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美景
藏族文学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到16、17世纪,已经具备了民间诗歌、民间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传记文学、历史文学、作家诗、话本小说、戏剧作品等文学品类。到18世纪,藏族文学进一步趋于成熟,以长篇小说的成熟为标志。长篇小说以其篇幅较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表现手法多样见长,表明西藏乃至藏族作家文学从长期的文史哲不分的樊篱中解脱出来,最终走上“纯文学”的创作道路。这无疑是西藏乃至藏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藏民居
一部长篇小说《勋努达美》
作者朵喀夏仲·才仁旺阶(1697——1764年)出生于西藏拉萨以北的达龙地方,自云远祖属藏族古代六大种系之一的“热”种系。才仁旺阶家族世代执掌着达龙寺和林周等县的政教大权,是当地势力很大的贵族。才仁旺阶自幼聪慧,6岁起识读文字,10岁习书法及筹码计算等知识,15岁到山南敏珠林寺师从当时的著名印度学者法祥,习五明之学及宁玛派教典,并掌握了一些实用知识,特别增长历算与“年阿”体诗文著作。曾在噶伦位30余年,历经准噶尔入侵及珠尔墨特之变,但他能始终维护祖国统一,受到清朝中央政府嘉奖。才仁旺阶一生著述颇丰,除著有《勋努达美》外,尚有《颇罗乃传》、《佛本生记》、《噶伦传》、《梵藏字典》等。
壁画
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二百余年间,《勋努达美》广泛流传于上层官宦及名人之手,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存世,从未刻版印刷。至1957年始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藏文本,1984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汉译本。《勋努达美》的主要情节为:斯白柬国王子勋努达美与柯勒沃囊的公主意翁玛互相倾慕,而意翁玛已被父王许配给邻国王子。勋努达美派亲信斯巴向意翁玛求婚,意翁玛跟斯巴出走,途中被邻国捉住。勋努达美领兵来救,打败邻国,有情人终成眷属。勋努达美回国后,为父王宠妃所嫉,因生厌恶。又觉自己为意翁玛而兴兵杀人,造孽非轻,深以为悔,顿萌出家修行之念。当意翁玛回国看望父母时,勋努达美遂只身走入山林,静修苦行。意翁玛回国后,和斯巴也随勋努达美修法,一起得成正果,又回家弘扬佛法,得到人们无尚的崇敬和信仰。
有些藏族学者认为,《勋努达美》是以18世纪初期,拉藏汗的长子与蒙古准噶尔王策旺阿拉布坦的女儿联姻,后来准噶尔部袭扰西藏,杀死拉藏汗,造成西藏一时动乱不宁局势的历史事实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这种看法比较接近实际。因为作者生活在战乱发生之世,对该事件知之甚详,并在《颇罗乃传》中有所描述。作者以此为素材,进行加工虚构,写成小说,借以反映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抨击他们草菅人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遭难的罪行,使作品更具现实性。
古格壁画
作者将勋努达美作为最高的理想人物而加以美化和神化。书中的勋努达美是一个文才、武艺、品德、仪表无不至善至美的王子。他能为美满婚姻而斗争,却不随意发起战争;即使战争发生了,也不愿扩大战争范围。最后,勋努达美放弃王位,离开父母,甚至抛弃了自己得之不易的爱妻,走入山林,成为一个满口佛法,宣扬轮回的说教者。这种结局显然是作者受佛经文学“本生经”的影响,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和以佛法治理地方的政教合一的政治理想。
《勋努达美》是西藏乃至藏族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脱胎于传记文学,但又突破了写真人真事的框框,借鉴了“本生经”的艺术手法和素材,却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鲜明的文学创作意识,为藏族文坛增添了新的品种,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领域,最终使藏族作家文学从历史著述、传记作品和哲学典章中分离出来,走上“纯文学”创作之路,形成了独立的文学体系。
喻世小说《郑宛达瓦》
紧随《勋努达美》登上西藏文学舞台的是另一部长篇小说《郑宛达瓦》。其作者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又名阿旺·罗卓嘉措,是18世纪西藏达普寺第四代活佛。1725年(藏历第十二热迥的木蛇年)出生于西藏娘保甲地方(今工布江达县桃保果村)。
这是一部演绎佛教人生哲学的喻世小说。说的是印度婆罗那斯国王热旦娶了一位贤德王后,生一王子取名曲吉尕哇,自幼虔信佛法,深得国王夫妇喜爱,选青年良臣益西增为其侍臣,加意照护。此事引起奸臣严谢的嫉妒,耍手段排挤益西增,而让其与王子年纪相仿的儿子拉尕阿那做王子的侍臣。一天,拉尕阿那陪王子曲吉尕哇出游时,二人将自己的灵魂迁入两只死杜鹃体内,飞到森林观景。拉尕阿那偷偷飞回,将自己的灵魂迁入王子的躯壳,而将自己的躯壳扔进河中漂走。回宫后,冒充王子,僭居王位,残害百姓。
王子被骗后,依附杜鹃的身体留在林中,十分凄苦。后依次遇见神鸟及智麦班登喇嘛,为其解脱,得到修习之果,在林中为鸟兽说法,终其一生。喇嘛命一名叫俄旦的杜鹃灵魂前往王宫迁入王子的躯体,而将假王子逐出。俄旦任用良臣,百姓安居。
作品通篇贯穿“因缘果报”的宿命论思想,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达到劝善戒恶的目的。故事曲折而完整,人物个性鲜明,以幻想的情节刻画人物,想象神奇丰富。
目前所知存世的藏族古典长篇小说只有上面所说的两部,以后的两百多年里,再没有长篇小说问世。
西藏民居墙上用于避邪消灾的图案
寓言小说
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以动物等为比喻的中、短篇小说。如《猴鸟的故事》、《白公鸡》、《茶酒夸功》、《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莲苑歌舞》等。这批作品篇幅一般不长,故事完整生动,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深受读者和大众喜爱。
《猴鸟的故事》是一部中篇寓言小说,讲的是猴子侵入鸟的领地,彼此交涉、争吵,几乎动武。双方请出兔子和公鸡调停争端,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各守疆土,和平相处。作品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猴子、公鸡、兔子、鹦鹉等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富人性。通过动物的战争及化解过程,以小见大,阐明了战争与和平的重大主题,从而表达出人们反对侵略,向往和平的愿望。语言通俗流畅,读来趣味无穷。
小说的作者不详,有多种说法。根据时代背景及语言特征,《多仁·班智达》的作者多仁·丹增班觉的可能性较大。
《莲苑歌舞》是一部诗体寓言短篇小说。内容是金蜂和玉蜂夫妇在莲丛戏翔,天时突变,玉蜂被裹入合瓣的莲花之中。金蜂向青蛙、布谷鸟、野马、雄鹰等求救未果,天蜂死去。金蜂万念俱灰,遂遁入空门。作品通过玉蜂的遭遇说明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借此宣扬世事无常,惟有及时修法,才能解脱苦难的思想。
作者巴珠·乌坚吉美却吉旺布(1808——1887年),四川石渠县人,被认为是巴格·桑丹彭措的转世活佛。除《莲苑歌舞》外,还著有《诗论释例》、《音韵纲要》等。由于作者对生活观察比较深入,因而对莲苑风光,人物内心活动,动物特性的描写,都极为精练传神,颇具功力。
林芝八一镇贡仲村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