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0926084633.jpg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5部作品和5名译者获奖。其中,藏族作家梅卓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拉先加中短篇小说集《睡觉的水》(藏文)、扎西才让诗集《桑多镇》分别获长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和诗歌奖,龙仁青获得藏文译汉文翻译奖。


梅卓.jpg       梅卓,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部落》《月亮营地》,诗集《梅卓散文诗选》,小说集《人在高处》《麝香之爱》,散文集《藏地芬芳》《吉祥玉树》《走马安多》《乘愿而来》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曾获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奖、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百丽小说奖、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四、五、六届省政府文学作品优秀奖、青海省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梅卓《神授·魔岭记》.jpg

【授奖辞】


        梅卓的《神授·魔岭记》向伟大的《格萨尔》致敬,游弋于现实、历史与传说之间,穿行于实相与虚相之间,展现着藏族文化的神奇博大。有鉴于此,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长篇小说奖授予《神授·魔岭记》。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珍贵的奖项!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是我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来的重要路标。首先要感谢评委会,是你们宽广的胸怀包容了这部作品的不完美,你们善意的肯定给予了我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必然激励我继续坚守脚下丰饶的土地、葆有文学初心和理想热忱,也必然鞭策我积极积累创作经验,在这条艰难但又幸运的道路上继续向前。中国作协一贯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我们是受惠者,得益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这个“作家之家”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感谢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我从中汲取了营养,拓展了创作空间。《格萨尔王传》代表了古代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由于在青藏高原活态传承了上千年,反映了藏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度,于2006年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个杰出的口头表达艺术的生动鲜活的样本。尤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格萨尔》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在看望说唱艺人时强调“党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这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文艺工作者都有责任传承、弘扬、表达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感谢青海的山山水水,我在这里出生、成长,这里是我的家园,也是我精神上的原乡。青海据三江源头,扼生态屏障,也是格萨尔传唱的核心区,其中尤以阿尼玛卿雪山为最,这里依然保持着原生的样貌,“神山圣水”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爱惜山水,视它们为神仙眷侣,是有着男女性别、爱恨情感的生命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存相依,生态、生命、生存之间良性循环,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正能量精神的弘扬高度契合。文学应该观照到这样的身边现实,挖掘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维护生命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当下。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师友,祝福吉祥安康、扎西德勒!


拉先加.jpg       拉先加,青海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著有短篇小说集《路上的阳光》、中篇小说集《拉先加篇小说集》、中短篇小说集《睡觉的水》、长篇小说《成长谣》和翻译作品《路上的阳光——拉先加中短篇小说汉译集》(汉语,索南多杰译)、《等待降雪》(日语,星泉译)等多部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先后获章恰尔文学奖 、《民族文学》母语原创文学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拉先加《睡觉的水》.jpg

【授奖辞】


        拉先加的《睡觉的水》,以简洁精确的风格刻写生活微澜,具有古老根性的心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微妙波动被赋予意味深长的形式和语言。有鉴于此,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中短篇小说奖授予《睡觉的水》。


【获奖感言】

        前年,我第五次荣获了被誉为藏族文学最高奖的“章恰尔文学奖”,当时我觉得一个奖项被反复授予同一个人有些不妥,所以就写了一则声明,表示自己放弃参与这一奖项的权利,如以后再次获奖也不再接受。然而,这次我又获奖了,而且获得是中国四大文学奖项之一的骏马奖!

        这世界上的事,真的有些理不出头绪来,事情的结果本身,仅仅依靠刻意追求是换不来的,事情的结果往往是忘记这一结果的同时经历很多过程之后出现的。可能很多写作的人曾纠结过拿奖这一事情,但我似乎从未受其困扰,因为我总觉得获奖是一种结果,它从未变成我写作的目标导向,我追求的是创作本身的那种畅然的过程,还有经常来自读者的那种莫名的感动。我惟一纠结的是,不断荣获“章恰尔文学奖”,不是我写得多好,而只是间接反映了藏语文学的窘迫,是缺乏后继之力的一种事实表现。为此,我总觉得自己肩负一种使命在写作。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总是割不断我对那一方生我养我的故土的眷恋与思念,惟有用母语写作,才能在梦中在心中可以无限接近那些被时空隔开的人和事,才能感觉到自己逐渐变得完整和充实。所以我尽管生活在北京,但依然坚持用母语写作,尝试对这一古老的语言赋予一些新的活力。20多年过去了,坚守与前行中青春也逐渐流逝了,但我无怨无悔,况且这次获得了这么大的奖项,也是对我的肯定,是对藏族母语文学的肯定,我感到很欣慰。

        此次获奖的《睡觉的水》是我近两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我通过这些短篇小说,试图反映新时期藏族人民对自身发展、文化传承、生存状况等方面的反思,并希望通过小说中的人和事,给读者展现一幅当代藏区社会生活的画卷。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够获得更多读者的赞誉与喜爱,这些小说的创作,造就了我远离故乡而生活在别处时,所有的感动与惊喜、美妙,所以我很想把这一切文学的美分享给大家。

        人到不惑之年,最大的不惑可能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我现在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生命中有一丝光亮出现,这一抹光亮,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照亮别人、感动别人,也许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所以,生命继续,写作继续。骏马奖给了我一匹骏马,我可以骑着它驰骋于时间的原野,我可以回归,也可以远行!

