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茸农布
在雪域高原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乐器宛如灵动的精灵,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情感与智慧,那便是“碧汪”—弦子。
追溯碧汪的历史,已在涉藏地区(大部分为康巴地区)流行1000多年,早期的碧汪制作较为简单,以当地的木材为琴身,弦线则由丝线制成。琴身造型质朴,却蕴含着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演奏者们手持弦子,轻轻拨动弦线,那悠扬的旋律仿佛从心底流淌而出,与天地万物共鸣。
碧汪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每逢喜庆的节日或田园劳作间,弦子的声音便会在草原上、河谷中、原野上悠扬响起,人们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年轻的男女们在弦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眼神中闪烁着羞涩而坚定的光芒,那是他们心中爱情的萌芽。
碧汪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演奏者们通过手指的灵活拨动、弦线的轻重变化,演绎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有的曲调激昂奔放,如奔腾的骏马在草原上驰骋;有的曲调悠扬婉转,如潺潺的溪水在山间流淌;有的曲调深沉凝重,如雪山在阳光下的静谧。这些不同的曲调,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早春,香格里拉飘起鹅毛大雪,格外寒冷,格茸农布拿着他心爱的“弦子”穿过大雪纷飞的人流,来到位于松赞林寺后山的松赞酒店的传习馆内,与热爱弦子技艺的同学们拉起美妙的曲子,手指有规律地在弦子上波动着,诉说着长久以来对弦子技艺的热爱及传承。
早年,格茸农布便跟着父亲学习弦子,十几岁的格茸农布,怀揣音乐梦想,也为了谋生计,来到当时的香格里拉县城,在藏民家访找到一份弦子演奏的工作。
2004年,格茸农布为了寻求更大的舞台,只身来到北京;2005年,格茸农布组建“卡瓦坚”乐队并发行专辑《人生的传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星光大道”及“民歌中国”等节目及比赛中担任弦子演奏;2009年,格茸农布在北京出版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碧汪——藏族弦子轻音乐”。后来,他参加了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2011年,作为队长的他率《玛尼石》乐团获《中国藏歌会》全国总冠军;2015年为参加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决赛的歌手韩红乐队担纲弦子乐手,助力韩红获得当季冠军,同年在东方演艺集团出品的大型民族歌舞剧《中国的脚步拥抱香巴拉》中担任重要演出;2017年,格茸农布倾心酝酿7年之久的藏族音乐专辑《我和碧汪》上市发行。同年9月23日,他还收获了特别有意义的一份奖项——《碧汪传承人音乐贡献奖》;2019年,格茸农布和他的玛尼石乐团被邀参加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的录制;2021年参演了电影《清道夫》......。在这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格茸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碧汪”传奇。
格茸农布的弦子演奏介于德钦风格和巴塘风格之间,既体现了德钦风格粗犷、豪放的特点,亦不乏巴塘风格细腻、柔美的特点,就像格茸农布的性格一样,有着属于康巴汉子的豪爽粗犷,又不失成熟男人的沉稳,以及高原汉子的细腻温和、纯朴与低调。
格茸农布常说“离开家乡是为了能更好地回到家乡。”在他眼中,每一根弦都承载着藏族文化的厚重底蕴,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先辈们的故事与情感。
他说他热爱弦子,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便拿起弦子,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尽情地演奏起来。那弦音如潺潺流水,在空气中流淌,仿佛能唤醒沉睡的大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美好。他的手指在弦上飞舞,仿佛是在与弦子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激情与专注。
在传承的道路上,格茸农布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现代音乐的冲击,让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藏族弦子失去了兴趣。有些人认为弦子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格茸农布却始终坚信,藏族弦子是藏族文化的瑰宝,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不顾他人的质疑与反对,坚持在学校、社区等地举办弦子培训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藏族弦子。
如今,格茸农布已经成为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弦子州级代表传承人,他的演奏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赞誉。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演奏好弦子,更重要的是要将藏族弦子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