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娜珍从事过诗歌、小说和散文创作,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深厚的审美感悟。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着力探求个体精神世界,是其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个一个比较稳定的审美志趣。她的新作《高原上的小星星》,带有其之前创作的一些鲜明的审美取向,质朴典雅的文字,充满温馨的叙述笔调和富于同情、体恤的情思等。但这部新作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远不止这些。这部与以往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有着巨大差异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与展现了一个全新而纯净、美丽而充满希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跳跃着欢快的音符,映现着可爱的笑脸,飞翔着纯净的心灵,流淌着感人的情愫。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在高山之侧、大河两岸、草原之上的一个个小主人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绽放着自己清莹的光芒,诉说着自己朴素的心愿,向往着自己纯净的梦想。从他们明澈的眼眸和灿烂的笑脸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高原孩子成长的斑驳延伸的足迹,展望到高原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当我们随着朴实清新的文字和舒缓温馨的叙述穿越在这群孩子们生活的巨大空间中时,我们能够跨越地域的鸿沟,真切地体味到书中所讲述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蕴含的甜蜜滋味,感悟到小主人公们生活情态的多姿多彩,领略到高原孩子们透明无瑕的心灵世界;同时,我们还会发现,白玛娜珍用深情关爱的笔触和写实记录的笔法所呈现的童稚世界,会向我们展现一些从未有过的生活景象,会带给我们一些崭新的生活体验。
        与白玛娜珍之前的诗歌、小说、散文相比,这部纪实性的作品以相当独特的视角,描写、讲述了高原孩子的一些生活情状和不断成长的经历,揭示了他们丰富多彩、充满梦幻色彩的内心世界。尽管这些内容还仅仅只是关于高原孩子的生活内容的零碎的片段,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了解一群生活在独特地域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情状,管中窥豹式地看到孩子们赤子般的心灵与淳朴的情感。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孩子,一群在大自然怀抱中撒野滚爬的孩子,一群能够率性释放自己天性的孩子,一群能够坦然接受严酷条件考验、历练的孩子。作品对这群孩子生活情状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描述和展现,在于把他们的活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特别留意他们在自然环境里的行为活动和情绪表达,特别关注他们那些由无穷深邃的自然引发的天真无暇的奇思妙想。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这群孩子就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精灵。不管是在田野间“劳作”,还是在旷野山林间玩耍,抑或是在雪山上行进,他们都与自然相处的很是和谐。他们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人觉得,仿佛他们本来就是自然本身。大自然因为他们的存在而生气勃勃,他们因大自然的广博而灵动活波。这就是高原孩子的生活情状和成长过程的一些侧面。在他们身上多的是几分清纯、活波、自然、健壮,少了许多人为的约束、拘谨和刻意的雕琢。看着他们的身影,会让人不由地想起被尘封已久的充满着梦幻气息的童年记忆。
        高原的孩子与大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依为命,这养成了他们天真、率性、自然而为的性格。但是,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也对他们的生存和成长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在某些方面,他们不得不承受他们那个年纪不应承受的“压力”。幸运的是,这群由江河、大山、草原养育的孩子,在风吹日晒中同样培育出了乐观自足的生活态度和健壮、坚韧的体魄和品格。就像他们能够自由喜悦地享受高原的阳光雨露一样,他们也能够平静自然地面对高原的狂风暴雨,甚至承受命运的打击。高原气候的多变性,高原生活的多样性,高原的空旷辽远、博大深邃,赋予了高原孩子们圆润灵动、坦荡博大的心灵世界。因此,即使生活看上去是艰苦的,生活物质资料并不充裕,但孩子们依然像高原上的格桑花那样顽强地绽放,以笑脸迎接每一轮朝阳。这个时候,他们就是天空中展翅飞翔的雏鹰,是草原上奔跑的小马驹,是雪山上挺立的幼小的松树,是黑夜里闪闪发光的星星。
        阅读《高原上的星星》,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一群天真、活波、坚毅、善良的孩子们的生活情状和他们纯洁无瑕、博大灵动的心灵世界,还有作者别具匠心的运笔行文,以及蕴含在运笔行文中的深厚情感。白玛娜珍也是高原山水哺育长大的高原儿女,对于高原的这份养育之恩,她在自己之前的诗歌、散文创作中有过表达。在《高原上的星星》中,这种情怀又一次找到了表达的契机,并得到更为广博具体的表达和书写。她把目光集中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孩子身上。相比以往对个人生活的追溯,对家庭亲情的体味,对高原风光的描写,对浓烈乡情的直接抒发,《高原上的星星》通过描述一群孩子的生活情状来表达对家乡故土和人们的关心与眷恋之情,显得更为具体,更为切实,更有现实品格,更为广博,也更具感染力。作品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孩子们淳朴、天真、善良品质的赞美之情,所流露的对他们因条件所限而面临的一些困难的担忧,对他们家庭遭遇的一些不幸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及为孩子们的未来寻求出路,离别之后对孩子们生活状况的牵挂等,所有这些温馨的情愫,像潺潺溪水一样,流动在字里行间,给平实质朴的叙述增添了感人力量。阅读那些带有纪实意味的篇章,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意。这大概也是这部作品能够感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胡沛萍,男,1973年生,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大西南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与当代藏族文学。现供职于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迷乱的星空——中国当代文学片论》《边地歌吟:阿来与扎西达娃的文学世界》《狂欢化写作: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与叛逆精神》《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史论》等6部。曾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当代文坛》杂志优秀论文奖、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