用宗教信仰的理念,他们以拟人的方法,把所有的山山水水神圣化,称它们为神山圣水,进行祭祀、朝拜,用信仰的理念保护了这块世界上海拔最高称为地球第三极的寒冷脆弱的生态环境。从行动和实践中,为了保护高原生态,他们以游牧的形式,头顶一顶黑帐篷,赶着一群黑牦牛,无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地在草原上迁徙游动的生活。为防止帐篷内的草地不被干死闷死,他们将帐篷缝织成透光、不挡风雨的生态帐篷;为清理草地、节约燃料、施肥草原,他们烧的是牛羊粪;即使住在原始森林边缘,他们也绝不伐木、盖房、烧柴。这种从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一种节制、理性、科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

青藏高原为什么成为世界最后一方净土,三江源为什么成为国家生态公园,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没有受到更多人为的严重破坏,还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又因为这里是江河之源、“亚洲水塔”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今天的生态环境是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呵护的结果。藏民族把自然界总称为“情器世界”(“情”指的是生活在宇宙间的一切生命万物,“器”指的是宇宙,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大自然)一切生命万物为“有情”,都具有生命意义,一律平等,没有本质区别。它反映了生命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生态的本意所在。尊者自然、尊重生命,共生共存、和谐相处。藏民族又认为生命的形式没有高低之分,而且生命不死,可以轮换,如你行善积德,生命可以升华,作恶多端破坏生灵,生命必然降低,讲因果报应。这种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贯穿在生活方式中,体现在审美情趣中,融入思维取向,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习近平总书记讲,“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当然,青藏高原文化很多,我认为,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文化,是山水文化、游牧民族文化等。我以上讲的,使这些文化保护了青藏高原这块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世界最后一方净土。所以说,要保护青藏高原,保护三江源,首先要保护那里的特色文化,这是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保护。这一次我在杂多县昂赛乡调研时发现,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华盛顿特区副理事史蒂夫•马丁先后两次(2017年8月和2018年7月)访问玉树杂多昂赛乡。他对这里的景观和生态环境赞叹不息,同时他告诉我们要吸取美国黄石公园的经验教训,他们一开始就将公园里所有的印第安人迁移出了园区,直到现在才发现生态需要人来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最完美的生态。所以,他们现在又把印第安人请回来,希望我们把园区内的本地居民保留住。说的也是,世界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成,也就是我们说的世界就是情器世界,自然是外壳,生命是灵魂和内核的道理。我觉得,这是我们以后建好国家公园的一个基本原则。

我们藏族讲,青藏高原是“四江源”,也有人讲是“五江源”,当然我们也总称青藏高原为“亚洲水塔”。水塔首先讲的是山,因为水均发源于山,从属于山,山是水的母体。山是源,水是脉,没有山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因此,我们一直称青藏高原为“五源”。简单讲“五源”,就是“冷源”、“水源”“生态源”“生命源”“文明源”。今天就讲一讲“四江”,即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还有一个叫怒江,是个国际河流,国外叫萨尔温江),因为前面四个江源我都进行了实地考察。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几条江河的藏语名称和名称来源,只有知道藏语名称才有故事和文化内涵。先讲黄河,黄河藏语叫玛曲,“玛”字的藏文解释为“伤”或者“疤”的意思。黄河的水可以治愈伤痕,所以叫玛曲。这个“玛”字还可以解释为孔雀,藏语把孔雀叫玛夏,从巴颜喀拉山顶往下看,黄河源头的星宿海就象一个开屏的孔雀,所以叫玛曲。第三种说法是玛曲是阿尼玛卿的女儿,姓玛,所以叫玛曲。传说玛曲(黄河)本想嫁给四川阿坝地区一个叫雪宝顶的神山,为了爱情她改变了一直向东的流向直奔南方,到了若尔盖再向前三、四公里快要到长江流域时,阿尼玛卿发话西北是一个贫瘠的地方,如果你放弃了他,没有水,就会断了那里的烟火,生命万物无法繁衍生息,让她回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近180度转弯向北流去,拯救北方干旱的土地和百姓。

