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杰·索木东,藏族,又名来鑫华。1974年冬天生在安木多藏区卓尼,在汉藏二元文化的环境中长大并且学会写作。1998年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工作。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主编。在《民族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诗神》、《诗选刊》、《西藏文学》、《飞天》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文400余首(篇)。作品入选《2000年中国诗歌精选》《甘肃70后九人诗选》等多部集子,参编有多部论著、史料典籍。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第三届各族各界青年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个人与诗

杨光祖

认识索木东是很偶然的一件事,但也是必然的结局。同在安宁生活工作,安宁文友聚会,也经常在一起,不认识也认识了。而他那奇怪的长相,铜铃般的大而亮的眼睛,豪爽,不失狡猾的言谈,不但让你认识他,甚至发誓让你忘不掉他。


2004年全省诗歌论坛,我们住在西北宾馆,晚上吃醉酒的索木东,突然闯到我们的宿舍,要与我们同住。马步升先生真有老大哥的气度,让他睡在我们房间里的地毯上,并给他铺上了被褥,他也真的就睡下了。不多时间,就被闻讯而来的诗人扎西才让拽走了,留下一屋的酒气。


即便这样,我们之间的来往还是很少的,私下来往更是基本没有。忽一日聚会,他要我给他写一篇诗评,我婉拒。几个月后聚会,他重提旧事,我又婉拒。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竟让一友人将他的诗稿带来了。我只好无言接受。


我婉拒,并不是瞧不上他的诗,更多的缘于对诗坛(人)的恐惧。从事当代文学研究,本来是近五六年的事情,而写甘肃评论也就是2003年左右了。在当代文学里,我更愿意对小说、散文发言,只是偶尔的机会,写了一篇甘肃十年诗歌纵论文章,不料却惹得个别诗人不高兴,甚至骂上门来。真是无聊得很。

我早决意少写甘肃评论,愿意用我的不值钱的笔探讨一些文学史上的问题,或者非甘肃籍作家的评论,他们毕竟或已逝去,或鞭长莫及,我怎么说也就怎么说了,他们拿我没办法。可是既然索木东愿意让我说几句,再推辞就颇有矫情之嫌了。


但这样想着,稿子在我这里还是放了快一年了。今日读艾青散文,忽觉关于索木东诗歌,有点话要说了。从桌上取出尘封的诗稿,细细地读了,其实应该是重读了。


索木东来自甘南,是年轻的藏族诗人,毕业于西北师大。我们是校友,只是他比我低那么几级。我是中文系,他是数学系,现在师大民培中心工作。让我们奇怪的是他的数学远远没有他的诗歌好,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诗歌才是他的真爱,与他来往,也发现他本性情中人,又来自甘南,那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每一个人都能歌善舞。辽阔的草原,是适合我们的诗人抒情的:

一盆牛粪火燃起的冬天
阿妈刚把最后一粒种子
连同秋天一起收起
一场大雪
已经迫不及待地落满了草原


索木东生活在这个省会城市,他的心非常孤独,他经常想念他的故乡——甘南,那个草原绵延的美丽地方。“游牧在一座城市/折断了的皮鞭/深深戳痛了/我和这座城市/所有的骄傲”。他怀念他的甘南,“用四季的四种方式怀念”:


临街的窗户还没有开启
今夜归去的路上
已经月光般洒满廉价的胭脂
众多的酒吧开始填充这座城市
而流浪的歌声里
却走失了很久以前的兄弟


这种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怀念,这种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怀念,对于我们汉族人来说太遥远了。我们早就忘了自己的故乡,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我有许多甘南的学生,在与他们的长期交往中,我慢慢地懂得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和那片土地真是血肉关系。我虽没有深入过甘南腹地,但我今年夏天到了西宁,去了贵德,车子在路上奔驰,两旁满眼的草原,草原上黑黑的牦牛,白白的羊群,碧蓝的天上苍鹰盘旋,那一刻,我真是感动了,我认同了藏民族对自己的宗教、土地的那份感情。这里的宗教不是那种刻板的烦琐的宗教,它本身就是诗意的浪漫的。《在春天想起圣哲仓央嘉措》:


桑烟袅袅
法号洪亮而久远
久远而洪亮的法号里
一双不愿为王的清澈眸子
正绕过鹰翅
把蓝天和白云一起定义
有谁还能听到优美的歌声
就在生命的最深处慢慢响起
又有谁能够
把整个世界的尊贵
用几句情诗轻轻代替


但如果我们用一种严格的眼光挑剔的看,索木东的诗还有许多缺陷。我们应该明白诗歌只有抒情是远远不够的。散文从杨朔起,就落入了抒情的陷阱,至今没有跳出来,这种可怕的写作迟早会毁了中国散文。而诗歌从徐志摩以后,我们的诗人好象只会抒情了,一种廉价的抒情已经“抒”了一个世纪了,我想我们的诗歌里什么时候应该有一种智慧、思想、灵魂的东西呢?


我们不是说索木东诗歌里没有这种东西,而是没有完全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表达出来。我们藏族的很多诗人,有一种对佛教的先天信仰,但对藏传佛教的经典著作进行研读的甚少,这也导致了他们诗歌的缺钙。从伊丹才让到现在,我省藏族诗人的诗作就我有限的视野还没有出现杰出之作。他们有的是共性,缺的是个性;有的是信仰,缺的是那种理性的信仰。没有灵魂的焦虑,怎能写出非常优秀的诗作?我今夏到塔尔寺去,看那么多的藏文佛典,我真惭愧自己不识藏文,无法探其堂奥。我甚至想来生有机会到这儿当一个和尚,学他十年,何乐而不为?


索木东有诗说《守望名叫甘南的那片草原》、《甘南,午后的叙述》、《甘南:用四季的四种方式怀念》,其实光有“守望”、“叙述”、“怀念”,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还必须有别的东西出现。


我们必须清楚,文字的表达与思想的深刻有关。懒惰的思维、类型化的写作当然有固定的前人已经探索出的套路可用。可是如果你要表达的是自己独有的东西,那么已有的写法完全不够用了。这时就需要诗人独创了。索木东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刚刚开始,比如用词、造句、结构、韵律等等,都还不是很成功。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向我们的古人学习了,单纯地向西方学习是先天残缺的,何况读的又是翻译本。歌德说任何伟大的文学最后都要回到本民族的土壤里去,我非常欣赏这句话。


我一直认为中国新诗迄今尚未成功,相对于小说、散文,它要走的路还很长。如果你问诗人,倘你要你的孩子背诗,你希望他背唐诗,还是当代诗,我想他们会非常理智地回答:唐诗。20世纪我们的作家创造出了非常优秀的小说、散文、话剧,我们也可以说出10位数以内的众人皆知的作家作品,但相对而言,诗歌就汗颜多了。当然,这本不完全是诗人的过错,1900年后我们逐渐开始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小说、散文在语言上没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古代就有很多白话小说,也有许多白话散文,虽然他们使用的是古白话,但总是差距不大。而且小说、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没有诗歌那么严格。可是新诗就不一样了,文言文废弃不用,使用白话文,无论格律、句式、炼字、结构等等,都完全不能用了。所以新诗是最西化的一种现代文学文体。不过,学“西”可以,而且也非常必要,但是要写出非常杰出的新诗,现代汉语新诗,最后的根还在“中”上。否则,我们永远只有诗人,而没有诗了。但诗歌的这种现状,既是前人的不幸,也是当下诗人的大幸。它提供给我们诗人广阔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所以,作为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索木东应该把古典诗歌、藏族民歌作为自己的非常重要的源泉,努力汲取其养料,才能写出真正的现代藏族(汉语)诗歌来。


2005年8月31日写于兰州幽篁古屋

作者简介:杨光祖,青年评论家,甘肃省文学院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
通讯地址:(730070)兰州市安宁区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