扎西才让12.jpg       扎西才让,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南藏族自治州作家协会主席。第二、三届“甘肃诗歌八骏”之一,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著有诗集《七扇门》《大夏河畔》《当爱情化为星辰》《桑多镇》,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曾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黄河文学奖、海子诗歌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扎西才让《桑多镇》.jpg

【授奖辞】


        扎西才让的《桑多镇》中,生命中每一个细节都熠熠生辉,这是情感的辞书,温婉是语言的质地,也是对万事万物的领悟。有鉴于此,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诗歌奖授予《桑多镇》。


【获奖感言】

        诗集《桑多镇》的创作,从起意到出版,前后竟花了20年。

        1999年3月,原诗刊社编辑邹静之代表中国作协到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来扶贫,在与当地作家诗人深入的接触后,他对甘南州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离开临潭时,带走了甘南诗人的作品。5月,在《诗刊》头题位置被刊发出来。这里头,就有我的三首短诗,其中的两首(《哑冬》和《雪猎》)入选了诗刊社编选的《99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我在《哑冬》里写道:“哑的村庄/哑的荒凉大道/之后就能看到哑的人//我们坐在牛车上/要经过桑多河/赶车的老人,他浑浊之眼里暗藏着风雪”。这是我第一次涉及桑多题材的作品,发表之后,被诸多方家所认可。于是,创作一系列以桑多巴——大夏河源头的生存者为题材的作品的想法,就出现了。

        2004—2010年,因工作重心的转移,我暂时停止了写作。2011年,我进入甘南州文联工作,此时,原先的想法又被激活了。其后七八年,我创作了好多桑多题材的作品,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和散文诗。在这些作品中,我摒弃了以前过于自我的抒情方式,而将目光投向桑多一带的历史沿革、宗教文化和民众生活。我观察桑多人的生老病死,了解其生存状态和处世哲学。观察越深入,想表达的意愿就更加强烈。在有限的文字里,我试图写出桑多人在历史长河中或隐或显的倔强身影,捕捉他们在社会变革进程中在观念、精神、意志等方面的变化,呈现他们在国家惠民政策的照耀下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的事实。当然,我也写到他们身披信仰之光处变不惊的生存常态,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思维,人性中永不消逝的善与恶的多种因子。

        就这样,在各级文联领导、报刊编辑和文朋诗友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完成了桑多题材第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出版了三四本与此有关的诗集、散文集和小说集。作品多次被多家选刊转载,入选80多部年度选本和总结性集子,荣膺“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等荣誉称号。这使我更清楚自己的写作方向,明晰了我的作品应该呈现的内容。而诗集《桑多镇》的获奖,则给了我动力,使我有信心完成“桑多题材”第二甚至第三阶段的创作。

        感谢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会赋予我以极高的荣誉!感谢我生活的那片土地对我的种种恩赐!感谢这伟大时代对作家诗人不断的启迪!

        感谢大家!扎西德勒!



龙仁青2020.jpg       龙仁青,1967年3月出生于青海湖畔。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青海省《格萨尔》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湖》文学月刊主编。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民族文学》《芳草》《章恰尔》等汉藏文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有原创、翻译作品20余部。曾获中国汉语文学“女评委”大奖,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成果奖,第四、六、八届青海文学艺术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龙仁青主要著作和译著.jpg

【授奖辞】


        龙仁青是优秀的汉语写作者,同时是藏语文学热诚、勤奋的汉译者。有鉴于他们对中华各民族当代文学的互译交流做出的贡献和成就,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翻译奖授予龙仁青。


【获奖感言】


        捧起这沉甸甸的奖杯,心里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种沉甸甸的分量,首先是来自奖杯本身,这是对我几十年来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一种认可和肯定。这个奖杯,把一份荣耀和光彩赐予了我。这让我想起了,在藏族传记体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一个情景:一位远行僧孤独地走在路上,他疲惫不堪,饥饿难耐。当他终于到达一座大山,看到山腰间有一个山洞,便打算夜宿在此做短暂休憩的时候,有一位穿着朴素、相貌平平的牧女走进了山洞。牧女沉默无声,却悄悄地把一壶在牧民们看来最最珍贵的牛初乳献给了他。当他亟不可待地喝完牛奶,身体的能量迅速得到补充和恢复。这时,牧女告诉他,明天是个好天气,可以继续远行。远行僧向牧女表达感激之情,牧女却已经不见了踪影。他这才发现,那位牧女其实是一位女神,她心怀慈悲,鼓励和成就所有心怀梦想的人们。

        谢谢本届骏马奖评委会及所有评委,是你们让我与女神相遇,让我在远途孤旅中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你们以女神的名义,褒奖我,加持我,让我对我一直没有放弃的文学翻译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

        翻译让我有一种穿越感——自由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字之间,隐身、消遁在一种语言文字中,又在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复原、出现,这是一种享受。这样的享受,我想是不亚于魔术师面对观众的惊讶与赞叹的。做好文学翻译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几年前,为了翻译《格萨尔王传》中的一部,我曾经到北京寻找专家咨询求教,到拉萨去查阅相关资料,为其中的一个词汇或者一句唱词奔波和劳累。而当难关攻克、圆满完成翻译工作时,其中的艰辛与付出,立刻转化成了甜蜜与收获。

        在我看来,翻译的意义,就是让优秀的文字抵达更远的远方。在我的想象里,母语原创的作品就好似是一匹骏马,当它一路驰骋,越过草原和山岭,逐渐抵达大海岸边的时候,它也就抵达了它要抵达的最远的地方,所以,我们还要借助渡船去抵达更远的地方。

        这个奖杯,这沉甸甸的分量,更来自于奖杯所折射出的光芒,这是鼓励与期望的光芒,是敦促与鞭策的光芒。这样的光芒,让我感受到了压力,也感受到了责任与使命。我将继续努力,把捧起奖杯的这一时刻当作新起点,继续这远行的孤旅,因为,“明天是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