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的雪域高原,孕育出自己虔诚的灵魂,丰腴了雪山的神采,呵护了草原的翠绿,保持了天空的纯洁,洗涤了大地的尘埃,创造了多彩的世界。

        一只精灵的雪之魂,带着哈达,带着佛珠,带着酥油茶……从雪域高原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那片广袤的雪山草地上,飞向了北京,飞进了中国文坛的“黄埔军校”一一鲁院文学院。

        在鲁院这座培育出了一代代文学精英,一批批文坛大师的文学殿堂里,留下了他深深的思索和启迪;在鲁院二十七期少数民族作家班这批来自全国各地十三个民族四十位同学们的记忆深处,烙下了他烁烁的豪爽和才华。在如今人情世故日渐淡漠的年代,多情文人们也因环境所染而难除其垢。我们这批鲁院同学,随着岁月不断流逝,相互间的联系也开始在慢慢减少,有的甚至早已不再联络了,唯有这位网名叫“雪之魂”的藏族青年诗人,作家嘎旦增普措,才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所有的同学;更像一位称职的领导,紧密团结着所有的同学。

        嘎旦增普措第一天在鲁院的表现,就彻底征服了我们每一位同学。

        开学典礼会后的第一堂课上,班主任老师要每位同学首先向全班作个自我介绍。嘎旦增普措不仅介绍了自己,还慎重地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也恰好同来深造的他文学启蒙老师一一与我同桌一位名叫“阿琼”的文静中年女性,并以文学的名义当场向这位低调女性深深鞠了一躬。让这位文静女性有几分面红耳赤,让全班所有同学和老师们意外和欣赏。同学们也才从嘎旦增普措这以后的话中和文里,知道了这位低调的中年美女,原来是玉树地区最有实力的作家;也是从嘎旦增普措这以后的介绍中,了解到了阿琼作家过去不凡的创作成绩,包括她的一些学术成就……

        从古至今的许多文人,有一类是紧闭自己心扉,包裹自己灵魂来冰冷地对待世界;另一类是花言巧语,卖弄自己来轻浮地讨好他人。其实,这两类文人都有变态的心理和扭曲的性格,都属于不正常。不管是文人还是什么人,自自然然地活着,该笑就笑,该哭就哭,该说就说,该骂就骂,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活出一个坦坦荡荡的人生。

        嘎旦增普措活出了这样的坦荡人生。在鲁院的日子,他真诚对待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感染了不少像我这种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的同学。冰冷的雪域高原,却锻打出了他火一样的性格,驱散了因陌生而横亘在同学间的寒气,融化了个别同学心头从各自生活中带来的冰块,让同学与同学甚至是老师与同学,融合成了一股强大的暖流,流淌在北京萧瑟的冬季,荡漾在鲁院肃静的小院……

        在鲁院的每一个日子,嘎旦增普措敞开了自己心扉,捧出了自己灵魂。于是,同学们都毫无顾忌地扑向了他那草原般宽广的胸怀,爬上了他那雪峰般纯洁的灵魂。私下时,我们很多同学都在谈论,嘎旦增普措有如此的宽广胸怀和纯洁心灵,一定是生养他的那片广袤草原和圣洁雪域所赐予。这草原和这雪域,带给了我们这批鲁院同学巨大的收获和无尽的享受。

        这之前,对于像我样生存在西南地区的许多同学来说,对藏区的向往和膜拜,主要是西藏和西藏地区。可认识了嘎旦增普措后,我们才更多了解到青海有巴颜卡拉山,嘎朵觉悟神山,康嘎域自生白塔等诸多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也了解到地震后的玉树,如今被建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位于王树东大门的称多,更是一个藏民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文化大县……

        与嘎旦增普措的交流中,我们还知道了除阿琼老师对他文学的启蒙和指导外,尤其是玉树著名作家江洋才仁老师,一直对他的栽培,支持和鼓励; 恩师江永文保,从小到大对他从做人到做事的教育和影响;另外,在文联彭达主席的带领下,玉树文化方面取得了垮越的发展;我们知道了称多县有个文化符,叫嘉噶隆巴,公元1265年八思巴返藏,途径玉树地区,讲经灌顶,聚信徒一万余众。由此得名“称多”……如此许许多多感动我们的人和事,让我们这批鲁院同学都对青海境内,对玉树地区,对称多县的自然景观,人为情怀和藏民文化,心里充满了急迫的向往。