刚杰·索木东的诗歌意象

白姆措

索木东是甘肃70后诗人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个。他的童年是在甘南草原度过的,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做为一个生活在兰州的甘南诗人这样的混合文化身份。在这样一种言说的语境中,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下面的意象。


一、“腰刀”意象下的英雄情结


腰刀是索木东诗歌中珍爱的意象,在许多诗篇中诗人都咀嚼着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一意象表达着这个图博特青年的一种潜意识,即渴望着回到那个刀耕火种、力拔山兮的史前英雄时代,但是,这样的一个潜在情结并没有以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出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精通汉语的诗人用一种温情的方式,把自己的这种情结做了一种知性的过滤。于是,在作品中我们看了一个怀念英雄却又无比优雅的图博特古典绅士。《腰刀》“一具客死他乡的尸首/一条歃血为盟的誓言/一轮清明皓净的月亮/一堆抱刀而眠的篝火/一段色彩单调的往事。”这首诗的想象是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中的怀旧情绪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这样一种淡淡的感伤中,却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英雄不在”的扼腕之情。深深的遗憾与浅浅的感伤将我们带回那个角鼓争鸣的英雄时代。《甘南组诗•春》“那时候马镫还没有擦亮/那时候腰刀还没有开刃/那时候甘南的儿子/还不能用一碗烈酒/把生活和女人一起点燃”这样的诗歌语言有着比较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在一把腰刀中可以看到诗人在青春时代渴望长大和成熟的梦想,那是属于阳刚世界的一种生命期盼,写满了一个男孩子对于部族英雄的崇拜。这样的英雄是来自甘南草原的,但是,它的文化意义是属于整个西部的,于是,在《嘉峪关的阳光》中,面对着已经变化了的世界,诗人说:“谁还能叩石问路/谁还能歃血为盟/雄关如铁/游人如织/而风光已经/不能入画”


二、“青稞”意象下的丰产信念


青稞是草原牧人生活的乳汁,在很多诗篇中,诗人带着宗教般的膜拜情绪在讴歌着青稞。这一意象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丰产信念,一种渴望丰收的情绪弥漫在他的诗篇中,带给读者的是金黄的感动。
这种丰产的信念体现着对高原人生命力的赞赏。于是,作品中的“青稞”成为生命的源泉。在写给故乡甘南的诗篇中,作者常将这高原的粮食与自己亲爱的爹娘并置共叙:《甘南组诗•冬》“一盆牛粪火燃起的冬天/阿妈刚把最后一粒种子/连同秋天一起收起/一场大雪已经迫不及待地落满草原”;《甘南组诗•秋》“阿爸绕过山梁/一段衰老走过山梁/成排的青稞仆倒地头/高原一高再高/一只苍鹰挂住蓝天/一只仰望生命的眼睛/被一些光芒深深刺中”。勤劳的阿妈与衰老的阿爸是生命的载体,给予了高原儿子血性的躯体。善良慈祥的父母如同青稞一样,是高原人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象征,就像成熟时节的庄稼,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这种丰产的信念也表达了一个男人渴望成熟的愿望,如果说“腰刀”中的感觉是对历史的缅怀,那么,“青稞”则是一种渴望在现实中成熟的愿望。《秋天,给我的故乡》“出门时的那匹马驹长大了吗/出门时的那种表情/是否已经结成/草原最丰硕的粮食/青稞摞上架的日子/一壶奶茶应该熬热了吧/从雪山来到城里的姑娘/你的脸上/应该有那永远灿烂的笑容了。”心目中的故乡永远是那么美丽而丰盈,就像丰收时节的青稞,而年轻的诗人,只有在故乡的土地上才能够找到成熟的感觉,才会感觉生活的踏实而持重。诗人常常用只有他和“青稞”这个高原谷灵才懂的语言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在表达着最虔诚的关于“成熟”的思考:《在青稞点头的地方》“而青稞无法点头/青稞的生命在田野之外/今夜我只能静静地卸下头颅/然后站在光明丢失的路口/把史诗歌一样传诵”


