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扎西,藏族,工学博士,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语言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与工程实践,在计算机藏文编码理论方法及基于藏文编码标准的信息处理、藏语计算语言学理论方法、操作系统藏文处理技术方法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系统性成果,为促进国家语言文字信息系统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11月,尼玛扎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IT之父”尼玛扎西,一“码”定江山1.jpg

1995年,尼玛扎西在瑞士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会议时留影。

深冬,午后的西藏拉萨,笔者初见2023年新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尼玛扎西。他高而挺拔,有着高原紫外线灼晒后古铜色的面庞,身着一件藏蓝色夹克衫,无框眼镜后的目光睿智、温和、含蓄,又带着些审视。当他说出丝毫不带口音的普通话,且能在汉、藏、英三语间流利自如地切换时,笔者对一位青藏高原科学家的想象,在他这里得到了全然满足。

上世纪90年代,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见性地描绘了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蓝图。在蓝图的召唤下,具有前沿思维的计算机科学家敏锐地开启了科技“拓荒”之旅,将未来学家想象的数字化愿景逐步变成具体生动、轮廓清晰的现实图景。

在此背景下,尼玛扎西也在反复思考,当互联网技术把人类推至全新的发展高度时,传承千年的藏文能否植入计算机和其他移动电子设备?他认为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将直接影响西藏社会的生命力,也必然会影响西藏现代化的推进,甚至会影响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宝库的丰富性。于是,尼玛扎西从“跟进”到“引领”,逐步跻身从事前沿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国科学家行列,开始了他的“拓荒”之旅。

当尼玛扎西承担的研究项目、取得的成绩通过新闻报道传播后,他的名字开始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人们赋予他“西藏IT之父”“西藏信息革命的炼金师”“西藏计算机研究领域的领头羊”等称号。荣誉等身之时,尼玛扎西希望自己担起更大的担子、完成更多的使命。 

一“码”定江山

尼玛扎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藏拉萨,和父辈不同的是,他们这代高原人接受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尼玛扎西从小就迷上了《科学画报》之类的科普杂志,也喜欢阅读各种科幻小说。在他还是少年时,他发现现实西藏的落后和书本中呈现的科技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未来的西藏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少年尼玛扎西常常沉浸在科幻小说描绘的世界中,包括叶永烈在内的科幻作家为他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西藏“IT之父”尼玛扎西,一“码”定江山2.jpg1997年,尼玛扎西在西藏大学机房工作。

1982年,尼玛扎西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节点——通过高考选择人生的走向。彼时,他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参观时曾见识到一个小型柜子中计算机设备的神奇力量。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的他毅然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

青年尼玛扎西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在发展变化,而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也要紧紧跟上世界的步伐。

1988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尼玛扎西从上海回到家乡,在西藏大学执教。他一面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一面关注社会发展动向,思考计算机科学所涉及的应用领域。

在当时的社会中,计算机能做什么还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模糊不清的问题。一次机缘巧合,尼玛扎西受邀为西藏农牧业系统作“一江两河”相关项目开发线性规划程序。这一次线性规划涉及大片农田、草场和沙滩,有效规划才能实现最优发展。最后,尼玛扎西开发的程序有效解决了相关问题。

这一次出手让尼玛扎西更深刻认识到计算机运用的前景,于是他主动出击,从解决自己身边的难题入手,研发了学校计算机人事管理系统等软件。

1992年10月,尼玛扎西研究开发的TCE藏、汉、英文信息处理系统软件通过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审定,得到广泛应用。这套软件使藏文公文处理、史籍研究整理等工作变得更为便捷,也为西藏藏文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数字化时代,一种文化、一个区域能否和世界畅通无阻地对话,必须制定其文字的信息交换用编码国家和国际标准,以实现跨平台的信息交互与共享。

尼玛扎西意识到,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基础问题,也是关系到维护国家标准化权益的关键问题,必须将藏语文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结起来。

面对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尼玛扎西当仁不让,进行了任务认领。

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中,尼玛扎西意识到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是具有广泛的面向性需求的问题,要推进藏语文信息现代化,最终建构出让世界了解西藏、让西藏认识世界的计算机信息通道,必须解决藏文编码问题,这也是关系到维护国家标准化权益的关键问题。

1994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组织下,尼玛扎西开始主持研究制定藏文编码标准。1997年7月,历经近4年严格的初审、复议及三轮投票,尼玛扎西带领团队研发的藏文编码方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确定为《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藏文成为中国第一个制定完成信息交换用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这一标准彻底解决了藏文信息处理无编码标准可循、信息无法共享和交互的技术难题。

今天,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和信息发布平台所实现的藏文处理均是基于尼玛扎西及其团队的研发工作而实现的。可以说,在信息世界,尼玛扎西及其团队一“码”定江山,开创了藏文信息统一处理和交互的全新时代,提升了我国涉藏问题国际话语权。 

三十五年磨一剑

在尼玛扎西的办公室,除了一墙的文件柜外,就是一组沙发、一套带电脑的办公台和一台饮水机。在简单而干净的环境中,尼玛扎西时而陷于沉思,时而缓缓讲述,身上透露着真诚而质朴的气质。

