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9月11日,第四届“青稞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阿坝州阿坝县举行,来自北京、内蒙古、吉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甘肃、宁夏等地的多民族作家,相聚在四川青稞文化之乡,共话文学盛事。


第四届“青稞文学奖”获奖篇目


长篇小说奖

《春度龙岗》 ,李美桦(彝族),原刊于《民族文学》2023年第7期


中篇小说奖

《失忆症漫记》, 肖龙(蒙古族),原刊于《民族文学》2022年第10期

《光阴门》 ,查舜(回族),原刊于《民族文学》2023年第2期

《夺不机的心事》, 李刚(藏族),原刊于《草地》2023年第3期

《敬礼》 ,扎西才让(藏族),原刊于《民族文学》2023年第6期

《去看大海》,洼西(藏族),原刊于《民族文学》2023年第6期


影视剧本奖

空 缺


颁奖词

1.jpg

        《春度龙岗》是一部反映党领导的彝族地区民主改革波澜壮阔历程的长篇小说,人生与人性交织,历史与时代相衬,思想价值与文学审美兼具。在龙岗山下的彝汉杂居地区,封闭落后近乎与世隔绝,恰逢彝族奴隶社会末期,黑彝与白彝、主子与娃子、各部落家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小说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互为交又的推动力。作品彰显了彝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在“中华民族”的视野内,以“共同体意识”来看待彝族社会形态的转变,将阶级内涵放到更为宽广的、意义深刻的舞台上呈现,生发了小说主题的多重解读与新意。语言简约感性,民族谚语韵味十足,具有一种神奇的陌生化效果。

2.jpg

        小说《光阴门》笔墨集中寄庄稼院养殖发展的日常琐事与乡村发展振兴无法避免的艰难,女主人公迎芝大妈以德报怨的胸襟和敢闯敢干的魄力,生动径释“感恩”“诚信”“拼搏”“奋斗”的人生理念,也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未来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探索之路。小说在场景转换、人物塑造、故事推进与气氛渲染等方面都把握得精准到位,显现了娴熟的笔墨与高超的技法。

3.jpg

        作家肖龙在《失忆症漫记》中,以一种貌似漫不经心、实则煞费苦心的姿态,精心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装置,他采取了“去主角化”的叙述方式,安排多个角色从不同角度包抄同一个叙事核心。小说鲜活地还原了传统乡土社会的变迁,深刻透视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精神症候,以象征、隐喻和魔幻的手法,揭示了畸形的价值观导致的人性裂变。而改变这一切,必须摒弃相互算计和彼此猜疑,才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小说名为“漫记”,实则以小博大,达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4.jpg

        作家李刚激情饱满地描绘了一幅新时彩巨变的图景。脚卡藏寨的老人夺不机在水电移民过程中割舍不下故土,担心离开家园后灵魂无所皈依。寨子里的人充分尊重与体谅老人,提前举行仪式念超度经。“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精神的关怀增进信仰的力量。夺不机老人心事得以告慰,小说末尾,夺不机对自己后事的安排,展现了一种极其深沉的善良品格。

5.jpg

        《敬礼》以丰富的想象力、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完成了一幅人与人之间宽宥与信任、救赎与和解的图景。笔锋一转处,柳暗花明时。诸种事故间,总有着复杂的前因后果和拉扯不断的人情链接。作家扎西才让怀着巨大的悲悯,以洞烛幽微的观察能力,悉解剖心灵世界,让人世间一切龃龉化为明亮的悦耳和谐之音。

6.jpg

        从远离大海的康巴藏地,藏族少年翁青踏上了“寻找父亲”和“去看大海”的梦想之旅。从出生之地硕曲河谷到父亲消失的牦牛江,再到父辈未曾抵达的长江,最后执着地走向夫海,这个艰难的追寻,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是血脉和信仰的激荡,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诠释。小说以“寻找父亲”和“去看大海”两条线索贯彻故事始终,构思巧妙。叙述流畅,潇洒自然,充满生命的蕴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