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梗概

三郎带着互不认识,没有相关工作经历和知识的工作组成员来到牧区茸藏乡,工作组在解决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从想法不同,到凝心聚力推进民生工程。工作组的同志们在改变茸藏乡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当地牧民也在民生工程的推进中,转变着思想,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故事主要发生地

阿城县茸藏乡

 

故事主要人物

三郎:工作组组长,年近退休,责任心强。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善于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张长清:工作组成员,中青年干部,私心较重。

杨玲:张长清妻子。

李飚:工作组成员,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

王顺:茸藏乡乡长,中年人,长期在乡上工作。

何丹:乡文书

赵小倩:会双语的乡干部

罗桑:下茸村村支书,对下茸村大寨子偏心,与村长不合。

次成:罗桑下茸村村村长,认为下茸村小寨子得利少,对村支书罗桑有意见。

苟成:村民,因残至贫。

扎西:村民,在民生工程推进中有自己的利益想法。

 

正文


1.外

场景:阿城县苟成家老房

人物:苟成、苟成的女人和孩子们

时间:日

◇(中景)为建新房的苟成一家人开始拆旧房了。

◇(插入镜头)当旧房被拆时,靠山土墙不稳了,出现裂缝了,可苟成一家人没有注意。

◇(特写镜头)墙倒了,压住了苟成,尘土飞起。

(近景)苟成(惨叫):啊!我的腰。

 

2.内

场景:康城州委办主任办公室

人物:州委办公室主任、州委办公室人事科科长

时间:日

◇(双人镜头)人事科科长向办公室主任交上的一份文件。

(反拍角度)办公室主任:这是什么?

人事科科长答道:是州委组织部关于抽派干部到阿城县下乡工作的通知。

办公室主任:要抽几人?

人事科科长:一人。

办公室主任:那就派三郎去。

 

3.外

场景:康城公园

人物:三郎、旺姆、州委办公室人事科长

时间:日

◇(画外音)有一头浓密黑发的三郎在科长的工作岗位上干了十年。

◇(远景)周末,三郎和妻子旺姆到河对面的公园爬山。公园里有一条山沟,沟里有遮天的核桃林,沟旁的山梁上有几座不知是什么年代建起的土堡,土堡上密布圆孔,顶上长满杂草灌木。

◇(第一视角)绿荫下走在青石板上的三郎尽情地呼吸林中清香的空气,突然,三郎的手机响了。

(反拍角度)州委办公室人事科长(在电话里说):喂,三科长,州委组织部要你今天到阿城县报到。

三郎(摸不着头脑):今天就去!做什么?

人事科长:州上决定要抽派各州级机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到阿城县帮助开展工作。

三郎:哪要去多久?开展什么工作?

人事科长:没说具体时间,只是说要去较长时间,要开展什么民生工程,具体的我也说不清。总之,你今天要去阿城县报到。

4.内

场景:张长清家卧室

人物:张长清、张长清的妻子杨玲、张长清领导

时间:日

◇(过肩镜头)当三郎准备回家收拾行李时,工作了六年多的张长清正和妻子躺在床上,谈单位里人事变动情况。

(反拍角度)杨玲(烫着一头卷发):你们副科长轮岗走了,那空出的副科长的位置该轮到你了。

张长清(双手交叉枕在脑后):是该轮到我了!但不知领导是怎样想的?我还得多在领导面前表现才行。

杨玲:就是,你这段时间得在领导面前多做些事。

◇(画外音)张长清年近三十,中等身材、偏瘦,每天会时不时打理头发,注重衣服色彩搭配,走路挺胸抬头,喜欢高调做人。(双人镜头)正当张长清和妻子在谈如何才能当上副科长时,手机响了,见是领导打来的电话,他立马在床上坐直身体,给杨玲做了一个禁声的手势,接通了电话,领导在电话中通知张长清今天去阿城报到。

(反拍角度)张长清:报告领导,我手中还有报表要做,看能不能请其他同志去。

张长清领导:把你的工作交给科里其他同志,你今天必须去。

5.内

场景:李飚家卧室

人物:李飚、李飚单位办公室主任

时间:日

◇(画外音)李飚是从内地考进州里的大学毕业生,身材瘦小,爱打电脑游戏的他,每天双目都充满睡意。想到周末到来的他,昨晚又打了一晚电脑游戏,天亮时才睡下。(特写镜头)突然一阵破铜烂铁被砸响般的电话铃声,蹩足了劲地猛响起来。心情非常不爽的李飚,将手机拿进被盖,放在耳边。

(反拍角度)李飚:那位?什么事?

李飚单位办公室主任:小李,又黑白颠倒了,领导叫你今天到阿城去。

李飚(拉开被子一脸苦相):什么,今天,Oh my god!

6.外

场景:草地

人物:扎西、扎花、挖虫草的人群

时间:日

◇(画外音)当三郎、张长清和李飚接完电话时,在一片雪线附近的草坡上挖虫草的扎西,正双手撑地跪行,看着前方的草丛。

◇(运动镜头)黑脸汉子扎花骑着黑马,腰别长刀,手甩套马绳从草坡东头而来。正在挖虫草的人们看到他,纷纷站起身、前额紧皱地交出自己挖出的虫草,一位眼睛微眯的年轻人不想交。 

 扎花(瞪着双目)(反拍角度):山再高高不出蓝天,水再涨涨不过桥面。怎么,你想试试我的刀快不快?

◇年轻人在旁人的劝说下,只得交出虫草。

◇(运动镜头)扎花突然看到远处的扎西,策马奔扎西而去。

◇(第一视角)扎花看到没起身还在埋头看草的扎西,感到被无视的极度不快,他挥起套马绳套住扎西放在地上的双肩包,猛一用力收回马套,将套来的双肩包抓在手中。

扎西(双目怒视)(反拍角度):放开我的包!

扎花:没想到今天碰到不要命的了。

◇(双人镜头)扎花从马上跳下,取出横在腰上的长刀,向扎西慢步走去。

◇(运动镜头)扎西从怀中取出打狗棒,将绳头套在右手腕上,将两斤多重棱形铁头握在手中,看着扎花。

扎花:我看你是在找死。

◇(运动镜头)扎花挥刀向扎西猛劈,稳住身形的扎西盯准刀的来路,在侧身的同时抬起右手扔出打狗棒,那棒上的铁头击中扎花的刀口,“当”的一声,扎花感到持刀的右手虎口震得发麻,手一松,刀落下。

扎西:屎克螂纵有触角也不是野牛,把刀捡起来,再来。

◇(双人镜头)扎花感到脸上一阵滚烫,恼羞成怒地捡起刀,举刀向扎西刺来。扎西的打狗棒又正面击中刀尖,铁花四溅,将扎花的手再次震麻,刀再次落下。

◇(运动镜头)感到没脸再呆下去的扎花扔下刀,转身骑上马,狂奔而去。

◇(中景)看到狼狈而去的扎花,挖虫草的人们欢呼着把扎西抬起。

7.外

场景:公路上行驶的班车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

时间:日

◇(远景)去阿城的最后一趟班车出发了,一条柏油公路穿行于两山夹峙的河谷边。(近景)车上坐在互不相识的三郎、张长清和李飚。

8.内

场景:阿城招待所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

时间:日

◇(中景)高原上的阿城街上难长高的柏杨树,还没长出绿色的嫩叶,城内城外一片枯黄,寒风让人缩头紧身,街上难见行人。(画外音)缺水是阿城所有宾馆、旅馆和招待所共有的问题,而且水压还差,导致二楼以上的自来水总是有气无力的流着,接一盆水要等半天。

◇(运动镜头)张长清、李飚和三郎先后走进了阿城招待所。

◇(近景)有了高原反应的张长清上招待所的楼梯感到气紧,推开房门的张长清看到是三人间。

张长清(生气):这阿城也太抠了,三个人睡一间!

◇(过肩镜头)李飚跟着张长清进屋。

李飚:妈哟,这里也太冷了。

◇(运动镜头)李飚立马跳上床,裹上被盖。

李飚:总算活过来了。

◇(特写镜头)张长清用脚踢了踢李飚的行李。

张长清:把你的东西放好,别挡道。

◇(反拍角度)张长清看着脸上已有不少皱纹的三郎走进来。

张长清:老哥,多大了?

三郎:四十三了。

◇(反拍角度)张长清有了年龄优势感,挺了挺胸。

张长清:什么职务?

三郎:主任科员。

张长清:完了,老哥,你完了。

◇(近景)感到奇怪的李飚坐直身体,看着张长清。

李飚:什么完了?

◇(两人镜头)张长清转身看着李飚。

张长清:不懂了哇,三十五岁前当不上县级干部,就是没希望的干部,老哥,都四十三了,还只是主任科员,你说,他是不是完了。

9.内

场景:阿城招待所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

时间:晚

◇(画外音)昨晚玩了一通宵的李飚,在三郎起床时才睡下。高反头痛了一晚的张长清想到明天不知会有什么情况,就心中不安,越发睡不着觉,虽然他试着用默念数字和放松呼吸等方法,结果却是脑子越发活跃和清醒,也就越发思念在康城的妻子,他想给妻子打电话,但时间太晚,他只得闭着眼,躺在床上,在漫漫长夜中煎熬。

10.内

场景:阿城县会议中心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和其他到阿城县干部;阿城县的县长

时间:上午

 

◇(中景)昨天接到开会通知的三郎、张长清、李飚和其他到阿城县干部陆续到了阿城县会议中心。进会场前,有工作人员要求大家列队进会场。

李飚(打着哈欠):什么会哦?要求还不少。

◇(特写镜头)会场安装有地暖,暖意让李飚的意识模糊,更多的哈欠从他的口中冒出,走在前面转身看到这一切的张长清深受感染,也张大了嘴,打起了哈欠。

◇(近景)三郎跟着队伍坐到了前排,想了一夜请假理由想回去的张长清坐到了后排。感到睡意越发浓烈的李飚坐到了最后排、最靠边的住置,会议室里的软椅让李飚很受用,他很快闭上了眼,进入了梦乡。

◇(近景)会场主席台上已按座牌顺序坐了一排人,居中坐着县长。

◇(特写镜头)县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已架好机位等着开会了。

◇(画外音)会议开始后,台下的人们知道了自己这次到阿城来是开展民生工程推进的,要呆一年。

◇(反拍角度)坐在李飚身边的那位干部听清情况重重地拍了下腿,惊醒了李飚,李飚茫然地抬起头,看了看四周。

李飚:会开完了吗?