长江在藏语里叫“治曲”(意为母牦牛河),是从一个母牦牛的两个鼻孔里流出来的。藏族人也称她为金河,认为她是尕朵觉悟神山铺着金子的渠道牵引过来的一条河,她从源头牵到玉树仲达的一个地方,把长江拴在一棵柏树上茶歇,长江悄悄地溜走了,河流很急,他追到德格的小苏举境内抓住了,让她慢慢走,后来又有两次溜走,叫做“三缓三急”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据尕巴地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上部玉树雅拉的地方,像母牛鼻的一座山峰。有一天,觉吾旺青更智施法术,从牛鼻山的鼻孔中喷出了清泉,他一边泉中撒金粉,一边牵着泉水一路走来,后来人们称它谓金色治曲。到了雪达的地方,在一块大石内隐居着一位非人鬼神,觉吾旺青更智将委任他看管治曲的责任,自己在一处岩洞坐下饮食休息,不料治曲悄悄地溜逃而去。觉吾雷霆大怒,鞭打大石劈成二块,现在那个地方叫觉卧饮食处所,岩洞里建了觉卧神龛、修了觉吾壁画、竖了风马经幡。”最后把它引到了平原,让它缓缓流去,滋养中下游的生命万物。

在历史上,长江各段名称和别名在汉语里有30多个,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称有:从江源至当曲口长358公里,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长813公里,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长2308公里,称金沙江;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省境内,俗称川江,长1030公里;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矾,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外国人一直称长江为扬子江(Yangtze River)。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面积约2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

澜沧江,藏语称杂曲或达曲(意为月亮河),达曲河有两源,发源于“浩瓦周质”达纳河和发源于“萨时立山坡”的达嘎河,其源头“曲高扎西曲瓦”这个名称是第五世达赖喇嘛在此地颂出“吉祥颂”煨桑词后,人们以吉祥颂命名而成。二水东流,至扎西拉贺寺之西相合,名杂尕那松多。唐时,对澜沧江上游杂曲,译作大月河,对雅砻江上游之扎曲,译作西月河,都是从“达”(藏文“月”的意思)这个词的含义译的,突出“月”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条国际河流,东南亚第一长河。中国境内1612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出境后始称湄公河(Mekong River),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流入中国南海。

黑河,发源于青海海北州祁连县,藏语称它为那曲(也是黑河之一,因为藏语称那曲的河流很多),因为它的源头植被很好,是黑黝黝的森林和皑皑冰川,流出来的水很干净,有着可与“三江”媲美的生态地位。黑河又称弱水,和其他河流一样,经过什么地方就叫什么河,如它也叫甘州河、山丹河、额尔济纳河等,系祁连山内陆水系之一,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它在西北戈壁和沙漠地带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多种生态功能。它滋养了河西走廊和额济纳绿洲14.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是祁连山南北的“绿色水库”,被称为“命根子”、“生命线”。中下游群众亦有“祁连山上一棵树,树下一眼泉”,“山上一片林,山下数眼泉。破坏了山上乔和灌,旱了山下米粮川”之说。黑河是祁连山的动脉,是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阿拉善的母亲河。但由于种种原因,对黑河的生态保护,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政策措施都不如“三江源”,将黑河纳入“江源”之列(也有人将长江、澜沧江和黄河、黑河统称为“二江二河”),可使青海的生态地位名实相符。藏民族对山水编了这么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目的只有一个,讲的就是,让人们敬畏自然、感恩山水、保护山水。最近在树治多县和三江源保护协会组织江河中下游的人们来治多索布查叶神山,祭祀山水,感恩江河源,提出共饮一江水,共护三江源活动。我认为,这种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种保护三江源生态的积极举措。同时又是加强民族团结,使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理解的一个过程。这种活动如成为常态,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各级党政一定要大力提倡和热情支持。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