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同德县高度重视宗日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成立青海首个县级考古研究工作站,充分发挥区域考古协作与公众考古领域的重要平台作用,以多学科协作为核心,引入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等专业团队,积极探索“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 新模式,宗日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最新成果。
2020年至2024年,联合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整理,发掘面积近2700平方米,清理墓葬、灰坑、房址、柱洞、壕沟、灶址等遗迹1100余处(其中灶址被命名为 “宗日第一灶”),对14个探方数万片陶器碎片的器型纹饰进行分类统计,初步筛选陶器器口、彩陶等器型标本约3000余件,粘对修复陶器70余件,完成2000多个遗迹单位的土样浮选等工作。
目前,整理各类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约2000余件,出土陶器、磨制石器、细石器、骨器、珠饰等遗物4000余件。新成果对研究黄河上游史前人群迁徙、技术传播、环境变化及生业模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德县宗日遗址距今约5600年,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历史时期。宗日遗址经多次发掘累计出土文物超 2.3万件,其关联的兔儿滩遗址于1986年7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日文化作为青海史前关键发展阶段的代表,兼具鲜明高原特质,是黄河中上游农耕文化与高原狩猎采集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目前马家窑文化分布最西端、经考古证实唯一共存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与卡约文化的古遗址,为探讨青海本土文化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中的地位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