◇(近景)会议继续进行下去,当宣布工作组组成人员和下乡地点时,会场一下静了,大家都想早一点知道自己要到哪去。

◇(特写镜头)张长清没想到还要到村,更记他气恼的是自己没当上组长,而组长却是他看不起的三郎。

◇(画外音)张长清、三郎、李飚分在了一个组,都在茸藏乡,三郎负责上茸村、张长清负责中茸村、李飚负责下茸村。

◇(近景)当会议主持人说请县长作重要讲话时,县长站起身,向主席台下走去,台下的工作组人员和台上的主席台人员都站起了身,惊奇地看着县长走到台下,县长来到台下会场前,弯腰给工作组的同志鞠了一躬。

县长:我代表阿城县人民,感谢您们的到来,我相信您们会为阿城带来新的活力,我在这里为您们送行。

11.外

场景:阿城县会议中心外

人物:张长清、杨玲

时间:日

◇(反拍角度)开完会的张长清走出会议中心,拿出手机准备给妻子打电话。

张长清(情绪激动):我被骗了!

杨玲:你怎么被骗了?

张长清(身体轻微颤动):你知道吗,我们到这里是下村!而且是一年!!太倒霉了。

杨玲:什么?要去一年!那你还当什么副科长哦?

张长清(解开上衣领口):我在这里一刻也不想呆了,我要回来!

杨玲:别在乡下呆了,没出息!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杨玲:想办法请假回来,就说你老婆病得快死了,没人照顾。

◇(画外音)当天下午,张长清不管三郎同意不同意,就请假赶班车回家去了

12.内

场景:阿城县招待所

人物:三郎、李飚

时间:上午

◇(画外音)会后,县上安排各乡派车到县上接干部下乡。

◇(远景)从阿城西边涌起的云层越来越厚,色泽越来越暗,天空飘落下轻盈的雪花。

(过肩景头)三郎:哟!没想到,阿城这个时候还下雪。

◇(反拍角度)三郎看着没有打算起床的李飚。

三郎:小李,该起床了,今天乡上的同志要来接我们。

李飚(伸懒腰):我听说,茸藏乡离县城远。

三郎:是的,这个乡在阿城的最边上,这里的干部都怕被安排到那里去。

13.外

场景:茸藏乡

人物:王顺

时间:日

◇(画外音)茸藏乡有三个村,三个村的名字挺好记,它们按照离乡政府的地理位置的远近,分别是上茸村、中茸村、下茸村。上茸村是茸藏乡乡政府所在,中茸村离乡政府较远,下茸村离乡政府最远,村与村之间的距离都上了数十公里。上茸村是纯牧业村,草坡、草坝是其主要地理特征。中茸村是牧区和林区的过渡地带,这里草坝在变窄中,草坡的落差增大,并出现成片的针叶林。这里还有一座电站,蓄积的水正好在草山与森林相接之处形成人工湖,蓝天白云下恍如人间仙境。下茸村以林为主,满山的针叶林。从三个村的经济实力来看,下茸村最弱。按照三郎参加的县上启动会要求,三郎将带工作组,在三个村分别开展硬化牧道、建设村民活动中心和民居厕所。

◇(画外音)茸藏乡的乡党委书记最近到外地挂职了,乡上工作由年近四十岁的乡长王顺主持。王顺老家在外地,但从小随父母生活在阿城,学会了安多藏语。参加工作后又多年在阿城各乡任职。习惯于少说多做的他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学会了开车。这不,乡上的司机因家里有事请假回去,王顺为了接三郎他们,不得不自己开车来接。

14.外

场景:招待所院坝

人物:三郎、李飚、王顺、各乡干部和工作组干部等

时间:日

◇(过肩镜头)招待所院坝里来接工作组的车越来越多了,各乡来接人的同志拿出名单,对提着行李站在雪中的人们,大声地叫道,我们是某某乡的,请某某同志到这里来。听到自己名字的人提着行李向车子走去。

◇随着大家的离去,招待所院坝里没有了车,但三郎和李飚还没有走。

李飚:什么意思哦,是不是没人来接我们,早知道,我就不该起来。

◇(运动镜头)当李飚想拎包回招待所时,一辆泥浆满身的面包车开进了招待所。李飚看着车轮上粘满厚泥的面包车,不自觉的后退了一步。

◇(反拍角度)从车上下来的王顺看着院坝里提着行李的三郎和李飚,伸出手向他们走来。

王顺:我是茸藏乡的王顺,请问你们是到我们乡开展民生工程推进的吗?

三郎:就是,我们要去茸藏乡。

◇(第一视角)帮三郎和李飚把行李放进车厢的王顺,又看了看四周。

王顺:好像还少了一人。

李飚(拉开车门):没错,张哥今天请假回去了。

15.外

场景:去茸藏乡公路上的车内

人物:三郎、李飚、王顺

时间:日

◇(运动镜头)王顺开着面包车出了县城,向东南方向而去。车行不久,公路上的柏油消失,泥浆路出现。车越往前走,公路上的泥浆越深,粘在车轮上的泥浆越厚,王顺踩油门的力度也越大,面包车发出的轰声也越来越响,车喷出的烟也越来越浓。最终车陷在一处深坑里,再也挣扎不起来了。

(反拍角度)三郎:小李,我们得推车了。

◇(近景)打开车门的李飚被迎面而来的寒风激出一身的鸡皮疙瘩。

李飚::妈哟,好冷。

王顺:我们得找大一点的石头,垫在下面。

◇(中景)鞋上粘着泥浆的三郎看着草多石少的草坝。

王顺:得走远点,到河边,才能找到大石头。

◇(特写镜头)气紧、头痛的李飚抬着大石块,气喘吁吁向公路走去。

◇(两人镜头)王顺看着脸色惨白的李飚。

王顺:你没事吧?

◇(两人镜头)说不出话的李飚只是摇摇头。

王顺:把石头给我,你休息一会儿。

◇(两人镜头)王顺接过李飚石块快步而去。

◇(特写镜头)累得双手插腰的李飚,看着王顺喘着大气。

◇(近景)垫好石块后,车发动了,王顺将油门逐渐加大,三郎和李飚使出全身之力推车,车终于出了泥坑。飞出的泥溅到三郎和李飚的身上。

◇(第一视角)三郎和李飚看到前方公路上出现密集的坑。

(反拍角度)三郎:我还真没见过这么烂的路。

李飚:我的娘,这还是路吗,王哥你是怎么开过来的哦!

◇(运动镜头)双目紧盯路面的王顺降下车速,尽量将车沿着坑边开着,车在公路上绕来绕去。

◇(远景)在三郎、李飚和王顺摇得身体快散架时,披着最后一绺金色阳光的茸藏乡政府出现在他们眼前。

◇(近景)李飚看到人少房少的茸藏乡。

李飚:我的娘,这就是茸藏乡?

16.内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

人物:三郎、李飚

时间:夜

◇(特写镜头)打电脑游戏的李飚想上厕所,他拉开房门,看到月光下有条身壮如小牛犊的藏獒。

(两人镜头)李飚:我的妈,太吓人了。

三郎:怎么了?

李飚:老哥,外面有藏獒,陪我上趟厕所好不好?

17.内

场景:茸藏乡政府会议室

人物:三郎、李飚、王顺、乡文书何丹、乡干部赵小倩、各村村干部

时间:上午

◇(画外音)王顺和三郎决定尽快召开全乡民生工程建设启动会,各村领导在接到通知后,骑着摩托车来到乡上。(中景)一时间乡院坝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摩托声。身着长袖宽袍的村领导们停好摩托,迈着习惯骑马的步伐,一摇一晃地相互打着招呼,向乡会议室走去。其中有两辆摩托车身上粘的泥浆格外多,但这两辆摩托车又停放得相隔最远。(两人镜头)那两辆摩托车的主人身上粘的泥也最多,他们俩进会议室后,坐得又也分开得最远,两人的目光偶尔相遇,也是一碰即散。

◇(过肩镜头)主席台上坐着王顺和三郎,乡文书何丹在做会前记录准备时,不时瞟一眼赵小倩。(第一视角)三郎看了看坐在最后一排、又玩了一晚电脑游戏的李飚。

◇(近景)王顺开讲就用安多语,三郎听不懂。王顺讲完用汉语请三郎讲话。

◇(特写镜头)三郎站起身,看着台下的大家。

三郎:同志们,说实话,我不会讲安多语,只能用汉话跟你们交流,我叫三郎,老话讲马好不好,看昂起的头;心诚不诚,看碗里的奶。我们是第一次接触民生工程,但我相信做任何事,只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去做,肯定能做好!

◇(近景)通过王顺的翻译,台下的村领导都用力鼓掌。

◇(近景)王顺讲完全乡民生工程总体安排,台下的村干部也纷纷用安多语表态。(插入镜头)三郎看到两个人的目光不对,他特意的观察了两人,其中一位较年轻,有一头天生茂盛的卷发,那双藏在粗黑眉毛下的眼睛转得格外快;另一位是身材壮实留着短平头的中年男人,爱双手交叉于胸前,不爱言笑。

18.外

场景:去上茸村的路上

人物:三郎、李飚、

时间:日

◇(画外音)三郎决定先到上茸村去。上茸村有两个组,分布在乡政府的东西两头,村上大片的耕地被河一分为二,直到两侧的草坡脚下。河边长得如树般高的灌丛里,不时飞出被野狗惊起的黄鸭,河里窜动着无鳞的黑背冷水鱼。

◇(运动镜头)一条砾石公路伴河而行,穿着厚底运动鞋的三郎走在前面,看到公路两旁的地里已经有牧民驾着牦牛耕地,春耕在这里开始了。

◇(远景)草坡梁上,一位少年骑着一匹大白马,亮开嗓子唱着能悠远到天边的牧歌。

◇(反拍角度)李飚走在三郎后面,看着四周。

李飚:老哥,不晓得村上有没有藏獒哦?

三郎:如果有藏獒,不是拴在院子里,就是拴在门口,我们进村时,小心一点就行了。

◇(第一视角)李飚看到公路左边草地上趴着的一头黑色大狗。

李飚:“老哥,你看那边是不是有藏獒。

三郎:那不是藏獒,是一条流浪狗,在乡下,这种狗多,它们一般不会咬人。

◇(反拍角度)三郎见李飚在公路边低头找东西。

三郎:“小李,你在找什么?

李飚:我在找石头,好打狗防身。

◇(第一视角)一条似有似无的牧道,从草坡伸到公路上,路的另一头就是上茸村一组。三郎从挂在皮带上的黑色相机包里,取出数码相机,对着牧道照了起来。

(反拍角度)李飚:老哥,这里有什么照的哦?

三郎:我在照现在的牧道是什么样,等我们建起新的牧道,就有了新旧对比照片档案

了。可以说,我们的实地工作从今天就开始了。

19.外

场景:上茸村一组

人物:三郎、李飚、上茸村村支书仁青和村民

时间:上午

◇(近景)初春的阳光像金子,坐在村口晒太阳的老人们看到三郎和李飚走来,露出诚恳、腼腆的笑容,老人们手掌朝上向他们打招呼。

◇(反拍角度)李飚好奇老人们为什么要手掌朝上。

李飚:老哥,为什么这里人打招呼要手掌朝上?

三郎:因为尊重!

◇(运动镜头)顺着牧道往上,三郎看到背阴的地方,雪水结成了凝冰,走在上面,脚下不时打滑。不等三郎提醒李飚注意,就听到身后传来“哎哟”一声,李飚已摔在牧道上。

◇(反拍角度)三郎向李飚伸出手。

三郎:还能不能走?