三、“城市”意象下的回归意识


彩色的腰刀和金色的青稞是诗人对于理想的描摹,然而,它们或归于复古或过于理想,只能用一种伤感的方式表达出诗人那古典主义的含蓄而优雅的梦想。而诗人每天要真实面对的,却只有城市活生生的现实,于是,一张巨大网呈现在作者面前,时时带给他一种清醒的痛觉:“游牧在一座城市/我的皮鞭断了,阿妈/走过这条青幽幽的马路/无法看到真实的绿色/如何在秋天慢慢变老”、“游牧在一座城市/折断了的皮鞭/深深戳痛了/我和这座城市/所有的骄傲”(《游牧在一座城市》)是的,梦中那彩色的腰刀和金色的青稞似乎遥不可及,真实是只有钢筋水泥的城市马路。于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诗人是那样的孤单:“用烈酒和热血燃起堆堆篝火/我亲亲的牧人兄弟/你用烈酒和热血/点燃我孤居城市的每一个黑夜”。而这样的孤独又驱使诗人一次次做着想象中的对于故乡的回归,但是,现实中的他却只能选择远行:“蔚蓝的海子只是一种象征/怀念被一折再折/这个季节的牧歌/向草原深处延伸/而我只能/选择一个远走的方向”。或许,“在路上”的感觉是索木东诗歌永远的宿命。
索木东是一个古典的图博特绅士,穿行在临水的城市,诗歌是他的腰刀。

作者简介:
白姆措,又名白晓霞,女,藏族,甘肃天祝人。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

我只知道团聚只是一种形式
——评刚杰·索木东的《中秋,我的中秋》

曾 茗


我没有听见过说中秋是一种的团聚形式,很新鲜,也有点儿新奇,可慢慢读了刚杰·索木东的诗作〈中秋,我的中秋〉后,也深感这样的感受也难能可得,也是一种人生的体悟吧,自己也就是无语也来申吟几句。说出来才痛快。


每次过节日,都会有无数个祝福随着时间的临近而听到许多,这许多的祝福虽然是代表着一定诚心诚意,但居然长久后,却成了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无疑这样的形式就是一种过场,一种带着对人生有点不真诚的祝愿使你也不愿听到这样的说话了。你看:“谁的祝福会如期来临/居身的这座城市/黄河的水/朝一个方向流动/人们都朝一个方向行走 ”诗人的说话也正如我们自己在说一样,没有谁会认为他说错了。你想一想,谁的祝福会如期的来临,让你的心灵听着这美妙的祝福声而过着节日,正因为如此的祝福不值一提,所以诗人才拿它出来开开心,说一说它吧。一个远在西部的诗人,就是这样的联想着它生活里的大事与小事。这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有多少是值得人去纪念它的呢?我想,也许都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而已。“人们都朝一个方向行走”这就是一种结果。一种自然规律的结果,一种在自然界里自然成长的结果。


但他也说明着一种自然规律的现象,这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人们很多时候是生存在一种虚的表达良好愿望的环境里,也不知道世间的公道在哪里,一切也都是随遇而安随遇而生,这种感受你能接受得了?我看诗人就是因为不能接受,才发出这样的感慨。“而月圆是必然的事情/思念也将在/一个幽静的午夜/继续那段美丽的憧憬 ”这样的故事也许你也听得多了吧。因为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过来,也不知道昨天与今天的人们,生活的含义是一种概念。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也就是在一种情理之中,也是不为人们所知道的境况下,产生了这样的一瞬间的想法与感受,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也不能对他说些什么,只能从自己的生活里,一种过节的气氛里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也就明白了诗人所说的“继续那段美丽的憧憬”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中秋节,是我们的一种最美好的节日,古老的文化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章,为我们描述过中秋节的万般美景,描写着这样的良辰美景来润色我们的最美妙的生活,这就是中秋节,一个月圆之夜带给人们最美的日子。可是这样的日子也就象梦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有点陈旧了,使诗人也发出这样的感叹:“此刻,一些关于流浪的故事/平淡如水/屋檐下的呓语/已经不再重要/一个人依门而立/守住了欲走的灵肉 ”你们看,一句“守住了欲走的灵肉”就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真是一种痛快的诗意!所以诗人说:“我知道团聚只是一种形式/月上梢头/风向下走/而伫守生活的那个背影/注定成不了永久的雕塑”一种成了永久的雕塑只能是一种梦想或是一种正在生成的梦罢。


