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么本(中)正在指导21岁的尖措(右)等年轻人绘制唐卡
青海省同仁县吾屯村位于安多热贡藏区的中心,热贡是藏语,意为“实现梦想的金色谷地”。吾屯村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吾屯下寺的所在地,更是著名的热贡艺术之乡。据藏文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241年,萨迦法王巴斯巴再次前往蒙古时,萨迦的族系中有位专修明咒又精于医术的瑜珈师阿米拉杰.更呷顿珠前来朝拜法王。法王对他预言说:“你不必住在这里,应该到安多地区去,有一个地形像金刚杵的中央,你的后代将在那里宏法立生,为民造福。”并赐予护法金刚宝障护主,把他派往安多热贡。阿米拉杰.更呷顿珠根据法王的授记来到此地安营扎寨,一边传播弘扬萨迦教法,一边用妙手回春之术广济一方百姓,势力逐渐扩大到黄河以南地区。
公元1581年,萨迦族系中的隆务卡本家生下米拉日巴的化身切瓦•洛桑赞贝坚参大师。这位大师前往拉萨,先后拜了45位上师,全面进行文思修,成为智者中的佼佼者。后来他返回家乡,在隆务寺创立了格鲁派的燃灯节和修行供养等大法会,他把一生的心血全都献给了佛法事业。从此热贡地区成了密宗黄教的核心地区之一。
热贡佛像艺术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当年阿米拉杰前来安多热贡时随从中有许多来自后藏的医生、塑匠、木匠、铁匠等手工业者,这些匠人在热贡地区把手艺传给后人,他们的后代成为现今的热贡艺人。热贡艺术的主要种类有唐卡、泥塑、雕刻、堆绣、刺绣等多种形式,藏族的佛像艺术有着胜出其他民族绘画艺术的独特之处,画师们在没有创作前,不仅要念诵这尊佛的咒语仪轨,还要将绘画用的原料进行加持,并在颜料中溶入金、银、松乃石、珊瑚、猫眼石、青金石、珍珠等珍宝,做完这些繁杂的仪轨后,才正式开始艺术创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佛的圣像逼真地显现出来。
1970年,卓么本出生在吾屯村吾屯下庄,小时候家境非常贫苦,父亲是一位修宁玛派颇有成就的金刚经师,因文革灭佛而被迫还俗成婚。卓么本家兄弟五个,妹妹两个,卓么本是长子。文革结束后,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卓么本的父亲几乎走遍了内地主要的佛教胜地,为重建寺院做大型的泥塑佛像,同时也经常被各地的居士请到家中讲经加持。
卓么本11岁便在吾屯下寺出家,受当时热贡地区绘画造诣最高的尖措格西指点,研习唐卡。唐卡是藏语,意为“可卷起来的物件”,即卷轴画,起源于古印度和尼泊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熟于17世纪的西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东西方绘画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又独具宗教艺术魅力。唐卡在宗教仪式和活动中用来祈福与宣扬,还被作为苦行冥想过程中观想的对象与护佑,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还广泛被用于家庭成员消除疾病、超越死亡、摆脱内心疑虑的神物。
卓么本学画十分刻苦,将《佛说造佛度量经》、《妙法莲花经》等经典烂熟于心,领悟得炉火纯青,并且每天十七八个小时不懈地练习,每年画出的草稿多达几大麻袋,可惜的是都在冬天做了引火之物。他在当学徒时就曾跟随师父到果洛藏区的几大重要寺院绘制尖唐(高三米以上的巨幅唐卡),从而掌握了十分全面的唐卡技法,深得尖措格西免塘派画法之精髓。虽然尖措格西还同时带了自家的两个侄儿为徒,但天分和勤奋均不若卓么本般。卓么本18岁那年,尖措格西圆寂了,村里人悲痛之余才恍然发现,这个大眼睛的年轻喇嘛是村里唯一得到了尖措大师真传的弟子。从此村民和寺院里的其他喇嘛都经常来找卓么本指点作品甚至是拜师学艺,卓么本从来都是倾囊而授,分文不取。在这期间卓么本的四个弟弟也陆续开始跟随大哥学画并各有所成。从此,卓么本这个名字开始为安多藏区的各大寺院所熟知。
从18岁开始,卓么本便经常被邀请为各地寺院的大殿绘制唐卡,或为活佛作画。寒来暑往14年间他带着二弟桑德和其他数名弟子创作过的唐卡精品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寺院包括西藏桑耶寺、哲蚌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大寺,四川壤塘寺、郎木寺,甘肃拉不楞寺,山西五台山等等。卓么本作画心境澄明,不思功利,很多小寺院经济困难,他经常都是义务作画,从不借故推辞。因为唐卡绘画周期漫长,所以在这期间他的生活十分清苦。
1996年吾屯下寺大兴土木,建造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佛殿,卓么本以其令人惊叹的技艺为高12米的千手观音泥塑金身像打比例,踏天梯用巨笔绘出佛像的底稿,今天如果你步入吾屯观音殿,仰望这尊巨佛,一定会为其比例的精准,神态的端庄而叹为观止。之后他又为此千手千眼巨佛已经另一尊宗喀巴上师塑像点睛开眼。不久卓么本又被选入吾屯下寺的寺管会主事,当时寺院经济十分困难,经过卓么本的悉心经营,吾屯下寺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至今说到卓么本寺院里的老师父们仍然是赞不绝口。