李飚(痛得皱眉头):没事。

◇(运动镜头)粗通汉话的上茸村村支书仁青一大早就注意牧道上的来人了,见三郎他们来了,就急忙出家门迎来。

仁青:三组长,你们还来得真早,走到我家坐坐,喝碗酥油茶。

◇(特写镜头)仁青家的藏獒发出雷鸣般的吼声,李飚听到拴獒的粗铁链发出的急促响声。

(反拍角度)李飚(双手直摇):我们就不进去了。

三郎:仁支书,今年我们村的牧道硬化指标有2千米,村上准备如何定线路?还有准备把村民活动中心建在哪里?

仁青:我们打算把牧道,放800米在一组,放1200米在二组。村民活动中心放在乡政府附近,这样离两个组都近些,还好到乡上办事。

李飚:为什么二组要多放400米牧道?那你们一组不是吃亏了!

仁青:二组的村民住得比较分散,要多放些才行。就是这样,也不能将牧道连到每一家门口。

李飚:那没有牧道连到家门口的村民,会不会没有意见?

仁青:有人开始有意见,所以我们村干部决定不把牧道修到自家门口,这样他们也就

没意见了。你们看我们一组的牧道,准备从这里到那里,我们用皮尺量过,刚

好800米。

20.外内

场景:上茸村二组

人物:三郎、李飚、上茸村村支书仁青、扎西和苟成一家人

时间:下午

◇(第一视角)三郎和李飚走到上茸村二组路口,等在那里的村支书仁青说起了二组的路线规划。三郎按着仁青指的地方,拿出刚买的皮尺和李飚量了起来。

◇(近景)三郎量完二组的1200米牧道硬化规划路线,准备随仁青进一家牧户时看到一辆满是泥浆的摩托驶来,摩托车上一大一小的两个泥人看到仁青打了招呼。

李飚:我的妈,他们从哪里来的哦,怎么全身都是泥。

◇(反拍角度)看清来人的仁青向三郎介绍,大人是中茸村的扎西,小女孩是上茸村贫困户苟成的女儿。

李飚:苟成,这人怎么会有一个汉族名字?

仁青:有什么奇怪的,他是从外地上门到这里的汉人,他来时,小拉姆的爸爸已走了

几年了。这家人,命苦哦!本来会木匠的苟成在前几年挣了些钱,那想到修房伤了腰,

虽然从医院救回了一条命,但现在只能天天睡在床上,起不了,家里也花光了钱,还

欠了不少债。

三郎:走去苟成家看看。

◇(第一视角)跟在扎西后面的三郎和李飚走进一座新建的墙院,院里座北朝南有一层未完工的宽敞的新房。

◇(过肩镜头)走在前面的扎西帮小拉姆提着行李回到家中,屋里床上躺着瘦弱的苟成,苟成见扎西和女儿回来想起身,但他的努力是失败的,他只能抬了抬头,看着放下拉姆行李的扎西。

拉姆:爸爸,这是我卖虫草挣的钱!

◇脸颊被晒得黑里透着红的小拉姆,将带着体温的钱交到苟成手上。苟成摸着女儿的头,忍不住泪如雨下。

◇(反拍角度)苟成看到仁青身后的三郎和李飚。

苟成:“支书,这两位是?”

仁青:他们是县上派来的工作组。

苟成:谢谢,您们来看我,可我这里也没有能让你们坐的地方,也没有热马茶招待你们,真是对不起。

◇(反拍角度)苟成又努力地想撑起身子。

三郎:你快别动,快躺下!

苟成:我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成了废人,今后我们一家人该怎么过哦?

◇(近景)李飚想对苟成说些安慰话,但他又不知该如何劝,当他看到三郎取出身上所有的钱时,也急忙拿出身上的钱,交给三郎,三郎拿着钱面对苟成。

三郎:这是我们工作组的一点心意,请收下。我想,人活着总是有希望的,你说是不是!

21.内

场景:张长清家

人物:张长清、杨玲

时间:日

◇(画外音)回到家的张长清日子也不好过,想回单位上班的他,找到领导还没说出想法,单位领导就说,你怎么才去两天就回来了,可别让州上通报我们单位哦。看到一时没法回单位上班的他,只得回到家里,呆着不敢再出门,怕领导说他怎么还没回阿城。天天闷在家里的日子,让他在度日如年。(近景)有一天,他看见下班回来的妻子杨玲。

张长清:我回阿城茸藏乡算了。

22.内

场景:茸藏乡政府工作组宿舍

人物:张长清、三郎、李飚、何丹

时间:日

◇(运动镜头)张长清花高价包出租车到了茸藏乡,当他走进工作组宿舍,看到工作组睡的上下铺的学生床,感到头痛。

张长清:床这么窄,怎么睡哦?

◇(运动镜头)何丹走进工作组宿舍,看到三郎。

(反拍角度)何丹:三组长,听说你们新来了一位同志,是不是该把他的伙食费交了。

◇(特写镜头)张长清没想到一进门,就有人来收钱,不觉皱起眉头。

张长清:多少钱?

◇何丹看到一脸不快的张长清,伸出手指报出数。

张长清:这么多,怎么茸藏乡的东西都这么贵哦!

◇(特写镜头)一阵倒灌风把火炉里的烟倒灌进屋里,把准备烧热水洗脸的张长清,呛得双眼难受。

张长清:这那里是来工作,这分明就是让我们来受罪!

23.外

场景:中茸村

人物:中茸村的村会计罗尔伍、扎西

时间:日

◇(画外音)中茸村的村会计罗尔伍很忙,自从全乡民生工程启动会后,他的脑子就没有休息过,特别是当他听说上茸村决定牧道不修到村干部家门口的事,更是让他脑子加快了运转。他知道,如果不想点办法,那牧道肯定不会修到他家门口,如果连这点事都办不成,那他这个村会计还有什么当头。

◇(画外音)在中茸村同样为牧道操心的人还有扎西,但他家离村寨有几百米的距离,如果按村上现在的想法,他家肯定也没法接上牧道。为了接上牧道的扎西多次找村领导,村领导不好拒绝,只能说要等乡上来定。

24.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院坝

人物:王顺、何丹、赵小倩、三郎、张长清、李飚

时间:日

◇(中景)乡政府的院坝里飞来了银灰色的鸽子、浅灰色的灰喜鹊和棕色的麻雀,鸽子占据了房顶,灰喜鹊占据了院西头的长成一排的三株白杨树,那成群的麻雀则占据了院东头的灌丛。当它们放声歌唱时,把乡政府叫得一片热闹。

◇(画外音)为了尽快将各村牧道硬化路线落实下来,乡上和工作组决定分三个工作组进村推进。第一组是三郎和何丹进上茸村,第二组是张长清和赵小倩进中茸村,第三组是王顺和李飚进下茸村。

◇(画外音)在乡政府院坝,王顺开面包车带中茸村和下茸村的工作组走,三郎和何丹走路进上茸村。

25.外

场景:去中茸村和下茸村的路上

人物:王顺、赵小倩、三郎、张长清、李飚

时间:日

◇(反拍角度)王顺驾车向中茸村驶去,超烂的路让张长清和李飚颠来颠去。

张长清:这路怎么也不好好修修?

王顺:我们乡上也反映了多年,可到现在还是这样。

◇(运动镜头)前方的烂路没有尽头似的延伸,草地逐渐收窄,山坡逐渐向面包车靠近。面包车不知不觉间到了山坡上,坡上出现了个矮的针叶树。

◇出现在面包车前方的一段烂泥路,让王顺停下车。

王顺:前面的路太烂了,面包车低盘不高,容易挂住,你们得先下去,走一段了。

◇(运动镜头)拉开车门的李飚看到公路上厚厚的泥浆。

李飚:“这怎么下去哦?”

◇(运动镜头)张长清看着脚上的泥,又看看前面被厚泥浆弄变形的公路,再看看路边下深深的坡底,他想到这么烂的路,万一车子滑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股凉气从他脚底升起。

26.外

场景:中茸村

人物:赵小倩、张长清、中茸村村长和会计

时间:日

◇(画外音)在中茸村下车的赵小倩认为该村的民生工程是张长清的事,自己只是当翻译。张长清认为农村工作跟单位里的工作相比,简单多了,特别是确定牧道这点小事,更是没有什么难的。

◇(反拍角度)通过赵小倩的翻译介绍,张长清认识了中茸村的村长和会计罗尔伍。

罗尔伍(用汉话):领导,辛苦了!

◇(反拍角度)张长清看到村会计仰视的目光,听到领导两字,一股强烈的幸福感让张长清顿时对村会计有了好感

张长清:没什么,你们辛苦了。

罗尔伍:真是麻烦领导为了我们村的一点小事,还要亲自跑一趟,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不能让领导放心哦!

◇(画外音)没有翻译的赵小倩,让多听不懂汉话的村长不明白罗尔伍在说什么,这也正是罗尔伍希望的。

张长清:我们怎么会不放心你们哦!我们今天就是来听你们的意见,看你们怎么定牧道硬化线路的。

罗尔伍:线路我们都定好了。就是从这里到那里。领导要不要去看看?

◇(近景)罗尔伍用手比了一个大致方向。

◇(反拍角度)张长清看着路上的泥浆和牛粪。

张长清:都定好了,那就行了,我们就不去看了。

◇反拍角度)不知道情况的村长问罗尔伍,你们在说什么。罗尔伍说乡上同意他建议的那条牧道硬化路线了。

◇(画外音)正当罗尔伍感到大功告成时,扎西的出现,让他感到黑云压来。

◇反拍角度)扎西站在工作组的前面,双手一挡。

扎西:听说,乡上的干部来定牧道线路了?

◇(反拍角度)赵小倩看到扎西的目光直视而来,就学着罗尔伍比了一个大致方向。

赵小倩:就是从这里到那里。

扎西:什么从这里到那里,这不得行!

◇(反拍角度)虽然听不懂安多藏语的张长清,从扎西的神情中看出否定的态度。

张长清:这路线,村上已经定了,我们也同意了。

罗尔伍:领导说得对,定了的事,就不应当再变了。

◇(反拍角度)扎西听完赵小倩翻译完张长清的话后,怒火中烧。

扎西:只要我不同意,这路,你们就修不成。

◇(反拍角度)张长清看到气势汹汹的扎西,听完赵小倩的翻译,他没想到眼前这位牧民会,如此不把他放在眼里,扎西的话把他这几天的不快统统点燃了,他把这怒火喷向了扎西。

张长清:一个手指头撑不起天。

◇(反拍角度)扎西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干部竟会这样说话,气得头上都快冒火,他以牙还牙的回击张长清,夹在两人中间翻译的赵小倩,最终感到自己在替两人吵嘴时,生气地走到一边不开腔了。但两人依然热情高涨的吵着,不管一边苦劝的村长。

27.外

场景:下茸村大寨子

人物:王顺、李飚、下茸村村支书罗桑

时间:日

◇(画外音)下茸村由大寨子和小寨子组成,村支书住在大寨子,村长住在小寨子。过去由于村上的基础建设,引起两个寨子的问题和矛盾,造成两个寨子不和。现在村里开会都是大寨子和小寨子各开各的,上次乡上的民生工程启动会开后,大寨子和小寨子也各自开了民生工程启动会,大寨子的人和村支书都认为,大寨子人多,这次肯定也应该多建。小寨子的人和村长都认为,过去都是大寨子多建,这次都该建在小寨子。

◇(第一视角)先到了下茸村大寨子的王顺,看到等在公路边的村支书罗桑,罗桑谈了自己对下茸村牧道硬化线路的想法,但他又对王顺说,这不是村上的最后意见,因为新上任不久的村长次成不同意他的想法。(反拍角度)王顺问次成在哪里,罗桑说他在小寨子不上来。

王顺:那我们去找次成谈谈。

罗桑: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

王顺:你不去怎么行?

