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青藏科考)启动实施6周年。在刚刚闭幕的首届“南迦巴瓦—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作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阶段性成果服务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主旨报告,介绍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期间取得的十项重要进展和未来青藏科考方向。

第二次青藏科考十项重要进展和未来方向1.jpg  图为首届南迦巴瓦论坛现场,本届论坛主题为“科考揭示高原环境变化机理·共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地球行星风系和亚洲气候以及中国生存环境,也孕育了十多条大江大河,这里被称为亚洲水塔和气候变化驱动器,是全世界科学家追逐的科学高地,青藏科考也成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在制订西藏发展长期规划时高度重视通过科考摸清西藏家底。在党和国家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开展了五个阶段性的青藏科考: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开展区域专题的资源利用科学考察研究,综合整理研究了青藏高原第一批地质资料,为此后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础;1973年-1992年,开展了第一次青藏科考,全面完成了面积达26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主要开展前沿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2013年-2017年,主要开展建制化和团队攻坚的科学考察研究;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开始启动,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贺信中指出:“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新时代青藏科考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第二次青藏科考十项重要进展和未来方向2.jpg图为姚檀栋院士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姚檀栋院士在主旨报告中介绍,筑牢基础、引领前沿、服务国家,是青藏科考的核心动力。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十大任务71个专题,目前共开展了20000多人次的青藏高原野外科考活动,填补了大量科学空白,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变化的机理和规律。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取得了10项重大进展:

  进展1.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亚洲水塔失衡的特征和影响,科技支撑国家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查清亚洲水塔总水量超9万亿立方米,约是黄河150年或长江10年的径流总量。

  进展2.解密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特征,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双碳”目标。变暖变湿下青藏高原植被变绿,青藏高原已整体实现碳中和,碳汇盈余可达5500万吨CO₂/年以上。

  进展3.查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科技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为国家公园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划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科技支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羌塘国家公园的设立。

第二次青藏科考十项重要进展和未来方向3.jpg       图为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沙洲绿树蓬勃盎然,尽显高原生态之美。

  进展4.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成为标志性科考活动典范。首次建成了梯度联网的巅峰站,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了珠峰顶部的冰雪厚度并获得冰雪厚度剖面准确数据;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间隔100米样品支撑的珠峰顶部冰雪样品;首次获得珠峰地区地面至39km高空的臭氧浓度;首次获得高原常驻和短居人群的高山生理适应数据;首次利用直升机观测拉萨-珠峰地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创造了浮空艇环境观测的最高海拔(9032米)世界纪录。

  进展5.开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油气与矿产资源现状与远景评估,夯实国家战备资源储备基地。剔除纬度效应等影响后,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定量刻画过去海拔的植物孢粉新指标,建立了现代海拔计算方程,并用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孢粉记录验证了其准确性。发现喜马拉雅琼嘉岗超大型锂矿的氧化锂资源230万吨,错那洞预估氧化铍资源4万吨,将喜马拉雅地区定位为我国重要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潜力基地。羌塘盆地预测出3个油气远景区,库木库里盆地有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的价值。

  进展6.揭示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特点,提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可能出现在16-19万年前。摸清人工种草和粮草复种的土地资源,建议在河谷农区大力发展开发饲草工业产品,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挖掘高原特有的珍稀畜牧业资源,提高附加值,打造高原特色有机品牌。

第二次青藏科考十项重要进展和未来方向4.jpg图为拉萨市林周县神秘树林中的临河草场。

  进展7.构建地球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建立拉萨河流域地球系统科考平台,已列入西藏自治区“十四五〞十大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立雅江冰崩堵江灾害监测系统并成功实现预警,建立聂拉木次错冰湖溃决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进展8.评估川藏铁路沿线灾害风险,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查清铁路沿线山地灾害本底,完成铁路全线、重要路段与52个控制性灾点风险评估,规避97%以上的山地灾害,优化线路400公里以上。

  进展9.融入国际组织和计划发展战略,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深化与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署(UNEP)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在UNEP平台全球发布《第三极环境评估报告》,出版NREE青藏高原特刊。自主研发的“贡嘎模型”大气碳收支反演系统获“全球碳计划”认证。

  进展10.形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科学基础,科技支撑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今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青藏高原科考队提出加强冰川变化监测、冰川灾害监测预警、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保护修复治理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建议稿)》中充分吸收,并从法律层面强调青藏科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面向未来,第二次青藏科考将继续开展亚洲水塔与碳汇功能保护科学考察研究,在长江、黄河、雅江、怒江、色林错等重点江河湖源头开展综合考察;实施极高海拔区的重大科学考察研究;推动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修复治理科考示范平台建设;拓展资源能源远景评估科学考察研究;聚焦川藏铁路、青藏高速、中尼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灾害风险和生态安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TPE国际计划,通过青藏科考深化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合作网络,凝聚欧美发达国家的知识优势,发挥第三极周边国家地缘优势,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