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辩经制度由恰巴·却吉僧格大师首创。恰巴·却吉僧格大师是桑普格西中的一位精通因明学和中观论的藏族佛学家。他刻苦学习《因明学》和《中观论》,达到相当精深程度。在藏传因明中,首先由恰巴·却吉僧格等依经部师规范概括量学要义,分门别类,成为专科,名摄类学。学习显密经论时,他提出要弟子先学习辩理,然后学习因明、中观、般若、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实行问答的形式,一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人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声音宏亮,以拍掌加强语气,这样使弟子进步快,理解深,掌握知识多。
        而在高原的一处学校中,佛教的辩经已然成为了一种学生们喜爱的学习方式。
        早春4月,上午11点的阳光洒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的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操场上,各个班级的学生席地而坐,或一对一,或多对多地进行辩论。一时间,原本静悄悄的操场变得人声鼎沸。
        身穿红色僧袍的嘎玛兰桑盘腿坐在金色的阳光中,以极快的语速回答着面前同学的提问。提问者每发问一次便要击一下手掌,获得正确答案之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追根究底,层层深入。
        这样的场景对于身为僧人的嘎玛兰桑来说非常熟悉——校园背后就是他出家的拉加寺,那里的僧人们每天都如此“辩经”。不过,作为一名职业学校藏医专业的学生,他今天回答的不是有关佛经的问题,而是医学问题。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是一所坐落在草原深处的民办福利学校,18年来广招各族失学、超龄青少年,并全部免除学费,迄今已经培养了683名毕业生,其中272名考上大学。许多百姓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慕名而至,生源遍及青海、四川、甘肃和西藏等地。
        距今年9月秋季入学还有5个月,学校的报名册上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名字,人数超过500名。由于规模有限,学校只能按报名的先后组织考试,并择优录取。“一旦进了学校,孩子都很勤奋,渴望学习。”教务处主任万玛东智说。
        万玛东智是吉美坚赞学校的第一届学生。1994年,他在家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完成了初二年级的学业后来到了果洛。那时,学校只有3个老师,负责教授两个班85名学生的藏文语法、汉语、数学和英语。
        “在学校创立之初,校长吉美坚赞就将藏传佛教传统教育中的‘辩经’模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万玛东智说,“辩论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一旦答不上来,是非常丢人的事情。”
        当年,为了能在每天的辩论中不输给对手,万玛东智常常挑灯夜读到凌晨,“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在学习”。
        5年后,万玛东智考入了青海师范大学藏文专业,“当年全州高考第二、第三、第六名都来自我们这里,而且我们每年的高考入学率都遥遥领先于当地同类学校!”说起学校辉煌的成绩,他的脸上浮上一丝微笑。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大学毕业后,他又回到了母校。“一些人读书是为了追求更优越的生活,一些人是为了活得更有价值。我的知识都是这个学校给的,应当像点酥油灯一样,把它传给更多的人。这就是我的价值。”万玛东智说。
        经过18年的发展,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已经发展为有六个既贴近就业又具民族特色的专业:藏医医疗和藏药、高级藏文、计算机应用、旅游英语、工艺美术和传统藏式建筑。
        每一届的毕业班级都有自己的论文集,学校还编写了《因明学》《正字》《藏文语法》《英语入门教程》等18本专业教材,其中9本正式出版并在其他学校获得使用。
        22岁的东主加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已经在吉美坚赞学校学习了3年的基础课程,目前主攻旅游英语。“一切内容都可以成为辩论题目。比如动词在不同时态中的变化形式、名词和介词的搭配,以及一些近似的短语的区别等。”他说。
        “我希望将来能考上大学,从事藏英翻译方面的研究,把现代的文化传播进来,把藏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去。”东主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