罗桑:我找过他谈过多次,可每次都是吵。

28.外

场景:下茸村小寨子

人物:王顺、李飚、下茸村村长次成

时间:日

◇(画外音)从大寨子再沿公路顺河而下走了十多公里,就到了建在林海茫茫中的小寨子。

◇(运动镜头)见乡上车来的次成,从山坡上走来。

◇(反拍角度)次成看到王顺的,伸出双手,小跑而来。

次成:呀,王乡长你们辛苦了,你看我们下茸村,这几年的建设项目大都在大寨子,

我们小寨子的群众意见大,都说今年的牧道硬化要放在我们小寨子。

王顺:全部都放在你们小寨子,那大寨子怎么办?

次成:那我管不着!

王顺(加重了语气):你是村长,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大寨子和小寨子都是下茸村的。

次成:乡长,不管你说什么,我还是这样的想法。

◇(特写镜头)说到这,次成干脆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

◇(近景)李飚看着不论王顺如何说,次成都低头一言不发。

29.外

场景:中茸村到县城

人物:三郎、上茸村村支书、一位牧民

时间:日

◇(画外音)三郎因上茸村的工作顺利,很快结束工作,而且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找到一辆当天去县城的摩托,三郎想到县上有关部门跑一趟,看能不能帮助贫困户苟成一家。

◇(特写镜头)进了城,谢过村民的三郎,才发现自己的鞋上和裤腿上沾满了泥浆。用手搓了搓泥浆的三郎见成效不大,拍了拍手,向街边的一家打印店走去。

30.内外

场景:县城打印店

人物:三郎、打印店一家人

时间:日

◇(近景)打印店里摆着一台台式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一位年轻女子正在电脑上打字,一位中年男子正在装订文件,一件中年妇女正在复印,这是一家三口开的店。

三郎:老板,打印材料。

◇(特写镜头)打印完材料的三郎向县民政局走去,当他走到十字路口等过街,听到从肚子里传来一阵雷般的声音。三郎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吃午饭,他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离下午下班时间不到1个小时,他得抓紧时间找到县民政局才行。

31.内

场景:县民政局

人物:三郎、县民政局何姓年轻男人、县民政局孙局长

时间:日

◇(第一视角)进了民政局的三郎推开一扇虚掩的门,看到办公桌前目光紧盯电脑的年轻男子。

三郎:同志,我有事,向你们反映。

年轻男子:有事明天说。

◇(反拍角度)年轻男子的目光没有离开电脑。

三郎:明天是周六。

年轻男子:那你就下周一来。

◇(反拍角度)年轻男子加快了手指动作,敲出一串接一串的键盘声响。

三郎:我是从茸藏乡来的,明天还得赶回去。能不能请你告诉我,你们领导在哪里?

年轻男子:领导没在,开会去了。

三郎:那我在这里等等。

◇(反拍角度)三郎说完坐在靠墙的黑皮沙发上。年轻人没有回应只有键盘声在响。

◇(反拍角度)三郎拿出手机正要拨通王顺的电话,想了解一下今天的工作情况。就看到张长清的电话打了进来。接通电话的三郎,听到电话里响起张长清火气十足的声音。

张长清:三组长,我要请假,我生病了。

三郎:你怎么病了,出什么事了?

张长清:我是被人气病的,不管你怎么说,我今天就要走了。

◇(反拍角度)张长清不等三郎回话,就挂断了电话。当三郎再次想拨通王顺的电话时,办公室里走进一位中年男子,看着还在电脑上打字的年轻男子。

中年男子:小何,材料写完没有?

年轻男子(站起身):孙局长,马上写完了。

◇(两人镜头)三郎向进来的孙局长,主动自我介绍。

三郎:您好,孙局长,我是茸藏乡工作组的,有一件事,想当面向你汇报。

孙局长:哦,什么事,你请说。

◇(两人镜头)三郎拿出彩打的材料交给孙局长。

◇(两人镜头)看完材料的孙局长,看了看三郎身上的泥。

孙局长:我记得你们民生工程推进工作组,好像不管这方面的事。

三郎:没错,我们的工作内容从方案上看没有这一块,但是每一位群众需要解决的生

活问题,也是民生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就应该伸把手、帮一把。

32.外

场景:阿城县街道

人物:三郎、商店老板等

时间:下午

◇(第一视角)三郎从民政局出来的,向街上走去,他想能不能将苟成的家改成小卖部,他将目光扫向街两边的日用商品批发部。当批发部的老板得知送货地是茸藏乡,批发部老板想到那条到乡上的超级烂路,就直摇头。

33.内

场景:阿城县网吧

人物:三郎、网吧老板

时间:晚

◇(运动镜头)当月亮成为阿城天空主角时,三郎走进一家网吧,打开一台电脑,想在论坛和微博上发些茸藏乡的风景和人文照片。(反拍角度)当三郎拿出优盘,却看到电脑优盘插口用透明胶封住,他叫来老板问是什么原因,老板反问三郎想做什么?三朗说明情况,老板说他要看看发些什么照片,否则不让发,三郎在电脑上打开照片,老板看到茸藏乡的风景,惊叹。

网吧老板:没想到,阿城还有这么美的地方,有机会我要去看看。

34.内

场景:茸藏乡政府

人物:三郎、王顺

时间:日

◇(两人镜头)三郎找到乡长王顺谈如何解决中茸村和下茸村的事,两人还没谈到两三句,王乡长的手机响了,接过电话的王乡长对三郎说道:“县民政局的孙局长,今天要到我们乡,看看上茸村的贫困户苟成。

35.外

场景:上茸村村口

人物:三郎、王顺、何丹、孙局长、黑色越野车司机

时间:日

◇(中景)王顺、三郎和何丹等在上茸村路口。

◇(反拍角度)一辆黑色越野车快速从县城方向开来,出现在何丹的视野里,车里的三个人高兴地谈论着今天的计划。

何丹:那小车会不会是孙局长的?

王顺:不是,县民政局的车是白色的。

◇(运动镜头)黑色越野车上很快从上茸村口驶过,向中茸村方向驶去。

◇(第一视角)王顺看到县城方向有一个移动的白点。

王顺:好像是孙局长的车来了。

◇(特写镜头)从车上下来的孙局长,看着粘满泥浆的小车

孙局长:这条路越来越烂了,该修修了。

36.内

场景:上茸村苟成家

人物:三郎、王顺、何丹、孙局长、苟成一家人

时间:日

◇(过肩镜头)跟着孙局长进了苟成家的何丹,看到苟成的妻子正在煮牛肉。

何丹:哟,煮牛肉,伙食不错嘛!

◇(反拍角度)听不懂汉话的苟成妻子,站到屋角低着头。

苟成(躺着):这是病死牛肉,别人不要了,她就拿回来了,说全家人好久没吃过肉

了。

孙局长:这病死的牛肉是不能吃的。

◇(近景)把苟成家里外看了遍的孙局长,最后表态,将以最高救济标准帮助苟成家。

37.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院坝

人物:三郎、王顺、何丹、孙局长、苟成一家人

时间:日

◇(两人镜头)蓝天白云下的乡政府院坝里,从苟成家回来的王顺和三郎坐在小板凳上谈工作。

三郎:王乡长,目前,上茸村的工作推进顺利,但中茸村和下茸村的情况需要多想办

法才行。

◇(近景)还没等王顺张嘴,他的电话响了。

王顺: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

◇(画外音)电话是从县委办公室打来的,县委办说茸藏乡工作组的同志翻车了。

(反拍角度)王顺(瞪大了眼):你们搞错了,我们乡工作组的同志没翻车!”王顺也看着三郎说道。

县委办:不可能!县领导已经向你们乡赶来了,你们赶紧去中茸村,车翻在那里了。

王顺:三组长,他们说你们在中茸村翻车了。叫我们乡上赶紧去救。

李飚:他们是不是吃错药了,大白天的说瞎话,我们这里好好的,他们怎么就说我们

翻车了,太不像话了。

三郎: 是不是有人翻车了,但被误会成了我们,我们得赶紧去救人。

◇(画外音)三郎想到在上茸村路口遇到的那辆黑色越野车,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38.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院坝

人物:三郎、王顺、何丹、李飚、乡卫生院院长、一位牧民、死去的司机、伤者、阿城县县领导

时间:日

◇(运动镜头)王顺驾车带着三郎、李飚和乡卫生院院长向中茸村急进。

王顺:我估计,那车可能翻在中茸村的那段山坡路上。

◇(特写镜头)抱着医药救急箱的乡卫生院长,再一次撞到车顶,他痛苦的呻吟。

乡卫生院长:哎哟,我的头!

◇(中景)车上了山坡路,那段让人担心的路出现在眼前。公路上站着一位牧民,见乡上的车来了,急忙挥着手。

牧民:他们在这里。

◇(中景)山坡下,一辆三郎见过的黑色越野车侧翻在灌丛中。车里的那位司机躺在灌丛里,一动不动,已经死去,在他的旁边坐着一位被伤痛折磨的男子。

◇(运动镜头)带头冲下坡的王顺,安排人将伤者,扶上坡去,看着已死去的司机,他脱下外套罩住死者的脸。

三郎:我们得做个简易担架,把他抬上去。

◇(中景)在公路边给伤者做了包扎的院长,将伤者扶上车,车慢速向县城开去。

◇(运动镜头)三郎带人用灌木做出一副担架,将死者放在上面。

王顺:何丹、李飚,你们两个年轻人抬前面,我和三组长抬后面。

◇(运动镜头)何丹和李飚抬起担架往上爬时,根本没法站直身体,而是只能四肢着地,将担架放在肩上,努力向上爬。站在后面的三郎和王顺则只能双手高举才行,坡很陡,让他们走两步滑一步的艰难爬行。

◇(过肩镜头)到了翻车现场的县领导,了解情况后,要求县委办发紧急通知加强工作组安全管理,严格外出管理。

◇(中景)三郎向县领导建言应当尽快修好乡村公路,减少道路安全隐患。(画外音)站在一旁的李飚想到要经常路过此地到下茸村,不免担心。

李飚:看来我们以后下村得多加小心哦!