2023年11月,尼玛扎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恰是他在西藏大学执教的第35年。35年来,他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专注于西藏信息化研究,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正是在一个领域的深耕细作,让尼玛扎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份执着,一份坚守,最终聚沙成塔,平地起高楼。

一万两千多个日夜中,必定有漫长的冬夜,也会遇到雾锁前路视野不清的时刻,甚至在很多时候会有孑孓而行之感,但尼玛扎西总是心无旁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在现代化的行进路上,虽有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但因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西藏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太需要往前发展,太需要信息技术加持社会的发展。

早在大学毕业时,尼玛扎西就认识到,大学本科积淀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使他更多停留在纯理想的境地,停留在书本和学术论文上,或者是科幻领域里。要发展就要大胆突破。大致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后,他从社会需求入手,从简单的提高办公效力出发,开始逐步攻克诸如农牧区现代远程教育之类的有挑战性的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难点上没有引路人,他就想办法去查阅资料,甚至听闻哪个单位来的援藏干部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就赶紧跑去请教。

在一个创新的科学领域,前沿知识的山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攀爬是唯一的办法。

上世纪90年代,尼玛扎西出国时接触到万维网,而他发现自己居然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回国后,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支持下,他一头扎进专家楼,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没日没夜地苦读,终于初步理解了万维网和TCP/IP是什么,解决了网络连接、各类服务器配置和调试等一系列问题。之后,西藏第一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机构,就这样“攀爬”出来了。

一份坚持、一份收获。一个个项目立项、研究和结项,意味着藏文信息系统技术取得了一次次突破,应用场景获得了不断扩展。

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早已和网络紧密相连,包括银行转账、申领各种证件的电子版都离不开信息处理,而信息处理的易用性要体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上。为了让藏文用户能享用到性能高、实用性强的操作系统,尼玛扎西又带领团队开始了创新之旅。

西藏“IT之父”尼玛扎西,一“码”定江山3.jpg尼玛扎西和他的团队成员在一起研究技术问题。

“现在,各类移动电话处理藏文信息已经成为常态,即便是在西藏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也在使用各种智能终端,这些都提升了西藏社会信息化水平。值得欣慰的是,这也与我们多年来努力工作的成果有关。”尼玛扎西说。

2021年9月,尼玛扎西团队与国防科技大学、麒麟软件有限公司等多方合作,成功研发了“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藏文版)V10”,这意味着我国多语言基础软件研发和藏文信息系统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光阴荏苒,35年前为一份计算机资料在拉萨四处奔走,为弄清楚万维网的基础技术在电子科技大学日夜苦读,为通过藏文编码国际标准累得在美国微软公司的马桶上睡着了的青年,如今已成为新时代的院士。站在当下回望,往昔的种种困难和艰辛都已在记忆中变轻变淡,他眼里仍光芒闪烁,在他心里,意义更显著、目标更深远的项目总是下一个。  

云端与大地

聆听尼玛扎西讲过去、讲未来,每一句平实的话语中都透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深深的关切。他谦虚而笃定地说:“评上院士是国家对西藏大学信息系统领域35年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效果的充分肯定。我是国家的院士,应立足西藏为国家作贡献。”

对大多数人而言,年过六十大概率意味着将开启退休生活,但在尼玛扎西的案头,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藏语言文字自动识别技术研发和应用”等研究项目等着推进。

涉及藏医药、天文历算、文学、哲学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藏族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有着重要意义。而今,尼玛扎西团队正用信息化技术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2023年,他提交的关于藏医药智能分析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指南建议已立项。这一项目的目标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研究藏医药,研究、发现新的药物和诊疗手段。在他看来,项目一旦取得成果,将会极大地造福社会。

西藏“IT之父”尼玛扎西,一“码”定江山4.jpg在西藏大学大数据中心工作的尼玛扎西。

“云端计算”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大热词,做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也被称为“云端行走的人”。对很多人来说,尼玛扎西的工作是那样高深莫测,是在人们够不着的“云端”。但深入了解他后会发现,他是一位非常务实的科学家,他扎根西藏大地,致力于用他的研究解决西藏基层群众的基本信息需求。因此,他总是关心着群众如何查询信息、如何快捷准确输入等细节问题,他希望大家能掌握计算机、手机等的使用方法,从而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便捷。

为了这份“生活便捷”,眼下,他带领团队正在研发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的语言智能识别与翻译软件。对于这些软件,尼玛扎西的希望是“基层群众要学习,要用起来”。这是一份朴素的期望。

虽然科研工作非常忙碌,但尼玛扎西一直心系科普。他说,即使今天,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西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更广泛层面的科技认知和技术运用仍有难题要攻克。他想走到田野、走到牧场,告诉大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实现真正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明白,如果我们不去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取得成果,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地区就难以取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在笔者看来,他是想在更多人的生活中亮起更耀眼的信息技术光芒。(原标题:西藏“IT之父”尼玛扎西,一“码”定江山)

(本文图片由尼玛扎西提供)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