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之时,有幸阅读了张洁手记《雪域的记忆》。忆想中的张洁是一九六八年兰州一中去下河清农场年龄最小的学妹,像一只怎么飞也飞不高的小小鸟,天真烂漫,楚楚可爱。半个世纪过去,林林总总也听到过一些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就,直到精读这本书后,方感到那只小鸟已经在蓝天里自由地飞翔了。她飞跃雪山草地,飞跃高原湖泊,甚至飞跃五洲四海,所到之处总会掀起一片涟漪,浪花像珍珠晶莹剔透。

《雪域的记忆》就是将这些撒落的珍珠一个个串起来,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其中最绚丽的是关于藏传佛教的采访手记,这是甘肃电视台国际部推出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特邀了新西兰著名电视独立制片人大卫以及日本秋田电视株式会社专业摄影师京野康泽和加纳周平参加摄制,以扩大国际影响。在本片推出的过程中,张洁担任编导之一及英语翻译,自始至终都有着较为重要的责任担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本片的采访拍摄和制作,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首次将藏传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展示给世界。我们从手记中可以了解到,此片的摄制过程中几乎跑遍了青藏高原上大大小小的寺院,询访了各教派的喇嘛活佛,对藏传佛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详实地做了记述。同时,在视觉上将青藏高原的雄伟壮阔、山川河流的美丽绚烂以及寺院建筑的艺术气息,展现和描述的淋漓尽致,也对西藏民族风情及信仰的虔诚由衷地进行了客观分析评价。阅读书中“电视采访手记”,会让人产生一种冲动,仿佛有远古的呼唤和千年的期盼,像一首无言的歌,一首庄严眷恋的歌,不断激励着读者探索进取的心情。

“香格里拉”、“香巴拉”是我们熟悉声音,也是世界上多少人向往的地方,但有可能是陌生的概念,其实她就是藏语“极乐园”的音译。书中写到大昭寺民管会副主任尼玛次仁说:“如果你要寻找香格里拉,请记住,人类的真正自由可以在心里、灵魂里找到。寻找香格里拉,应该找到更多净化心灵的途径。”。根据藏族文化的这一精神世界,张洁主持编导的“香巴拉并不遥远”、担任编导之一和撰稿的“香巴拉在呼唤”以及“江河万古流”等电视艺术片,通过对甘、青、川藏区的历史渊源、淳朴民风、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了详尽的描述分析和推介,使这一区域的藏文化特色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由于对青藏高原的一往情深,本书特别对同是下河清战友的张鹏遥同学写的《走完十条进藏路》,触发了由衷地感慨。“有人说西藏是一种诱惑,有人说西藏是一种境界;有人说西藏是一种高度,有人说西藏是一种氛围。”,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者和赞叹者发出的心声。“去一次西藏,是对心灵的洗礼,是对身体的考验。西藏对世人的感召与诱惑是永恒的,在这片土地上策马扬鞭,驱车驰骋,露宿长河;放眼珠穆朗玛的冷峻高拔,雅鲁藏布的满江旖旎,阿里旷野的荒垣千里,雅砻河谷的田园富庶,布达拉红白宫墙的神圣肃穆;以及回味古格王朝的远影沧桑……”。当读到这些精彩描述的时候,当回味高原流韵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感觉?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的《我们播种爱情》一书,依托西藏广阔的背景,以现实主义的有力笔触,真实展现了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的历史风貌,准确地预示出西藏社会发展的前景。那时,人们通过此书,对西藏历史沿革、人文景观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几十年过去了,再看到张洁的《雪域的记忆》,不仅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更让我们知道了西藏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还有那无穷无尽的神奇奥妙。

如果一个人没有去过西藏,当你读过《雪域的记忆》,你会产生一种久久的向往,一定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青藏高原山川河流雪峰的神奇,以及寺院建筑的恢弘;去了解和体会藏民族克服雪域严寒所表现的坚毅和快乐,以及藏文化影响下人们建设家园的虔诚和精神世界的刚柔魅力。如果你去过西藏,阅读此书,不仅会加深曾经的认知,一幅幅旧时过眼的景色,马上会浮现在眼前,一次次由表及里的审美,会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造诣;或许还想再去那里,更深入探索未及的领域和升华自己思维的精神世界。

本书中《走遍中国,走进兰州》电视系列片的解说词,有一种温馨的力量,会将人带进祖国西部这颗灿烂的明珠里。作为出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在黄河风情岸边的人,对兰州的《读者》、“牛肉面”、“中山桥”、“黄河石”、“刻葫芦”等虽然滚瓜烂熟,可是这些名片背后的故事用跨越时空的方式来讲述,不一定会面面俱到。但是,当你读完张洁主持编导和撰稿的系列片《走遍中国 走进兰州》解说词的时候,这些关于兰州的历史记忆、名人传奇、民俗民风及自然山水等,她的风情风物的魅力与文化内涵,最终会全景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那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开放发展、积极进取、灵动鲜活的兰州。

由张洁担任编导和撰稿的甘肃电视台对外交流电视片《收获友谊》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命运沧桑巨变的过程。正是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方式,使得像朱新文、陈荣贤、殷学贵、严祥、贾建威、乔世俊、斯琴等一批普通的一般岗位从业人员,在对外交流进修过程中,逐渐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些人,在历史长河中,个人或许只是一滴水珠,但形成的滚滚洪流,却推动历史的发展;对个人而言,命运的改变,是一个人价值的提升,涉及到一家人甚至几代人的尊严和荣誉。在《收获友谊》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把自己准备好,机会来了,就是你的。”这一格言的真切,研修生们的功成名就,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宽松友好的国际环境,对民族的发展是怎样的弥足珍贵;一个人虽不能创造历史,但一个走向开放的时代,可以使一个人成就自我,铸就辉煌。

本书最后以一封家书的情怀,阐述了张洁艰辛坎坷的成长过程,同时也给自己的女儿,淳淳教诲着人生的真谛。桑轮无常例,父母爱永恒。游子行万里,家阖贵有情。良好的家风,成就了张洁一路走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如果说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张洁的历程不正是这样的吗?

回味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下河清的峥嵘岁月,联想李商隐《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正是我们在古稀之年,追忆往事的时候,通过读读《雪域的记忆》,更能体会到“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的那份情感。另外,本书文笔流畅,叙事清晰,文字优美,引入入胜。精阅此书,对提高我们的认知审美,甚至叙事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岁月是一支歌,一支悲欢离合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想到这里,不由地也写下了: 

《七律 雪莲花》

著书写意蕴情佳,身处雪原连藏家。

辞恳言箴含远义,景深画美映晖霞。

春风不语温舒暖,诗赋有心颂岁华。

无畏艰辛终得果,犹如梦里雪莲花。

1751942517758297.jpg

张洁,女,汉族,1953年5月生人,大学学历、高级编辑。1984年起就职于甘肃电视台(现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长期从事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采编制作过上百部(集)介绍甘肃历史文化、经济建设、社会现实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中、英文版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代表作品:电视艺术片《香巴拉并不遥远》、电视纪录片《走遍中国——走进兰州》。这些作品先后在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并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004年获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获甘肃省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