◇(画外音)三郎给张长清打电话,说了县上要求严格管理工作组外出,要他尽快回来。

39.外

场景:中茸村

人物:三郎、王顺、何丹、李飚、

时间:夜

◇(特写镜头)一户单家独院的两层楼里灯火通明,楼层木板上的铝芯线,此时已热得滚烫,开始融化线的包皮,并顺着线溅出了一长串火星,火星引燃了木板间的杂物,干透了的木板很快被引烧,火在楼房里燃了起来。

◇(近景)楼里的人在抢东西,中茸村的村长用手机打通乡长王顺的电话。

中茸村的村长(焦急):王乡不好了,我们这里着火了,快来救火啊。

40.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

人物:三郎、王顺、何丹

时间:夜

◇(运动镜头)放下电话的王顺立即跑下楼,猛拍何丹的门。

王顺:何丹,快起来,给县上打电话,叫消防队快来。

◇(运动镜头)叫醒何丹的王顺,又跑到三郎的宿舍前拍门。

王顺(吼):三组长,快帮忙救火。

41.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

人物:三郎、王顺、工作组和乡上的同志们

时间:夜

◇(运动镜头)三郎拉开面包车门,工作组和乡上的同志们跑来。

三郎:“同志们,快!

◇(运动镜头)火情就是命令,王顺开着面包车飞驰在公路上。

42.外

场景:中茸村

人物:三郎、王顺、张长清、李飚、消防队、村民们

时间:夜

◇(运动镜头)车到中茸村,救火的同志们看到河对面的小楼已是火光冲天。张长清第一个跳下车。

张长清(喊):同志们冲!

◇(运动镜头)李飚跑上吊桥,桥有点晃,但他顾不得那么多快跑过去。

◇(远景)在夜空中翻卷的火浪,将滚烫的热气抛向四周,着火的两层小楼此时已成了火炉,风吹火旺。火也引燃了旁边的侧楼,现在保住侧楼和抢出尽可能的物资成了首要。大家将屋里一袋袋的青稞向外搬。

李飚:消防车怎么还不来。

◇(运动镜头)消防车拉着警笛来了,但过不了河,只能停在河对岸,消防队带上发动机和设备过桥而来。

◇(近景)三郎帮着消防队抬水管,一股水喷向着火的房子,火被控制住了,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了一团烟雾。

◇(特写镜头)张长清的头上、脸上、身上都是灰。

张长清(双手叉腰): “哎哟,我的腰!

◇(近景)着火的房主看着原有的两幢小楼,一夜间化为灰,失声痛哭。

43.内

场景:茸藏乡政府工作组宿舍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

时间:日

◇(反拍角度)三郎把工作组的同志召集在宿舍里,研究下阶段如何开展中、下茸村的民生工作。

张长清:老哥,我是没办法。

李飚:我们那里也难。

张长清:看来只有上茸村的工作还进展得顺利。我们乡这样下去,肯定会落到全县的

最后面,整不好还是倒数第一。

44.内

场景:茸藏乡政府

人物:三郎、王顺

时间:日

◇(反拍角度)三郎找到王乡长,说自己的想法。

王顺:你的意思是今天下午我们就去中茸村,明天去下茸村,这两天就要把两个村的

事解决了。

三郎:我了解到茸藏乡施工工期短,如果这几天不尽快将两村牧道硬化线路落实下来,

将直接影响后面的施工,那时,我们挨批,事小!群众不满意,事大!影响全

县工作,事更大!

王顺:你有把握?

三郎:做总比不做强,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相信总能找到解

决问题的办法。

45.外

场景:中茸村

人物:罗尔伍、扎西

时间:日

◇(画外音)中茸村村会计罗尔伍接到乡上将解决牧道硬化线路问题的电话通知,心里又打起了小算盘,他想绕开村里唯一的对头扎西。

◇(画外音)扎西自上次知道罗尔伍的想法后,从那天起像盯着罗尔伍。

46.外

场景:中茸村

人物:王顺、三郎、罗尔伍、扎西、罗尔伍、中茸村村长、张长清、李飚

时间:日

◇(画外音)三郎决定带全工作组的同志都到中茸村去,把那里当作锻炼工作组的“练兵场”。

◇(画外音)王顺决定带乡干部跟三郎一起到中茸村去。

◇(画外音)罗尔伍早上起了床就注意观察村口和扎西家,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对付乡上的王乡长和村上的扎西。

◇(反拍角度)当乡上那辆银灰色的面包车出现在村口时,早已等在村口的罗尔伍,从怀里取出一根白色的哈达,绕过村长向王顺献去

罗尔伍:王乡长,听说,你要来,我高兴得一晚没睡好,我们村的道路路线问题肯定能解决了。

王顺:我们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

◇(过肩镜头)王顺接过哈达转身看着跟上来的三郎。

王顺:这是我们乡民生工程推进工作组的组长三郎。

◇(中镜)扎西看到乡上来人了,也跟着来了。

◇(近镜)罗尔伍为了避开身边的扎西和村长,他坚持用汉语向乡上和工作组汇报情况。

◇(反拍角度)三郎看着一直说过不停的罗尔伍。

三郎::你是村长?

王顺:他不是,他是。

◇(反拍角度)王顺指着站在一旁说不上话的村长。

三郎:既然村上定了牧道硬化线路,那请村长带我们走走这条线,怎么样?

村长:王乡长,我们村的线路还没有最后定下来,今天还得请乡上帮我们定。

扎西:我们村的线路没定下来,不能听罗尔伍瞎说。

罗尔伍:那你说我们村的线路该怎么定?

扎西:我说,就我说,从这里修到那里。

◇(反拍角度)扎西用手比出自己设想的牧道硬化线路。

王顺:那怎么能行,不可能只为了你们一家,把中茸村的一半指标都用了。

扎西:不把牧道修到我家,那绝对不行。

◇(画外音)王顺没想到扎西会如此强硬反对,他试图给扎西讲清政策要求,要他理解和支持乡上和村上的工作。但扎西在罗尔伍的注视下,想到自己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服软,不然今后就会被罗尔伍欺。

◇(画外音)站在一旁听不懂当地话的三郎,决定带工作组的同志先实地量一量扎西指的路线。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张长清,张长清转身看到李飚。

张长清:李飚,把本子和笔带上,我们去量路。

◇(运动镜头)三郎拉着皮尺的一头,走在前面,张长清拿着皮尺的另一头,走在后面。李飚将每一次量的数据记在本上。量到扎西家门口,李飚报出数字。

张长清:扎西家离寨子太远了。如果修到他家,那寨子里一半的人家都通不了牧道。

◇(近景)收好皮尺的三郎盘腿坐到草地上等王顺。

◇(两人镜头)看到王顺上来的三郎,递上一瓶矿泉水。

 三郎:王乡长,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喝口水再谈工作。

◇(近景)接过矿泉水的王顺盘腿坐在草地上。

王顺:这天气,太热了。

◇(运动镜头)紧跟上来的扎西没有坐下来,反来复去地说他的观点,扎西讲得口干舌燥。

◇(反拍角度)当扎西不想再说时,三郎给他递上一瓶矿泉水。

三郎:喝口水,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再说。

◇(近景)讲得嗓子都快冒烟的扎西,接过三郎递来的水,坐了下来,拎开瓶盖,喝了一大口矿泉水。

三郎:如果我的家在这里,我也想把牧道修到家门口。

◇(反拍角度)扎西通过翻译听懂这话。

扎西:就是,那个不想。凭什么不把牧道修到我家。

三郎:前两天,中茸村才发生了一起火灾,大家都参加救火,是不是?

◇(反拍角度)三郎环视了大家一眼,最后将目光落在了扎西身上。

扎西:就是,那天我们都是好样的。

三郎:如果那天有一条好路,有一座好桥,那家人不会损失那么多,你们说是不是?

扎西:没错!

三郎:那我们现在该不该好好修路。

村长:工作组的同志说得对,人家跑那么远来帮我们,我们更应该支持,不然,其他村的人会笑话我们了。

三郎:刚才我们量了到扎西家的距离是850米,如果把牧道修到他家,那么山寨里就有一半的人家通不了牧道。如果,扎西要坚持修到他家,没问题,只要扎西能说服其他村民。

◇(反拍角度)扎西没想到三郎会这样说,内心猛地一颤,感到荣誉比命还重要的扎西,绝对不想受到村民的指责。扎西看着罗尔伍。

扎西:你们说要照顾到大多数人,我没意见,但是如果有人像我家一样,离寨子远,那会不会给他家修?

◇(反拍角度)罗尔伍没想到扎西会这么快就转过弯,而且把问题甩到他身上时,站起身说道:“王乡长,今天大家都累了,明天再说怎么样?

扎西:今天不说清楚不行。

三郎:我们刚量过,从村口到寨子大多数各家各户门口正合适。如果你们不信,我们一起再重新量。

◇(反拍角度)量完最后一家人的三郎和王顺,看着何丹和李飚计算出的最终数字。

王顺:三郎组长说得没错,刚好。

罗尔伍:“王乡长,是不是能照顾我们村干部一点?

王顺:为什么要照顾?

罗尔伍:我们村干部,别人挖虫草的时候,我们去不了,要忙村上的事,太吃亏了,就该照顾。我家这次也应该修通牧道,我也是村上的一员。

王顺:不行,你们家远了,跟扎西家的情况差不多。

罗尔伍:我们村干部如果连这点照顾都得不到,那我不当了。

王顺:你不干了,那乡上要对你过去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

◇(画外音)罗尔伍想到过去工作,底气全泄了。

(近景)罗尔伍:那今年我们村干部又吃亏了!

 

47.外

场景:下茸村大寨子

人物:王顺、三郎、张长清、李飚、下茸村村支书罗桑。

时间:日

◇(两人镜头)王顺开车带着大家向下茸村驰去,坐在副驾驶位上的三郎,看着前面路上的泥泞。

◇(画外音)下茸村村支书是老村干部,从民兵连长做起到村长再到支书,是下茸村大寨子人。村长昨年新当选的,年轻,上过学,有想法,他是下茸村小寨子人。

◇(特写镜头)村支书罗桑昨天接到乡长的电话,等在了大寨子的公路口边。

◇(反拍角度)车到下茸村大寨子路口,王顺介绍工作组同志与村支书认识,并了解情况。

 王顺:罗支书,你们村的牧道硬化线路定下来没有?”

罗桑:没有,上次,你走后,我找次成又谈了谈,他还是坚持今年的民生工程都放到小寨子,他的口气还硬的得很,我没法跟他谈了。

王顺:那你是怎样想的?

罗桑:大寨子人多,就要先考虑,牧道硬化从这里到那里。

◇(近景)罗桑用手比划出一条线路。

◇(反拍角度)张长清看完罗桑指出的线路说出自己的看法。

张长清:怎么从那里走?从这里走不是近得多吗!