        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人的母亲。爱自己民族就要像爱自己母亲样的去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嘎旦增普措是个很爱自己母亲,很爱自己民族的康巴汉子。在鲁院学习的这一个多月,他在自己宿舍的窗台上,摆上佛像,献上祭物,点上香蜡,每天坚持拜佛念经,即使在外出社会考察期间,他也没有中断对宗教,对自己文化的那份虔诚,同学们都为之敬佩不已。

        曾从事过称多县翻译室工作,称多县政府专职秘书,并担任过青海日报通讯员,青海青年报通讯员等经历,让嘎旦增普措掌握了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天生的机智聪明和具有不浅的文学天赋,使他的诗句处处灵光闪现。但即便如此,他还不时利用自己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广交朋友,拜师学艺,虚心求学。

        他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文学博士,硕士导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著名彝族诗人,诗评家,彝学专家一一普驰达岭,成了无话不谈的师徒和兄弟。

        他不时失机地向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评论家一一北师大著名教授张清华老师求教。

        他目前正打磨中的那部歌舞剧,得到了中央戏剧院教授,著名编剧彭涛老师的指点。

        他为了能从年轻学子们身上学得一些超前的先进理念,与就读于张清华教授名下的拉玛伊佐,郝小林等这些彝族和汉族博士生,成了私交很好的朋友。

        他还经常与我探讨彝族文化。当他从京城认识的一些彝族朋友手上获得《彝血》等彝族歌舞剧时,废寝忘食地连看数遍,汲取和借鉴从中有利于自己创作的精髓。他不断赞叹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孤芳自赏自己的民族,不固步自封自己的民族文化,能正确地对待,评价,欣赏和汲纳其他民族的文化,这必须具备一定的宽广胸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使我们人类生活有了巨大的进步,可也遗憾地滋生出嫉妒啦,贪婪啦等一些人的心理疾病。但看到嘎旦增普措如此光明磊落,心无杂念,同学们都认为是青海的那片圣洁雪域,不容他的心灵有点点污垢,才让他成为如此的纯洁无瑕之人。

        在鲁院与他相处的那段难忘岁月,每位同学都感受了嘎旦增普措身上有种蓬勃的集体观念,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同学们要自发搞联欢。他积极参与甚至还要带头行动和组织,从头忙到尾。

        也许是因为他人生阅历的丰富,或许是他生活的雪域高原视野辽阔之故,我惊讶他艺术眼光的高远和独特,对一些文学作品,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远内涵。就因为有这样的艺术造诣,他的作品才得到了《民族文学》编辑的点赞。他的诗作《阿妈》《玛尼石》等,也在西南我们偏僻的彝族地区,感动了不少的彝族年轻人。

 

                从观音的心脏里落下的语言

                在信徒的佛珠里滚动

                修行者的手势

                把觉悟琢纹在石头

                愚痴的屠夫

                放下了血染的日子

 

                魂刻的石头

                敲筑着天堂之门

                涂色了地狱之洞

                朝圣的足下锉积了加持

                疯狂的赌徒和舞女

                丢弃了欲邪

                祈诵的真言从喇嘛的门缝里传来

 

                堆积的石块

                引来了天堂的声音

                青藏的莲花上坐满了慈悲

                迷途的流浪者

                拾起太阳的光芒

                点燃了酥油灯

                雪域辽远的地平线阵垒着

                佛国的心思

 

        鲁迅文学院,会成为嘎旦增普措一个新起点,一股新能量,会让他飞得更高更远,会写出比上面这首《玛尼石》更好的诗篇。雪之魂的魅力,也因之会更加光彩夺目……

 

 

        嘎丹增普措,藏族,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人。中国传统文化协会会员,青海作家协会会员,玉树州作家协会会员,称多县作协主席,称多县非物质文化培训基地负责人。作品见于《星星诗刊》《诗潮》《青海湖》《西藏文艺》《西藏商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