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姑娘江觉迟


江觉迟新作《西藏情歌》


江觉迟首部作品《酥油》

  “在最不懂爱情的年代,遇见最美好的《西藏情歌》。”曾以一本《酥油》感动万千读者的安徽桐城姑娘江觉迟再推新作《西藏情歌》。江觉迟2005年只身来到极其遥远、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藏族地区,长期在藏族地区工作生活,藏族文化已经逐渐沁入觉迟内心。其中最不为人知的藏地婚俗以及随处可闻的藏族地区情歌更是带给了江觉迟前所未有的震撼。深沉博大的藏地情感文化引发她的思考,也促成了《西藏情歌》的收集与写作。江觉迟,1974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均从事教育工作,都留有著作。江觉迟受家庭影响,从小酷爱写作。2005年开始留于藏族地区横断山脉一处原始草原孤儿院工作至今。  

  安庆女子深入藏族地区 
  江觉迟并不像她的名字那样温婉动人,而在去藏族地区支教之前,她的人生经历波澜不惊。5年艰苦的生活、粗糙的饮食、恶劣的气候等,让36岁的她脸色憔悴,青春的活力已被打磨得荡然无存,脸上留下的只有沉静和坚毅。但在说起和孩子们一起的趣事时,她的眼睛仍闪闪动人。
  她是一位普通的、自小生活在城市的安庆女子。与很多年轻姑娘的爱好一样,她酷爱旅行。第一次潇洒地走完美丽又艰险的川藏线后,她爱上了那里,多次深入那些游人尚未涉足的偏僻山区。  
  一次穿越川藏线的途中遭遇塌方,江觉迟结识了当地的一位热心人。充满悲悯之心的热心人带领她上山看了真实的藏族地区生活,热心人诚恳地挽留她,希望她留在这里,为孤儿们做些事。  
  江觉迟有些迟疑,但是她回到家后念念不忘在大山深处的那些藏族孤儿们。她试着与家人谈起去藏族地区当老师的念头,结果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只有身为教师的父亲理解她的想法,虽然他身体非常糟糕,非常渴望江觉迟陪在身边照顾,但仍鼓励觉迟坚持自己的想法。“要做就不要放弃,好好做下去!”带着父亲的鼓励,江觉迟再次进入了藏族地区。
  

  用生命和信任建起学校  
  2005年9月,江觉迟在历经了先坐火车,换乘汽车,再换拖拉机、摩托车,骑马,步行等各种前进方式后,终于回到了那片土地上。热心人微笑着欢迎江觉迟回来,并为她找到了一座土坯碉楼作为孤儿学校的校址。  
  孤儿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寻找学生。茫茫草原,语言不通的江觉迟靠着村民提供的线索和一位向导,开始了大浪淘沙般的寻找之旅。草原、牧场、山区,他们到处奔走询问,找寻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无家可归的孤儿或无人照顾的私生子。这是一项需要用生命来履行的职责。一次翻越雪山寻找孩子的途中,江觉迟遭遇了剧烈的雪崩。山上庞大的石块伴着泥沙沉闷地轰塌了,粗壮的冷杉垂直砸进泥沙中,溅起数丈高的雪水泥浆,混乱中她的头被石块击中,黏稠的血液混杂泥沙流了满头满脸……  
  除了气候环境的恶劣,说服孩子和监护人来到学校是更加艰难的事。上学识字,在这片草原到底有多少前途,没有多少人能看得清。在草原上一个哑巴牧民家,江觉迟又一次地遭到了拒绝。哑巴是个鳏夫,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生活,家庭非常贫困,无论如何解释,哑巴死也不愿意这个汉族女人把孩子带走。疲惫的江觉迟第一次感到了无助,但她没有放弃,在与哑巴和孩子们生活的时间里,她用一双从没犁过地的手,学习赶着巨大的牦牛帮哑巴犁地,红肿的双手和歪歪斜斜的田垄感动了哑巴,最后他将自己的小儿子交给了江觉迟。  
  江觉迟明白,是藏族人民的信任,使她得以召集起那些四散在高原各处的孩子们,而这份信任,最后都变成沉甸甸的责任。  

  艰难的高原支教生活  
  七年,江觉迟完成了从身体到灵魂的蜕变,她不再是以前那个怀着旅行热情游走四方的驴友,旅行于高原的辛劳和真正生活在这片高原是两回事。江觉迟在她的《酥油》序言中这样写道,“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弱势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人间的疾苦和贫困。这与你到贫穷中体验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两个人丢进茫茫沙漠,一个有后援,一个无后援。”  
  刚进入高原,江觉迟从食物到住所,从沟通到身体状况,似乎没有一件事情能够适应,到了冬天,生活就变得尤其严峻。雪一尺一尺地下,人要无时无刻地清雪,连几岁的小孩子都得投入这场战斗,否则学校会被雪掩埋,食物、衣物几近断绝。与孩子们的沟通和教育也是一件复杂的事,草原上的孩子生性自由散漫,甚至没有按时上课、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概念。  
  随着时间推移,江觉迟自己带去的几万块钱慢慢花光了,学校陷入了赤贫。就在极度无助的情况下,热心人给予了学校帮助,很多爱心人士给学校提供资金和物资,但需要她自己下山带回。为了尽量让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孩子和学校上,她舍不得住饭店,一路上只找那种十五块钱一晚的小旅馆住,八个人挤一个大通铺。当再回高原时,她带回了学校急需的资金、孩子们急需的物品,她快乐地笑了。
  江觉迟说,让自己坚持下来的是孩子们,她把他们千辛万苦找来,就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更准确地说,是他们推着我走,而不是我在坚持。”她说。

    
  孩子给予的巨大温暖  
  恶劣的生存环境将江觉迟的身体折磨得伤痕累累。贫血、咳嗽,疼痛越来越严重。江觉迟很着急,她知道自己需要下山休养,可是她放不下这些孩子们。然而孩子们比江觉迟还着急,他们担心老师的身体,更担心老师走了就不再回来。  
  一次上课,江觉迟发现三个学生不见了,心急如焚的她发动牧民,带着孩子们找了一天却没有一点线索。直到夜里很晚时,三个孩子才灰头土脸地回来,在担心和紧张中度过整整一天的江觉迟已经没有力气去责备他们。孩子们拎着一包东西,主动告诉江老师他们的去向。
  原来,这些孩子们听说有一种树根可能治得好她的贫血,便偷偷溜进深山寻找树根,并最终挖了回来。望着孩子们微笑的脸庞,江觉迟觉得特别难过,她一边哭,一边责骂这三个孩子:“你们跑那么远万一迷路了怎么办?碰到了野兽怎么办?就算能治好我,那要是你们都没了,我治好了又能做什么?”骂着骂着,她将孩子们紧紧搂在一起.
  后来才知道,孩子们拼命带回来的树根并不是药物,但江觉迟还是把那些没用的树根晒干带回了内地,她说这份情谊她永远都记在心中。
  就这样,她和孩子们一起,如同血液般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