罗桑:从这里走是近得多,但有的家就通不了牧道了。

李飚:你说的是不是那家?

◇(近景)李飚指着一幢远离大寨子的楼房。

◇(过肩镜头)看着李飚指着他家楼房的罗桑点头默认。

张长清:罗支书,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为了自己家,就占去那么多的牧道硬件化指标,别人肯定有意见。

◇(近景)感到脸上开始热得发烫的罗桑,虽不满意张长清的说法,但又没有直接反驳的理由。

罗桑:可村长要把全部牧道硬化指标都放到下寨子。

◇(画外音)罗桑过去一直是靠实干赢得群众的信任,只是近两年有了吃亏想法,开始更多的为自己的事考虑了。

(中景)三郎:大寨子和小寨子都是下茸村的,我相信支书不会不考虑小寨子的。我到茸藏乡的几个月时间里,我发现这里的老村干部,都是做事讲原则,办事认真、公道,是群众相信的人。

李飚:就是,这里的村民都是通情达理的,昨天中茸村的扎西为了大家利益,就没有再要求把牧道修到自家门口了。

◇(画外音)听到乡上和工作组已经解决了中茸村问题的罗桑,心想如果自己再坚持以前的想法,乡上会怎样看他,村里人又会怎样看他。自己多年树立的形像不就毁了。自己当了那么多年的村干部,怎么也应当比别人觉悟高一点才行啊。

(两人镜头)罗桑:牧道硬化可以不过我家,也可认从这里近的地方走,但我保证不了村长会同意。

王顺:支书,你能在利益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就是好样的,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特写镜头)三郎拿出皮尺。

三郎:张长清,我们两个量路,小李记数。

48.外

场景:下茸村小寨子

人物:王顺、三郎、张长清、李飚、下茸村村支书罗桑、村长次成和村民等。

时间:日

◇(远景)在离大寨子八公里远的小寨子路口,村长次成同样在等乡上和工作组的人。不过在他身边,还站了几个小寨子的人。村长次成在草地上来回走着,不时向大寨子方向望去。

◇(第一视角)乡政府的面包车终于在次成焦躁的视野里出来了。

(中景)村民:他们来了!

次成:都稳住了,别忘了自己该说什么,该干什么。

◇(反拍角度)下了车的王顺看到等在路边的村民。

王顺:哟,你们这是在等我们?

村民:我们小寨子再不能吃亏了,今年的牧道硬化要在我们小寨子。

村民:就是,那个不同意,我们就跟他没完!

◇(运动镜头)有村民边说边挽起袖子,举起手臂挥来挥去。

◇(第一视角)罗桑看着围住王顺的村民。

罗桑:你们不要这样围着王乡长,有什么话好好说。

◇(中景)三郎离开说成一团的村民,张长清和李飚跟着离开。

三郎:我们从这里开始量路,看到小寨子需要多长?

◇(反拍角度)王顺见工作组的同志们拿着皮尺离开,知道三郎肯定有了想法,也就放心地在这里跟村民们周旋。

王顺:大家站着都累,不如坐着慢慢说。

次成:坐下说也好,我们都坐下。

◇(中景)坐下的村民还是将王顺、罗桑围在中间四嘴八舌。

◇(画外音)罗桑没想到村民会对他有这样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让他无法反驳。想到自己过去做的有些事,的确没有一碗水端平。王顺听着村民的意见,感到自己过去对下茸村的工作关心确实不够,小寨子的群众有意见是可以理解的。

◇(画外音)开始心里还有怨气的村民们,没想到乡长和村支书会一言不发认真听着他们发言,他们心里的气也渐渐消了。

◇(反拍角度)王顺看着一直没发一言的村长次成。

王顺:次成,你有什么话,给我们讲讲。

次成:我没有什么可讲的,村民的意见,也就是我的意见,我这个村长是村民们选的,我肯定同意村民的意见。

王顺:次成,你说得好,我们办村上的任何事,都要想到村民,都要尊重村民们的意见。只有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上的事才会办好。

村民:是啊,乡长你说得没错,那我们小寨子今年是不是该修牧道?

王顺:该修。罗支书,你说是不是?

◇(反拍角度)王顺侧过身对罗桑说道。

罗桑:要修,小寨子今年肯定要修。

次成:怎么修?是不是还是先要考虑大寨子,大寨占大头,我们小寨子占小头。

村民:“如果是那样,我们小寨子坚决不答应,我们不能再吃亏了。

次成:只要不解决好我们小寨子的牧道硬化,那就不行。

◇(插入镜头)王顺看到量完路的工作组走来。

◇(中景)三郎盘腿坐在王顺旁边,听王顺翻译村民们的意见。

三郎:“不解决好小寨子的牧道硬化,就是没有解决好下茸村的牧道。这是对的!

◇(反拍角度)三郎的话让村民和次成大感意外,都盯着三郎。

三郎:你们说要解决好小寨子的牧道硬化,请问,你们是怎么计划的?

次成:那简单,就是把今年下茸村的牧道硬化指标都放到小寨子。

三郎:哦!那需要多长?

 次成:我们没量过。

三郎:“我们刚才量了,从这里到小寨子,总共需要这么多。

◇(反拍角度)站起身的三郎指出一条线路报出一个数。

三郎:也就是说,小寨子要占今年下茸村一半多的牧道硬化指标。

次面:你说从这里到小寨子,通到我们每家每户?

三郎 :没错!

村民:那乡上同不同意我们小寨子这样修?

王顺:只要能把下茸村的事办好,群众支持,我们就同意。

次成:那大寨子不是吃亏了?大寨子的人肯干?罗支书会答应?”

◇(反拍角度)次成不放心地看着罗桑。

罗桑:我同意乡上和工作组的意见,大寨子的群众也会同意的,过去,我对大寨子想得多,对小寨子想得少了,这是我的不对。

◇(反拍角度)没想到村支书态度大转变的次成和小寨子村民们,相互对视后,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了次成身上。

次成:那你们怎么解决大寨子的牧道硬化。

三郎:虽然小寨子人少,但较分散,所以占的指标较多。大寨子人多,但集中,占用的指标就较少。

次成:不对,村支书的家离大寨子家就远,你们是不是单独给他解决了。

王顺:没错,村支书家离大寨子远,如果要解决支书家的牧道硬化,那肯定要占去全村一半多的指标,但是罗桑同志决定不把牧道硬化他家。

村民:那支书家吃亏了。

罗桑:没事,我是下茸村的村支书,是两个寨子的村支书。过去有些事我作得不对,你们对我意见,是应该的。现在,我要改,从牧道硬化这事上改起。

◇(两人镜头)罗桑的坦言,是一面镜子照在了次成身上,看到自己不足的次成,双手搓在一起。

次成:支书,我也有错。

49.外

场景:县城到茸藏乡的公路上

人物:三郎、李开丹和他的老婆。

时间:日

◇(特写镜头)身体黑瘦、头顶开始脱发的李开丹,终于在阿城的民生工程招标中,拿到了茸藏乡牧道硬化和村民活动中心建设的民生工程,这位走南闯北多年的中年人,从一位工地上的小工做起,直到在阿城成了一位建筑商。从工人到老板的跨越,让他总结出一条经验,做任何事讲感情是扯淡,讲钱才是关键。

◇(画外音)当李开丹带着老婆坐着皮卡车向茸藏乡进发的时候,三郎正坐在一位村民身后的摩托车上,向县城而来。

50.外内

场景:县城网吧

人物:三郎、网吧老板。

时间:下午

◇(远景)三郎进城时,太阳将一片金光泼洒到阿城的每一幢楼上,每一片草尖上。

◇(两人镜头)三郎走进上次发照片的网吧,网吧老板一眼认出了三郎。

网吧老板:又来发照片!

◇(画外音)三郎上了论坛和微博,看到自己上次发的照片和文字下面,有不少人留言,问如何去茸藏乡,当地的旅游接待情况如何,一位网友的留言引起了三郎的注意,那位网友的看法与三郎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在网上聊得时间挺长,三郎与那人互留了电话号码,便于今后联系。

51.内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工作组宿舍

人物:三郎。

时间:日

◇(反拍角度)张长清吃过早饭回到宿舍想梳理中茸村的民生工程情况,看到李飚。

张长清:李飚,把你的笔记本电脑,再借我用用。

李飚:张哥,要做什么?

张长清:我想梳理一下工作,你理了没有?

李飚:还没有,不过你说得对,我也该梳理了。

◇(画外音)正当张长清打开电脑,他的手响了,电话是妻子杨玲打来的,杨玲想不明白,为什么张长清的电话,从过去的一天几次,变成了现在的一天一次,更让他想不通的是,昨天,张长清居然没给她电话了。

(反拍角度)杨玲:张长清,你忙得很哦,忙得快忘了自己还有老婆了。

张长清:对不起,老婆,昨天太忙了。

杨玲:你在乡下有什么忙的?

张长清:我真的忙,我在整理这段时间的工作,还想下一步该怎么做?

◇(特写镜头)一只叫声嘶哑的小鸟,在张长清身边叫过不停,叫得张长清心烦。

◇(运动镜头)何丹看到张长清又在打电话,笑着走过去。

何丹:长清同志,又躲在这里给老婆早请示晚汇报。

52.内外

场景:上茸村村民活动施工地

人物:李开丹、王老头、串脸胡等工人。

时间:日

◇(画外音)头发如莎草般蓬乱的李开丹决定先在上茸村展开工程,这样乡上也容易看到,县上检查也有个交待。

◇(远景)上茸村的村民活动中心选址在河边的一块草坝上,视线开阔。公路的左边是村民开出的耕地和用土夯出的民居。村民活动中心施工场地用一圈带铁栏的围墙围住,围墙的东北处开着大门,围墙的东南角立有一排工棚,场地北面空着,场地南面已开挖基脚。工地上只有两三个工人继续挖着基脚。(中景)在工棚里的一张小方桌前,围坐四个男人,正脸红耳赤的喝酒吃菜。

串脸胡男子:李老板,我敬你一杯。

男子:我们都该敬李老板。钱这东西天上不落、地上不长,那里去找?没有李老板,我们能找到钱吗!

李开丹:老王头,当年我们俩一起从村子里出来当小工,我现在当了老板,你还是在打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王老头:不知道。

串脸胡男子:请李老板给我们讲讲,我们可都是你的粉丝。

李开丹:粉丝!就你们这个年龄,当粉条还差不多。

◇(反拍角度)李开丹环视坐在身边的三张红脸。

李开丹:想当老板,光靠一双手不行,关键要靠脑子。

王老头:老板,我们要在这里建三个村民活动中心和三个村的牧道硬化,就靠我们几个人,是不是人太少了,到时候完不成,该怎么办哦?

李开丹:我说了嘛,你就是个死老筋,你晓得啥子。

53.内外

场景:上茸村村民活动施工地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李开丹、王老头、串脸胡等工人。

时间:日

◇(中景)三郎决定到施工场地,查看工程推进情况,并与施工方相互认识。当三郎对张长清和李飚说出自己的想法,两人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我们不懂楼房建筑和牧道硬化的相关质量技术要求,怎样去检查别人?而且我们的方案里没有施工图。三郎的回答是边干边学。

◇(第一视角)李飚看到空荡荡的工地。

李飚:这里的工人也太少了吧!

