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扎西多杰
哈希·扎西多杰是可可西里忠实的守护者,从孤军作战到应者云集,他面对三江源地区最严酷的环境,筹建协议保护区,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是电影《可可西里》人物的现实化身之一,在经历无数次的与盗猎分子的生与死的较量中,他幸运的活了下来。
在死亡的面前,他也临阵退缩过。但退缩,并不代表放弃,而是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道路和方式。
“我觉得这个保护最重要的是当地人的主题意识,他们怎么参与,他们要怎么样?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选择下,他组织成立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让环境保护成为一种习惯。
“这个工作不是在说,而是要看具体的行动,所以我觉得行动是唯一的方向。”
主持人:听说您是电影《可可西里》人物塑造的原形之一。
哈希·扎西多杰:从电影角度来说,在这个里面不是每一个人物都是相对应的。但是我们是可可西里保护的开创人之一。
主持人:我不知道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是不是像电影展示的画面那样危险?
哈希·扎西多杰:确实是很危险,因为我们条件特别有限,只有一辆吉普车,这个吉普车要是走进去两三天,有一个关键的零件坏了,就死路一条。
主持人:每次在出门之前,都会做好心理准备,这是最后一次出去了。
哈希·扎西多杰:是有一点这样,但是时间长了,也就觉得习惯了,这是一种工作,比如索书记牺牲那次,遇到那样盗猎者的时候,你来不及害怕。
主持人:当时的那个场景,现在还记得吗?
哈希·扎西多杰:一上午的枪战,到下午的时候,他们那边的一个盗猎者被打伤了。到晚上,我们收拾那个残局的时候,说这小子快不行了。这个盗猎者比较年轻,索书记觉得要想办法救救他,所以他要求我去送那个伤员到格尔木医院,他们两个就押着18个盗猎者回来。到18号那天就出事了,后来死的时候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也有一颗子弹卡壳,最后因为动脉被打断了,所以就冻死在那里。
主持人:当时您是因为送一个受伤的盗猎者去医院治疗,所以有幸逃过了那一劫?
哈希·扎西多杰:对。
主持人:现在我们的大屏幕上将会出现一系列的词语,我不知道您将会选择其中的哪些词,最能够概括您现在工作的一种状态。
哈希·扎西多杰:传承。
主持人:传承,为什么会选择传承这个词呢?
哈希·扎西多杰:因为我觉得现在索书记已经走了,他的那个精神,他的勇气是应该传承、传递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当地,他自己自觉地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这种自觉的行为,这样的意识传承给更多的人,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工作。
在索书记保护可可西里那个时代,是一个机构、那么几个人在做这个事。但是现在整个环境的问题,不能只是一些搞环境保护的人在做事,而是应该成为每一个人他自觉的行为,成为他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
对自然,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的概念,而是一种对爱,一种对生命的理解,我觉得这个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而且这个也就是背后的动力。
守护三江源
沿着长江、黄河、澜沧江脉络溯流而上,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雪峰耸峙、江河纵横、鸟兽成群、风俗神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雪域圣地,这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它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素有“中华水塔”和“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境,歌舞之乡”的美誉。现在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这个地区。
扎西多杰是三江源的儿子,也是她的守护者。
“这是索加自然生态保护行动,索加当地人自己设立了五大保护区。他们用自己的钱买水泥的牌子写上这个地区该怎样保护,自己制定村规民约。假如村里哪个人打死藏野驴了,要赔多少多少牛。这些工作都启动了。这是很自然的文化传承在起作用。”这是扎西多杰的声音,在大学、NGO、在城市那些渴望了解西部、了解雪域高原的人们那里,扎西无数遍讲述。
1999年扎西多杰在担任三江源索加乡党委书记时,促成“索加乡生态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并任主任;建立了藏羚羊、雪豹、藏野驴、黑颈鹤、湿地等五大民间生态保护区,并动员当地的16位牧民会员对长江源地区进行了野生动物普查工作。
2002年扎西多杰加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并当选为常务副秘书长。该协会作为一个藏区的民间组织,一直致力于帮助藏族社区自主开展保护工作。
他在措池社区开展“社区与环境”成人培训,20名牧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与讨论,并成立了“野牦牛守望者”,这是措池社区新成立的第一个社区草根环保组织,现有会员32人。
他在曲麻河乡的一个村开展马帮生态旅游。
他的“野牦牛”环境教育流动车项目是依据草原游牧和牧户分散居住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流动车,走帐串户向藏民宣传青藏高原草原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演示国内外与生态灾难相关的实例和生态保护的示范模式;培植当地人的资源产权意识和资源管理能力,提高藏族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
