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毕秀是一件件艺术品 摄影:姚浩然


挂在墙上的竹制弓箭是巴鲁搜集来的,现在已很少见 摄影:姚浩然


巴鲁与工布毕秀结下了20多年的不解之缘 摄影:姚浩然


毕秀制作精良 摄影:姚浩然

  各式各样的毕秀摆放在展厅架子的最上端,墙上挂着传统的竹弓箭。毕秀绝大部分都是巴鲁做的,竹制弓箭则是他走村串户、向亲戚打听询问花钱从农户家中搜罗来的。
  这里是林芝地区米林县城中心街上的米林工布毕秀制作技艺系列产品专卖店,店主是巴鲁,县中心小学藏语教师。
  在他的小店里,巴鲁向记者讲解起了工布毕秀。工布毕秀也叫工布响箭,是一种射出后可以发出悦耳声音的箭头。巴鲁介绍,关于毕秀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种认为毕秀最早起源于工布王阿吉杰布时代,是战场上的通讯工具,用于传递信息。另一种传说与藏族人民对方向的理解有关。在藏族人民眼中,南方代表极乐世界,北方则代表妖魔鬼怪出没的地方。所以,射箭时人站在南方把箭射往北方,射出的箭发出的声音可以震慑北方的魔鬼,使其不敢前来。
    毕秀大概有15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工布地区的米林县和林芝县一带,并逐渐发展成为工布地区的一种特色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在农村,毕秀是老百姓劳作之余的一项运动。遇到重大节日时,他们常着盛装,进行射箭比赛。在城市,米林县城经常可以看到机关、学校等单位业余时间玩毕秀的人。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亲戚向巴鲁提出要一对工布毕秀。巴鲁到处去找,拿钱也买不到,这可急坏了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邻居会做毕秀。于是,巴鲁几次登门拜访邻居,终于得到机会向邻居学习毕秀制作工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巴鲁还在米林县扎西绕登乡工作的时候,他就发现当地有人在玩毕秀。那时,他就留了心。没想到,以后会与毕秀这项传统工艺结下不解之缘,一做就是20多年。
  毕秀制作技艺讲究选料和工具的熟练使用。选料方面,木材必须是干的,而且要求是硬杂木。除此之外,一个毕秀是否美观,与所选木材的花纹有关。制作毕秀的木料以纹路清晰、精美为上佳原料。此外,在制作方面,毕秀的厚度、轻重、比例要恰到好处,如此发出的声音才能温和悦耳。


工布毕秀在林芝地区颇受老百姓喜爱 摄影:姚浩然


箭靶的制作也颇具藏式风格 摄影:姚浩然


制作毕秀的工具 摄影:姚浩然


制作毕秀的木料 摄影:姚浩然

  掌握这门技术并不简单,巴鲁利用课余和寒暑假之间,学习了两三年,制作毕秀才开始游刃有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巴鲁之所以选择做毕秀,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毕秀是林芝地区特有的手工艺,不能让其失传;其次,制作毕秀卖毕秀,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从而学习制作的人会越来越多,于毕秀的传承是有益的;再次,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毕秀的制作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技艺的传承为主要目的。
    在课余时间,巴鲁在制作毕秀的同时还会去米林县技校上课,教授技校学生学习毕秀制作工艺,并对前来问询的农牧民进行技术指导。实践之余,巴鲁也很注重理论学习,他会经常跑图书馆查询关于毕秀的文字记载。有一次,为了搞清楚毕秀的历史由来,巴鲁甚至特意跑到甘丹寺,向一位80多岁的、老家在工布地区的高僧问起毕秀的历史。
  巴鲁一直笑称自己是业余的毕秀制作人。事实上,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毕秀制作工艺中,巴鲁是林芝地区唯一一位传承人。2007年,毕秀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巴鲁成为毕秀制作技艺传承人。
  谈到这些年来毕秀的发展历程,巴鲁感慨地说,过去只有贵族和高僧能玩的东西,如今平民也可以玩了。他的最大感受是西藏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毕秀是什么。在购买毕秀的人群中,既有内地人,又有外国游客。巴鲁曾经通过北京商人将毕秀卖给了美国人、瑞士人等外国人士,从而把毕秀这种古老工艺带到了异国他乡。
  在国内,毕秀也开始出现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力逐步扩大。2012年,拉萨举办了首届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毕秀作为工布特色工艺也参加了。在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工布毕秀作为西藏参赛项目成为全场亮点。
  即将退休的巴鲁开始畅想退休后的生活,毕秀当然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退休后,制作毕秀、查找资料,时间都充裕多了”,巴鲁说。
  巴鲁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把毕秀工艺好好传承下去,希望将来在国内体育比赛项目中甚至国际体育比赛项目中,工布毕秀能成为其中的一个参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