◇(运动镜头)三郎看到工地上开挖的基脚,拿出数码相机开照。

◇张长清向工人走去。

张长清:你们老板在哪里?。

◇(近景)工人指了指用木板和彩条布搭起的工棚。

◇(运动镜头)工作组走进光线昏暗工棚。张长清还没有看清里面的情况,就嗅到一股浓厚的酒味,冲进鼻腔,灌入脑中。跟着进来的三郎看到小方桌边,放着几个空白酒瓶。

◇(中景)正要举杯喝酒的李开丹,看到进来三个陌生人。

李开丹:你们来干什么?

张长清:你们的负责人是谁,我们找他有事。

李开丹:我是李开丹,你们是什么人,我怎么不认识。

张长清:我们是州上派来推进民生工程的工作组,这位是我们的组长三郎。

李开丹:“什么工作组,我怎么没听说?

◇(反拍角度)李开丹接着又喝了一口杯中酒。

李飚:你没听说,我们今天就来告诉你了,我们的工作就是监督你们施工方,要按时保质完成茸藏乡的民生工程。

张长清:李老板,现在都是几点了,你们还在吃饭。

李开丹:哦,昨天我们加了晚班,今天就吃得晚了,要不一起吃点。

三郎:你们辛苦了,你们先吃饭,我们在外面等,今天我们得好好谈谈茸藏乡的民生工程,我们得开好头。

◇(远景)工棚外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太阳当头照。平展展的草坝上,没有一处能躲阴凉的地方。三郎他们只能盘腿坐在草地上等。

◇(近景)工棚里面,李开丹和工人们接着吃喝。

李开丹:什么狗屁工作组,有什么了不起。

◇(过肩镜头)烈日下,被晒得再没法坐下的张长清,站起身。

张长清:这个李老板还真能吃,都快吃了两个钟头了。像他这样做事,肯定要出问题。

◇(反拍角度)王老头想到还在外面等着的工作组,有些不放心。

王老头:李老板,我们还是别让人家等久了!

李开丹:你哪里来的那么多废话,我是老板,还是你是老板,要喝酒就喝,不喝就滚!

◇(中景)不想再等下去的张长清和李飚走进工棚,不放心的三郎跟着走了进去。

张长清:李老板,我和三组长今天找你,就是想说说如何做好茸藏乡民生工程的事。

李开丹: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你们打听打听,我李开丹在这阿城承包工程多年,哪一次没有达到优良标准,县上领导对我们的工程没有不放心的。

◇(反拍角度)讲完的李开丹,取出一支香烟,歪着头,点燃,深吸一口,吐出一个满意的圆圈。

三郎:中茸村和下茸村的民生工程,你们推进得怎么样了?

李开丹:还没来得及搞!

三郎:这怎么能行。

李开丹:咱不行!

◇(反拍角度)有些意外的李开丹,取下嘴上的烟,一个酒嗝顶在了喉咙上。

三郎:按照阿城民生工程推进方案要求,茸藏乡三个村的民生工程,应该在这个月同时启动。而且上茸村的道路硬化到现在没有动静,请你说明这是为什么?

李开丹:我们没有你说的方案,只有施工图纸。

张长清:把你们的图纸拿来看看!

“对头!”其他同志纷纷要求。

◇(反拍角度)李开丹叫人拿来了图纸,三郎很快在一堆图纸中找到施工日期。

三郎:李老板,你看看这里。

李开丹:哟,这几天太忙,我还没有注意到。

◇(特写镜头)李开丹抠着头挤出一脸的苦笑。

三郎:李老板,你看我们在一起谈谈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出的是小问题,以后出的就是大问题了,你说是不是!为了搞好民生工程,我们之间的工作交流非常重要。我们的工程方案可以给你复印一份学习。你们的施工图纸我们也要借来复印,我们要相互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民生工程做好,别让群众骂。这样,你的钱也挣得心安理得。

54.外

场景:茸藏乡政府院坝

人物:三郎、彭永德。

时间:日

◇(画外音)彭永德看过三郎发的茸藏乡自然风景人文照片后,他决定到茸藏乡看看。

◇(画外音)接到彭永德电话的三郎,在乡院坝等到彭永德开来的黑色越野车。

(特写镜头)三郎:您是彭永德吗,我是三郎。

55.外

场景:茸藏乡

人物:三郎、彭永德。

时间:日

◇(画外音)三郎带彭永德去了三个村,在上茸村,彭永德为了看星河,提出住帐篷;在中茸村,为了体验民俗,两人住进村民家中;在下茸村,两人进森林吃野菌野菜,在森林中露宿。每天,彭永德都会拍摄大量的照片,在笔记本上画地形图、做每天总结。两人聊开发茸藏乡旅游的想法时,也有争论。彭永德想独资开发茸藏乡,三郎坚持认为要以村民入股的方式开发,他对彭永德说只有村民能共享开发成果,才能得到村民的拥护和支持,茸藏乡的旅游业才会稳定持久的发展环境,才能让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整体开发效益。

56.外

场景:上茸村

人物:三郎、苟成。

时间:日

◇(画外音)这段时间身体渐好的苟成,看着墙边越开越多的蓝紫色缘毛紫菀,心情也越发好起来,他常常坐在县民政局送来的轮椅车上,在自家院外看每天正在施工的牧道硬化。

◇(画外音)三郎为了苟成家小卖部的事,到上茸村找苟成商量。

(反拍角度)三郎:你好,苟成,今天感觉怎么样?

苟成:三组长,谢谢你又来看我,今天感觉好多了。

三郎:这些钱是一些爱心人士送给你的,请收下。

◇(反拍角度)三郎拿出前段时间筹到的民间爱心捐款。

苟成:三组长,太麻烦您们了,我都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您们才好!

 三郎:“我记得你说想开小卖部,如果村上帮你,再有货源,你还想不想开小卖部?

苟成:想是想开哦!可是我没有本钱。

三郎:本钱不是问题,我在县城帮你找了一家批发部,他们给你先供货,等卖了货,半年结一次帐,你看怎么样?

苟成:那太好了,我可以坐着算帐,家里人可以卖货,这样坐在家里也能挣钱了,三组长,我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57.外

场景:茸藏乡

人物:旅游规划小组、村民。

时间:日

◇(画外音)彭永德回去不久,派出一个规划小组到茸藏乡开展旅游规划方案设计,小组的到来让茸藏乡震惊了,他们没想到茸藏乡真能搞旅游开发,而且来搞开发的人,每天早出晚归。

◇(画外音)规划小组的规划,让乡干部不可思议,让村民认为是异想天开。

村民:让人家来看星星,他们那里没有星星吗?这里星星有什么看头?

村民:我才不相信有人要住我们的房子,有什么好住的?城里房子不好吗?

     ◇(画外音)最后规划小组的结果出来了,在上茸村建星空屋和帐篷基地,重点开发草地花海旅游资源;在中茸村建民俗博物馆、伸臂桥,改建民居,开发民俗风情和海子旅游资源;在下茸村建森林养生屋和野外生活基地,开发野生植物旅游资源。

58.外内

场景:中茸村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李开丹。

时间:日

◇(画外音)茸藏乡的雨越来越多。

◇(画外音)按照工作进度方案,全乡三个村的民生工程都应完成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三郎决定下去看看,是否如此。

◇(远景)车到中茸村,三郎看到一条水泥牧道正在铺开。工人正在将从车上到下的水泥浆弄平,机器的轰鸣声打破山寨的宁静。

(近景)三郎:走,我们去看看!

◇(中景)三郎走到已铺好的路段和张长清拉着皮尺开始测量,包括每一条收缩缝,李飚做登记。工作组测量完后,到村民活动中心的工棚里去找李开丹。

(近景)三郎:“李老板,这是我们刚才对中茸村牧道硬化的检查情况,这里有需要整改的问题,请你看看。

(画外音)李开丹没想到工作组也会开出检查情况表,而且上面列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他想如果照此下去,他今年好不容易中标的工程,就捞不到多大油水了,他拉下脸。

(反拍角度)李开丹:三组长,你们这样做就不对了。

张长清:怎么不对了?

李开丹:据我所知,全县就没有那个工作组,像你们这样检查的,没有那个工作组还给施工方开检查表的,你们太过分了。

三郎:检查民生工程是我们的职责,开出检查情况表,是我们保证检查质量的手段。你对我们的检查的结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但是这种方法,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的。

张长清:你对上面的问题和整改要求没有异议,就请在上面签字。

◇(两人镜头)三郎指着堆在施工场地中间的水泥砖。

三郎:李老板,这些砖是准备用在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上的吗?

李开丹:是啊。

张长清:李老板,这些砖有问题,不能用。

李开丹:怎么不能用?

◇(特写镜头)张长清指着一块包着大石块的水泥砖。

张长清:你瞧瞧,这砖能用吗!

◇(近景)李开丹讲的下茸村情况,让李飚怒了。

李飚:李老板,你硬是想让我们下茸村当全乡的倒数第一,硬是想让下茸村拖全乡的后腿。

59.内

场景:茸藏乡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赵组长和检查组的同志。

时间:日

◇(画外音)李开丹写信给阿城县领导把三郎告了,县上派检查工作组到茸藏乡调查。

◇(画外音)检查组的赵组长在茸藏乡政府会议室表明来意。

◇(反拍角度)张长清感到一股怒火,从脚底窜起,直冲头顶。

张长清:你们凭什么说我们工作没做好,凭什么说我们在整施工方,凭什么说我们向施工方索贿。

赵组长:你这位同志怎么这样?有话好好说。

◇(两人镜头)赵组长问完三郎,接着向张长清问话,但张长清一言不发。

赵组长:我说你这位同志,你怎么不回答我们提的问题?

张长清:“你有权问,但我也有权不回答。

赵组长:你眼里还有组织吗?

张长清:今天,你们感到有问题来了,那我们平时工作时,怎么见不到你们?你们关心过我们吗?

60.外

场景:去中茸村的路上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赵组长。

时间:日

◇(特写镜头)雨越下越多,去中茸村的路更泥泞了。

◇(画外音)茸藏乡停电的次数越来越多,三郎感到有必要下村去看看工程进展情况,赵组长也跟着一起去了。

◇(运动镜头)路上坑里的水更多了,面包车没法通过了。三郎拉开车门,先下了车。

三郎:我们下去找石头修路

◇(特写镜头)下了车的赵组长看到陷入泥浆的皮鞋,立马愁眉紧锁。

(反拍角度)张长清:你别捡那里的石头,没用。

赵组长没理会张长清,搬起一块石头抛进泥坑,结果石头碎了。

◇(特写镜头)弯下腰准备搬一块大石头的三郎,突然感到胸闷,头晕、左手臂发麻,站立不稳的他坐到草地上,用手捂住胸口。

赵组长:三组长,你怎么了?