32岁这一年,卓么本在拉萨作画时,偶然结识了一位汉族好朋友,她就是海南省第一批援藏导游朱珺。朱珺初到藏地,人地生疏,身披袈裟的卓么本师父帮了她很多忙。同时朱珺也是一下子就被唐卡艺术深深吸引,做为导游她还想了解的更多,于是就经常登门拜访跟卓么本促膝长谈。后来有一次卓么本要到西藏非常偏僻的一个小寺院去画画,朱珺说自己曾经去过那里,那里不通电,路况也很差,缺医少药。然后朱珺就自己花钱买了很多常用药和红霉素眼膏让卓么本带去送给需要的藏民,她还仔细嘱咐说由于日照强烈,很多长年在地里干活的藏民都患有青光眼,让他们把这些眼膏每天涂两次就会好很多。卓么本非常感动,他说没想到一个汉族人到藏区来,比我们做喇嘛的想的还周到,做的善事还多。于是他自己又买了些藏药一起带去,同时心里也开始深深地将朱珺引为知己。
三年的交往,卓么本和朱珺越走越近,最后两人终于结成连理。卓么本褪去袈裟还俗了,他时而自嘲地笑着说,这就是缘分,挡也挡不住的。二人分别在海口和吾屯村举行了两次婚礼,朱珺入乡随俗,成了村里第一个千里之外来的汉族媳妇。2005年夏,两人在拉萨大昭寺广场的一侧租了个门面,卓么本热贡唐卡店正式开张。由于卓么本店里的唐卡非同寻常,很快引来了许多媒体的关注:2006年6月30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卓么本,10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纪录片《云上的日子》报道“唐卡画师卓么本”,10月13日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介绍“卓么本的唐卡”,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寻找西藏新名片”专访卓么本……
拉萨的旅游业日益火热,吾屯村里的许多画师都纷纷到拉萨做职业画匠,但卓么本却发现吾屯唐卡的艺术正在商品经济的催化下逐渐变质。首先就是颜料,唐卡的颜料是用多种不同矿物的石头粉磨制而成的,这种颜料造价高昂,而且着色凝固缓慢,所以唐卡的创作时间比其他绘画都要漫长得多。可是其他开唐卡店的老板可等不及,时间就是金钱,在他们的要求下绝大多数画师都开始使用丙稀颜料代替矿石颜料,这样一幅唐卡的创作时间被大大缩短了,但是失去了矿石的独特色彩和层层晕染的效果,佛的光彩当然是大打折扣。甚至为了节约成本,还有人开始用金色颜料替代纯金金汁,这更使得本可保存千年光芒依旧的唐卡变成了手工生产线上制造的地摊货。物质世界的冲击难免会令村中的画师都变得越来越浮躁,他们不愿意再潜心钻研绘画技艺,而是迫切地开始追名逐利,使得吾屯唐卡的水平不断下降。这些情况被同样是在拉萨开店的卓么本看的一清二楚,一方面他的店里只卖自家兄弟画的货真价实的唐卡,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为热贡艺术的未来忧心忡忡。他说:“我是穷孩子出身,从小被人瞧不起,如果不是我师父的无私传授,我不会有今天。现在吾屯唐卡越来越退步了,要让我们的后代还能看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唐卡,至少我应该先做个榜样出来。”
2006年底回家过年的时候,他跟朱珺开始商量想在村里办一个免费的唐卡艺校,专门教村里贫困人家的孩子画唐卡,画好唐卡。朱珺当然十分支持。后来机缘巧合他们又请到了民间公益组织Need A Hand的支教老师到村里教授文化课,就这样,一个唐卡艺校+公益图书馆+电脑培训教室的美好蓝图开始在夫妇俩的心中逐渐成形。2007年藏历新年,卓么本买下了一块2000多平米的土地,准备建校。他决定拿出家中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最优秀的唐卡作品到北京做一次集中展示,一是让外界真正欣赏到吾屯唐卡艺术的价值,二是要将拍卖所得全部用于建设公益唐卡艺校及其附属设施。他还决定未来几年中他要闭关创作大型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将放在艺校专门的唐卡展厅里,仅供欣赏,概不出售,就是为了给学生们留一个努力的目标。他的行动赢得了全家上下乃至寺院上师的一致支持。
今年37岁的卓么本,仍然保持着出家时的绘画习惯,执笔必诵经,一部稍长一点的金刚经就要从清晨念到黄昏,诵经使他在作画时气定神闲,笔下的神佛宝相自然更加神采超凡。最近他正在家中为即将到来的展览创作更多样的画品。对于现在村里一些年轻画师开始把更多的西洋画技法引入唐卡绘画的尝试,卓么本一直持保守的态度,他说今天的唐卡艺术是千年岁月代代大师传下来的,与最早的西藏壁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改变是光阴的故事,是历史的变迁,而不要人为地去刻意改变它,否则画出来的就不叫唐卡了。说完他笑一笑,继续念他的经,画他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