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家以农牧兼具的生活模式存在于洮河上游卓尼县博峪小村,全家大小一年四季都是非常繁忙的。特别是到了夏秋之季,一家人生活的精力分成了两半:一半为田里的庄稼忙碌着,一半为牧场的牛羊操心着。

        山里的牛羊要放牧,地里的庄稼一天一个熟透的讯息:今天八路沟里的青稞黄了,明天纵尼尕山上的青稞也黄了,后天沙什地里的麦子也黄了……一家人劳动的速度跟不上庄稼在秋天成熟奔跑的步伐了。

        特别是农历七月,就是忙疯了的日子。拾油籽胡麻、割青稞麦子、收大豆小豆……大人小孩都有活儿,那种伴着丰收喜悦的忙碌,是很富足的!油籽柜满了,胡麻箱子满了,青稞麦子的大柜也满了,大豆小豆堆在屋檐下的地板上,没处装了……那样的富裕是真切的,是实在的。那样的日子,幸福就是那些堆满屋子、装满木柜木箱里的金灿灿、白花花、黄澄澄的五谷粮食的颜色。

        其实农家人的日子,春夏秋冬四季都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但最最忙碌的就是收割季节。整整一个七月,一家人总是忙碌着。天不下雨,大家都忙得没有时间聚在一起说话。要闲,除非是下雨了……

        那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个暑假,天晴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割麦子,打青稞,忙得啥似的。天下雨了,不能出门了,一家人都坐在家里,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父亲也从一所乡下卫生院工作回来了,阿保(阿婆)高兴地给我们烙韭菜饼,做凉粉,蒸奶酪,屋里柏木香、葱花香、奶香,弥漫飘绕!屋檐上飘洒下来的雨帘,洗涮着泥土麦渣的印痕,像是天然的洗洁器,还大院明净与本色。那些雨水落在铁盆、木桶里的声音,是一曲曲清澈、欢快、安闲、喜悦的假日之歌,正好给那个农忙多日突然闲下来的时刻,和上了最协调的音乐节拍。

        吃了午饭,阿保在暖和的大炕上眯着了,大灰猫也在她的身旁眯着打盹了,哼唱着甜美的睡眠曲!

        阿哥阿绍(嫂子)去他们刚刚修起的新苫子房里收拾去了,两个弟弟去牧场放牧牛羊了,家里就剩下阿保、父亲、母亲、我,还有五岁多的小侄女。那天,母亲撺掇着让我们就在家消闲了一下,喜欢吹拉弹唱的父亲拿来了他好久未动的二胡,我拿出了好友送给我的口琴,小侄女会唱几首母亲平时爱唱的革命歌曲、英雄歌曲,这样,我和父亲用二胡、口琴伴奏,小侄女主唱,母亲一边拿起鞋垫纳着,一边专心地配合帮腔小侄女的“演唱”,《二小放牛郎》《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的金山上》《红星闪闪放光彩》《祖国的边疆新西藏》……这些优美动听的歌曲一经她俩唱出口,雨天的大院就已经像是一座大舞台。有时候是小侄女独唱,有时候母亲帮着她一起唱,她俩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唱到那时候特别流行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电影插曲时,发现母亲用衣襟偷拭着眼泪,起身走到里屋里去了,我纳闷,父亲追过去问她,她说:“你们都是有阿妈的人,我没有啊!”她说的时候越发难过伤心了,因为那时候外婆过世还不到一年。她还说:“你们吹的拉的唱的都好,好得叫我忍不住地要淌眼泪,叫我想起了娘,她最爱听我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句,她说这歌唱到她的心坎里了……”母亲天生一副好声嗓,是我们村方圆百里有名的“花儿”把式,她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受力、表达力。那个雨天的吹弹浅唱,让我们一家人表达了对党的感恩与铭记,也让母亲想起了过世不久的她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她生命里的一些时光片断……

        现在回忆起那个场景,真像是嵌在时光里的一幅美丽油画。


原刊于《甘肃日报》2021年8月10日

         卢七主曼,女,藏族,甘南州卓尼县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诗歌、散文、微小说、评论百余篇(首)。现供职于卓尼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