诗人借中秋节抒发自己的一种西部情绪,也是诗之中一种特别的诉说,不论他是否深与浅,这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分割的思想,也是我们不能分开的一种思想形式。因此,在此中秋节之际,我们也应学学诗人的那种有感而发的情绪,就会将日子过得有情有义也会有清有淡了。


2003/9/12

文章来源:《民族诗人论坛》

一个人与诗

杨光祖

认识索木东是很偶然的一件事,但也是必然的结局。同在安宁生活工作,安宁文友聚会,也经常在一起,不认识也认识了。而他那奇怪的长相,铜铃般的大而亮的眼睛,豪爽,不失狡猾的言谈,不但让你认识他,甚至发誓让你忘不掉他。


2004年全省诗歌论坛,我们住在西北宾馆,晚上吃醉酒的索木东,突然闯到我们的宿舍,要与我们同住。马步升先生真有老大哥的气度,让他睡在我们房间里的地毯上,并给他铺上了被褥,他也真的就睡下了。不多时间,就被闻讯而来的诗人扎西才让拽走了,留下一屋的酒气。


即便这样,我们之间的来往还是很少的,私下来往更是基本没有。忽一日聚会,他要我给他写一篇诗评,我婉拒。几个月后聚会,他重提旧事,我又婉拒。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竟让一友人将他的诗稿带来了。我只好无言接受。


我婉拒,并不是瞧不上他的诗,更多的缘于对诗坛(人)的恐惧。从事当代文学研究,本来是近五六年的事情,而写甘肃评论也就是2003年左右了。在当代文学里,我更愿意对小说、散文发言,只是偶尔的机会,写了一篇甘肃十年诗歌纵论文章,不料却惹得个别诗人不高兴,甚至骂上门来。真是无聊得很。

我早决意少写甘肃评论,愿意用我的不值钱的笔探讨一些文学史上的问题,或者非甘肃籍作家的评论,他们毕竟或已逝去,或鞭长莫及,我怎么说也就怎么说了,他们拿我没办法。可是既然索木东愿意让我说几句,再推辞就颇有矫情之嫌了。


但这样想着,稿子在我这里还是放了快一年了。今日读艾青散文,忽觉关于索木东诗歌,有点话要说了。从桌上取出尘封的诗稿,细细地读了,其实应该是重读了。


索木东来自甘南,是年轻的藏族诗人,毕业于西北师大。我们是校友,只是他比我低那么几级。我是中文系,他是数学系,现在师大民培中心工作。让我们奇怪的是他的数学远远没有他的诗歌好,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诗歌才是他的真爱,与他来往,也发现他本性情中人,又来自甘南,那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每一个人都能歌善舞。辽阔的草原,是适合我们的诗人抒情的:

一盆牛粪火燃起的冬天
阿妈刚把最后一粒种子
连同秋天一起收起
一场大雪
已经迫不及待地落满了草原


索木东生活在这个省会城市,他的心非常孤独,他经常想念他的故乡——甘南,那个草原绵延的美丽地方。“游牧在一座城市/折断了的皮鞭/深深戳痛了/我和这座城市/所有的骄傲”。他怀念他的甘南,“用四季的四种方式怀念”:


临街的窗户还没有开启
今夜归去的路上
已经月光般洒满廉价的胭脂
众多的酒吧开始填充这座城市
而流浪的歌声里
却走失了很久以前的兄弟


这种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怀念,这种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怀念,对于我们汉族人来说太遥远了。我们早就忘了自己的故乡,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我有许多甘南的学生,在与他们的长期交往中,我慢慢地懂得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和那片土地真是血肉关系。我虽没有深入过甘南腹地,但我今年夏天到了西宁,去了贵德,车子在路上奔驰,两旁满眼的草原,草原上黑黑的牦牛,白白的羊群,碧蓝的天上苍鹰盘旋,那一刻,我真是感动了,我认同了藏民族对自己的宗教、土地的那份感情。这里的宗教不是那种刻板的烦琐的宗教,它本身就是诗意的浪漫的。《在春天想起圣哲仓央嘉措》:


桑烟袅袅
法号洪亮而久远
久远而洪亮的法号里
一双不愿为王的清澈眸子
正绕过鹰翅
把蓝天和白云一起定义
有谁还能听到优美的歌声
就在生命的最深处慢慢响起
又有谁能够
把整个世界的尊贵
用几句情诗轻轻代替


但如果我们用一种严格的眼光挑剔的看,索木东的诗还有许多缺陷。我们应该明白诗歌只有抒情是远远不够的。散文从杨朔起,就落入了抒情的陷阱,至今没有跳出来,这种可怕的写作迟早会毁了中国散文。而诗歌从徐志摩以后,我们的诗人好象只会抒情了,一种廉价的抒情已经“抒”了一个世纪了,我想我们的诗歌里什么时候应该有一种智慧、思想、灵魂的东西呢?


我们不是说索木东诗歌里没有这种东西,而是没有完全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表达出来。我们藏族的很多诗人,有一种对佛教的先天信仰,但对藏传佛教的经典著作进行研读的甚少,这也导致了他们诗歌的缺钙。从伊丹才让到现在,我省藏族诗人的诗作就我有限的视野还没有出现杰出之作。他们有的是共性,缺的是个性;有的是信仰,缺的是那种理性的信仰。没有灵魂的焦虑,怎能写出非常优秀的诗作?我今夏到塔尔寺去,看那么多的藏文佛典,我真惭愧自己不识藏文,无法探其堂奥。我甚至想来生有机会到这儿当一个和尚,学他十年,何乐而不为?


索木东有诗说《守望名叫甘南的那片草原》、《甘南,午后的叙述》、《甘南:用四季的四种方式怀念》,其实光有“守望”、“叙述”、“怀念”,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还必须有别的东西出现。


我们必须清楚,文字的表达与思想的深刻有关。懒惰的思维、类型化的写作当然有固定的前人已经探索出的套路可用。可是如果你要表达的是自己独有的东西,那么已有的写法完全不够用了。这时就需要诗人独创了。索木东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刚刚开始,比如用词、造句、结构、韵律等等,都还不是很成功。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向我们的古人学习了,单纯地向西方学习是先天残缺的,何况读的又是翻译本。歌德说任何伟大的文学最后都要回到本民族的土壤里去,我非常欣赏这句话。


我一直认为中国新诗迄今尚未成功,相对于小说、散文,它要走的路还很长。如果你问诗人,倘你要你的孩子背诗,你希望他背唐诗,还是当代诗,我想他们会非常理智地回答:唐诗。20世纪我们的作家创造出了非常优秀的小说、散文、话剧,我们也可以说出10位数以内的众人皆知的作家作品,但相对而言,诗歌就汗颜多了。当然,这本不完全是诗人的过错,1900年后我们逐渐开始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小说、散文在语言上没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古代就有很多白话小说,也有许多白话散文,虽然他们使用的是古白话,但总是差距不大。而且小说、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没有诗歌那么严格。可是新诗就不一样了,文言文废弃不用,使用白话文,无论格律、句式、炼字、结构等等,都完全不能用了。所以新诗是最西化的一种现代文学文体。不过,学“西”可以,而且也非常必要,但是要写出非常杰出的新诗,现代汉语新诗,最后的根还在“中”上。否则,我们永远只有诗人,而没有诗了。但诗歌的这种现状,既是前人的不幸,也是当下诗人的大幸。它提供给我们诗人广阔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所以,作为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索木东应该把古典诗歌、藏族民歌作为自己的非常重要的源泉,努力汲取其养料,才能写出真正的现代藏族(汉语)诗歌来。