三郎:可能用力猛了,有些头晕。

◇(中景)路修到一半时,天上厚积的乌云里砸下了豌豆大的雪粒子,雪粒子落在地上,又弹起老高,形成一道雪粒子雾,把赵组长打得抱头窜进路边的灌丛中。

◇(近景)当天放晴时,感到浑身上下都在痛的赵组长,钻出灌丛抖落身上的雪粒子和枝叶。

◇(反拍角度)当面包车再次起动,坐在车里的每一个人身都有了泥点。

赵组长:我这双鞋,算是毁了。

李飚:皮鞋毁了算什么,这路上还翻车死过人呢,你瞧,就在那里翻的,一死两伤。

◇(特写镜头)赵组长顺着李飚手指方向,看到泥泞的公路一侧是高高的陡坡,感到后车轮时时打滑的他,不由得身子也向内侧了。

61.内

场景:中茸村村民活动中心工棚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赵组长、李开丹。

时间:日

◇(画外音)三郎带着工作组和赵组长先到下茸村查看工程情况,又到中茸村查看工程情况后,再去中茸村村民活动中心工地找李开丹。

◇(近景)李开丹躺在工棚里的床上看杂志。

◇(运动镜头)李飚先走进工棚。

李飚:李老板,什么书那么好看,你的眼珠都要落在上面了。

◇(近景)李开丹看到工作组进来,只得起床。

◇(反拍角度)三郎说明来意,通报了中茸村和下茸村的民生工程情况。

张长清:李老板,两个村的工程进展怎么慢下来了。

李开丹:三组长,不是我不想早点完成,可你知道,这段时间雨多,停电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我也没办法。

三郎:那你的意思是只要有电,你就能按时完成下茸村的民生工程?

◇(画外音)李开丹看着三郎,心想,工作组的人毕竟是外乡人,不知道在阿城停电是常事,更何况是茸藏乡,这个问题根本没法解决。

(反拍角度)李开丹:只要保证一个月不停电,我就能按时完成。

三郎:好,为了能保证一个月不停电,我们这次一起到县上找县长争取。

李开丹:什么?要去找县长?!

李飚:李老板,你不是说你跟县上的领导很熟吗,你怕什么,你不会不敢去吧?

李开丹:谁说我不敢去,去就去。

张长清:赵组长,你可是我们的见证人,你可得去。

 

62.内

场景:县长办公室。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赵组长。

时间:日

◇(特写镜头)当面包车停到阿城县委县政府大门外,下了车的李开丹双腿发软,他对三郎说,他要休息一会儿。

◇(近景)在县长办公室,三郎发言汇报。

县长:三组长,看来你还不了解阿城的情况,阿城由于电力紧张,每年都会有停电的情况发生,没法避免。

◇(画外音)赵组长听到这话,心想完了。李开丹心想完了,自己肯定要成为今天所有不对的替罪羊。三郎心想,自己挨批不要紧,关键是如何要争取一个月的不停电。

(近景)县长:虽然阿城电力紧,但从今年起,县上决定,就是停县城的电,也要保各乡的民生工程用电,你说要一个月的电,我们给你。

63.外

场景:上茸村。

人物:三郎、苟成、彭永德和董事们。

时间:日

◇(特写镜头)9月中旬的茸藏乡,一串串大拇指般大小的野苹果红了,村民也开始收青稞了。

◇(画外音)苟成家与县上的批发部签了合作合同,最近小卖部就要开张营业了。

64.外

场景:下茸村。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李开丹、三郎的儿子,下茸村村民。

时间:日至晚

◇(画外音)随着民生工程工期完工日子的临近,茸藏乡的民生工程进入高潮,三郎带着工作组每天都要下村去检查督导工作。

◇(中景)在下茸村,两位老人拉住三郎,一位老人说,高出草皮的牧道,在雨后挡住了雨水,形成了积水,影响了他家的墙基,他要求在牧道上切出排水口,另一位老人对三郎说不行,他说在这里开了口子,积水就会冲到他们家的房基,时间长了会冲垮房基。两位老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反拍角度)三郎叫李飚把李开丹找来,问:为什么没有建牧道排水沟。考虑到会增加成本的李开丹,找借口想推脱。

三郎:李老板,图纸上没有,只能说明你们当初考虑不周全,而不是不该建。现在村民反映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必须要解决。你要知道我们最终的验收标准是群众满不满意。

李开丹:如果不从这里排水,那该怎么建排水沟?

◇(特写镜头)抠着头皮的李开丹看着两家的地形犯起了愁。

(近景)三郎:“现在下茸村的牧道建设基本完成了,我们不能因为这点问题,影响整个工程质量。有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再看看,再想想,我不信,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画外音)三郎沿牧道反来复去走了七八趟。

(两人镜头)三郎:你们看,把排水沟建到这里怎么样?

张长清:我的妈,三组长,下面那么多的柴该怎么办?

◇(反拍角度)张长清看着排成墙一般高,十多米长的柴堆犯难。

李开丹:就是,现在上哪去找人搬柴,村里不是老人就是小孩的,怎么搬得动?我们的工人全都在工地上加班加点地干,抽不出人了。

三郎:老大爷,这柴是你们的吗?我们想把它搬开,修一条水沟,可以吗?”

◇(中景)三郎问住在下面的那位老人。老人说行,但是他老了,家里也没人,没法搬。三郎说这好办,他会找人来搬。

李飚:三组长,我们哪里去找人?

三郎:不用找了,你看我们四个人,不是可以搬吗!

李开丹:什么?就我们四个人?!而且你的心脏。

◇(运动镜头)三郎没回答,走到柴堆前搬了起来。

李飚:哎哟,我的手。

李飚被柴禾尖刺扎到手。

张长清:小李,你是我们这里第二个中奖的,我是第一个。

◇(特写镜头)张长清举起流血的左手指。

◇(远景)太阳偏西。

(反拍角度)李开丹:太累人了,我快累死了。

张长清:你还累啊,李老板,我看你每次都只拿一两根柴。

李开丹:我年龄大了嘛。

张长清:你年龄大?三组长还比你大一岁,你忘了!

李飚:三组长,天要黑了,我们怎么办?

张长清:就是,我们搬了这么久,才搬了三分之一。

三郎:今天天气好,晚上的月亮大,我们继续搬。

李开丹:三组长,你的意思是我们什么时候搬完,什么时候才休息,那我们干到明天天亮,都不一定搬完,那要累死个人哦!

 ◇(近景)李开丹双手叉着腰,喘着粗气。

◇(近景)没回应的三郎忍着胸痛接着搬。

◇(反拍角度)李开丹:“我叫工人来帮忙。

三郎:别,工人们都忙了一天,让他们好好休息。

李飚:三组长,你的手机在响。

◇(反拍角度)接通电话的三郎,听到儿子说的话,老爸,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没有反应过来的三郎问儿子,有什么事吗?

三郎的儿子:老爸,今天是你的生日。

◇(画外音)寨子里的老人和小孩见三郎他们还在搬,都纷纷参加进来帮忙搬柴,虽然他们每人每次能拿的不多,但人多力量大,搬柴的速度明显加快。

◇(运动镜头)搬完柴时,李开丹感到自己的双腿快支撑不起自己,被村民扶着进藏房的李开丹,一身僵硬,直不起腰了。

65.外

场景:上茸村村民活动中心。

人物:三郎、王顺、苟成、茸藏乡村民。

时间:日

◇(画外音)为了庆祝全乡民生工程完工和,乡政府决定在上茸村新村民活动中心举办一次篮球比赛。

◇(远景)那一天,茸藏乡沸腾了,全乡男女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或走路、或骑马、或骑摩托的村民把活动中心围得满满当当。毛色油光的马儿摇着长尾,悠闲漫步于长有嵩草、细果苔草、珠芽蓼的草地上,马儿偏爱啃吃能催肥抓膘的珠芽蓼。

◇(画外音)早起的苟成,穿上最好的衣服,在家人的推送下,坐着轮椅赶到了村民活动中心,他指挥着家人在活动中心的一角,在一大块彩条布上,分类整整齐齐摆上各种饮料零食和衣物,他要抓住眼前的商机,赚一把。

村民:能干的苟成又回来了,不发财不行哦!

◇(运动镜头)坐在彩旗翻飞村民活动中心主席台上的王顺乡长和村领导们,个个精气神十足,特别是上茸村的村领导更是感到倍有面子。

◇(中景)赛场上村民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插入镜头)王顺接到县政府办的电话,得知在全县民生工程验收打分中,茸藏乡得分最高,是全县第一。

66.内

场景:州上举办的招商引资会。

人物:彭永德、阿城县长。

时间:日

◇(画外音)彭永德说服董事们投资茸藏乡开发旅游。

◇(画外音)彭永德的企业与阿城县长参加全州组织的集体招商引次签约仪式,在这次签约仪式上,阿城与彭永德的项目是最大的,引起了全州轰动,州电视台作了专访节目。

67.外

场景:上茸村村民活动中心。

人物:三郎、张长清、李飚、苟成、扎西、各村村领导和茸藏乡村民。

时间:日

◇(画外音)工作组要离开茸藏乡回单位工作。离开那天三郎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膛黑黝、嘴唇绀紫,眼睛布满血丝。三郎拿起最后一件行李,他再次看了看在这生活了一年的地方,然后轻轻地关上门,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乡政府大院。

(反拍角度)张长清:没想到,要离开了,还有些舍不得了。

李飚:时间过得真快。

◇(运动镜头)当三郎他们坐上面包车时,开出乡政府大门,三郎看到车前方的公路两旁已经站着不少的村民,村民们手里捧着哈达。

三郎:快下车,大家来送我们了。

◇(过肩镜头)一条条哈达向工作组的同志们献上。

上茸村村支书:三组长,你不够朋友,要走了,也不给我们说一声。

坐着轮椅车赶来的苟成一脸泪水。

苟成:三组长,请别忘记我们。

◇(第一视角)三郎紧握住苟成伸来的双手。

◇(特写镜头)苟成握住三郎的手不愿放开,将脸贴在三郎的手上,泪流不停。三郎感到眼眶湿润,只能低头。

◇(中景)感到没法用汉话表达此时心情的扎西,抬头向天,扯开嗓门,吼起家乡送亲人出远门的歌,那底沉的歌声浸润着泪水,很快有了更多人的参与,他们想告诉老天,今天他们的亲人要离开了。他们踏起沉重的舞步,想踩醒大地,他们的亲人就要离开了。

1743599917211070.jpeg

南林,藏族,藏名:索南达吉,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人,曾就职阿坝州州政府办公室。长篇小说《天锁开 糌粑香》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4年获第五届中篇小说青稞文学奖。获2004年中国(四川)第四届南国冰雪节有奖征文大赛二等奖。散文《幸福、吉祥的九寨沟》获2006年九寨时空杯网络文学大赛优秀奖。散文《苦变甜》获2016年高原人家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