“野牦牛生态教育流动车”,在2004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首次旅行为期三周,行程达4000公里。流动车开展的工作包括:野生动物调查,社区访谈,并写出:《措池社区中心的调查报告》、《退牧还草政策对措池社区的影响调查报告》、《气候变化的社区反应调查报告》等。2005—2006年间,扎西多杰利用环境流动宣传车,走遍了青海玉树和四川的牧区。在他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逐步意识到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关注环境,关注自身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他还十分重视志愿者的作用,他的“女童与生态”项目是为当地女童与外界关爱者搭桥,由关爱者资助女童学习费用,女童经常向关爱者写信描绘家乡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变化及当地社区的发展问题等。“草原部落”(邀请志愿者到当地做调查、体验牧民生活)项目运转几年下来,积累了一批持续关注这一地区发展的志愿者。现在这些志愿者自愿发起了帮助当地失学女童的活动,比如格桑花助学基金等,完全是民间自发的。
扎西多杰的生态观:关于过度放牧 退牧还草
当地政府认为草场退化是牧民过度放牧引起的。
但扎西多杰他们曾经在治多县调查过50多户牧民,很多老百姓反映这些年气候变化特别反常。以往牧民总是根据物候来判断气候,安排生产,而现在规律都乱了。比如牧区的生产期与植被关系密切,草场好时,牲畜可以挤两次奶,以往(1985年前后)6月15日,草场返青,就可以开始一天挤两次奶,但现在要到7月1日以后才可以挤两次奶。据当地人回忆,唐古拉山上世纪60年代初时全是雪山,但2002年5月前后,扎西经过此地时,发现雪山都没有了。沿长江源十几公里的区域,很多河床都干涸了,那些不冻泉也一个接一个消失了。调查过程中,很多牧民反映这20年来,他们草场的水源都逐渐干涸了,他们不清楚为什么。
此外黄河源区草原鼠害泛滥,很多人认为是过度放牧的问题,但扎西认为鼠害的猖獗也与气候变化有关。
扎西多杰的观点,与近年来中科院组织的青藏高原学术研讨会上的很多专家指出的一致:全球变暖是导致青藏高原冰川退缩、湿地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在长江源区,人类活动的影响相比自然过程是微不足道的,何况藏族几千年来的游牧传统本来就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影响在逐渐增加,比如挖虫草、采金以及各类工程项目,如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城镇的发展等,但这些影响主要集中于公路等交通沿线。
扎西多杰对生态移民政策的看法
传统的游牧经验显然没有得到决策者的足够重视,现在政府搞的生态移民政策,就是在县城附近建些房子,把牧民搬过来,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但生态移民政策忽略了几千年来藏族人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之中形成的游牧传统,强制牧民从草场搬离,一厢情愿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做法费力不讨好。
如果政府的政策能更多地考虑牧民的意见和需求,以人为本,同时社区的人们能更有效地将社区的共同意愿表达出来,这样的上下互动,才能使政策少走弯路。扎西多杰他们打算就此问题做一些调查和政策评估,希望能够给政府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扎西多杰的牧区教育观
对于牧区教育,扎西多杰认为正规的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牧区基本上没有需求,前几年孩子上学可以当国家干部,但现在机会少了。而且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牧区的生产生活知识,也缺乏信仰教育,反倒学会了城里的消费方式——喝酒、打麻将、买摩托车等。牧民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人就等于废了,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
但牧区对于教育又有着迫切的需求,尤其在市场经济来临时,牧区如何面对市场变化的问题。现有的正规教育体系满足不了牧民的教育需求。扎西多杰分析,全国统一教材不适合当地,应该有乡土教材,所学的应与当地有关,比如社区协作、当地环境问题等。很多牧区更需要的是普及三年的扫盲教育,培养新一代牧民的教育。
在索加的一个公立学校只有8名学生,全是干部子女。为让牧民送子女上学,政府对不送子女上学的牧民实施罚款1万元的政策。即便如此,有的牧民宁愿花钱也不送子女上学。在有的地区,有的牧民可以花3000元请孩子多的家庭代替自家孩子上学。
但与此相反,扎西多杰创办的村校受到牧民欢迎,招收了60多名学生,学费以一头牲畜代替,此外牧民自发划给学校一片牧场,牧场经营管理的收入用于维持学校的运转。而这个学校之所以受到牧民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增加了当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学校就位于牧区,尽管学生依然在学校寄宿,但生活方式依然是牧区的,学生也可以从参与学校牧场的经营中学得牧区的生产知识。
除此之外,扎西多杰现已成功开展了两期青藏高原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培训;在长江源治多县民族中学建立杰桑·索南达杰环境教育基地,开设环保课已有2年多;在长江源莫曲村建立了环境与发展教育、科教扫盲、牧民保健三位一体中心示范站;与英国国际动植物基金会和青海省环保局合作启动了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普查和规划项目;促成曲麻莱县曲麻河乡13人牧民生态保护小组;与自然之友合作完成了青藏高原中小学环保教材。所有这些项目的开展为青藏高原草原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当地民众的环保理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扎西多杰的呼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要首先考虑当地人的参与。当地人的知识必须受到尊重。”
“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应受到同样的尊重。”
“祝三江源的江河雪峰、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与居住在这里藏民,扎西德勒!”
“保护三江源,不仅是保护三江流域人民的生命之源,更关乎全中国的福祉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