2005年8月31日写于兰州幽篁古屋

作者简介:杨光祖,青年评论家,甘肃省文学院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
通讯地址:(730070)兰州市安宁区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

我只知道团聚只是一种形式
——评刚杰·索木东的《中秋,我的中秋》

曾 茗


我没有听见过说中秋是一种的团聚形式,很新鲜,也有点儿新奇,可慢慢读了刚杰·索木东的诗作〈中秋,我的中秋〉后,也深感这样的感受也难能可得,也是一种人生的体悟吧,自己也就是无语也来申吟几句。说出来才痛快。


每次过节日,都会有无数个祝福随着时间的临近而听到许多,这许多的祝福虽然是代表着一定诚心诚意,但居然长久后,却成了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无疑这样的形式就是一种过场,一种带着对人生有点不真诚的祝愿使你也不愿听到这样的说话了。你看:“谁的祝福会如期来临/居身的这座城市/黄河的水/朝一个方向流动/人们都朝一个方向行走 ”诗人的说话也正如我们自己在说一样,没有谁会认为他说错了。你想一想,谁的祝福会如期的来临,让你的心灵听着这美妙的祝福声而过着节日,正因为如此的祝福不值一提,所以诗人才拿它出来开开心,说一说它吧。一个远在西部的诗人,就是这样的联想着它生活里的大事与小事。这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有多少是值得人去纪念它的呢?我想,也许都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而已。“人们都朝一个方向行走”这就是一种结果。一种自然规律的结果,一种在自然界里自然成长的结果。


但他也说明着一种自然规律的现象,这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人们很多时候是生存在一种虚的表达良好愿望的环境里,也不知道世间的公道在哪里,一切也都是随遇而安随遇而生,这种感受你能接受得了?我看诗人就是因为不能接受,才发出这样的感慨。“而月圆是必然的事情/思念也将在/一个幽静的午夜/继续那段美丽的憧憬 ”这样的故事也许你也听得多了吧。因为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过来,也不知道昨天与今天的人们,生活的含义是一种概念。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也就是在一种情理之中,也是不为人们所知道的境况下,产生了这样的一瞬间的想法与感受,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也不能对他说些什么,只能从自己的生活里,一种过节的气氛里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也就明白了诗人所说的“继续那段美丽的憧憬”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中秋节,是我们的一种最美好的节日,古老的文化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章,为我们描述过中秋节的万般美景,描写着这样的良辰美景来润色我们的最美妙的生活,这就是中秋节,一个月圆之夜带给人们最美的日子。可是这样的日子也就象梦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有点陈旧了,使诗人也发出这样的感叹:“此刻,一些关于流浪的故事/平淡如水/屋檐下的呓语/已经不再重要/一个人依门而立/守住了欲走的灵肉 ”你们看,一句“守住了欲走的灵肉”就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真是一种痛快的诗意!所以诗人说:“我知道团聚只是一种形式/月上梢头/风向下走/而伫守生活的那个背影/注定成不了永久的雕塑”一种成了永久的雕塑只能是一种梦想或是一种正在生成的梦罢。


诗人借中秋节抒发自己的一种西部情绪,也是诗之中一种特别的诉说,不论他是否深与浅,这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分割的思想,也是我们不能分开的一种思想形式。因此,在此中秋节之际,我们也应学学诗人的那种有感而发的情绪,就会将日子过得有情有义也会有清有淡了。


2003/9/12

文章来源:《民族诗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