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不知不觉晴朗起来,从里昂出发时的满天阴云裹挟的飞雪转换为蓝天白云和阳光,透过车窗,我看到成片的农舍,这些农舍显然不如第戎及勃纳一带的农舍富丽堂皇,虽也是上下两层小楼,但从外观看,墙体简单,一律土黄色,也没有瓷砖装饰,更逊色于国内江浙一带的农家小楼,我甚至看到了平房。于是忍不住跟导游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导游点头说那是。车又行走了一会儿,车窗外的几个高耸的烟囱在向天空释放白色的烟雾,法国也有如此不环保的烟囱吗?立刻打开相机,车却一掠而过,我按快门的手远不及大巴车行进的速度。急忙询问导游烟囱存在的含义,导游说那是法国的一座核电站,它隐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以浓郁的绿树掩映。中午抵达阿维尼翁,今天我们一直沿罗纳河行走250公里,穿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山——蔚兰海岸。

        这里晴空万里,白云蓝天甚是好看,气温10度左右,比里昂温暖多了,地中海像个大空调调节了冷空气,这里的树都是歪的,老刮风,也叫风城。郊区的新楼房都是框架式的结构,看到这样的楼房就感到是在中国一样,阳台上也有人晾晒衣服。导游介绍说,现在人们喜欢住在城外的新房子里,城内的老房子间距太近,冬天没有阳光,房间发霉。

        我们走进老城阿维尼翁,这里已是戏剧之城,每年举办戏剧节。城中可参观的景点一是十四世纪的教皇官邸,二是横架在罗纳河上的断桥贝内泽桥。后来我又看了一些资料得知,到了阿维尼翁,离地中海就不远了,往南再走85公里,就是法国南方的海港城市马赛。阿维尼翁正在连接法国南方和北方的要道上。从陆路往来于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和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也要经过阿维尼翁,所以阿维尼翁也是法国南部东西方向交通线上的一个重镇。由于地处要害,从古罗马时代起阿维尼翁就是一处繁华地。1840年,人们在阿维尼翁城里发掘出一枚古币,上面铸有6个字母:AOUNIO(阿乌尼奥),这是阿维尼翁的前身。据专家考证,这种货币是公元前120年由马萨里亚(古代马赛)发行的。换句话说,在我国西汉时期,阿维尼翁就已经存在了。另有史料说,阿维尼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更远的公元前500年,相当于我国东周时期,其最初的居民是克尔特—利古里亚人。当时,这座小城名叫阿崴尼翁(AOUENION或AOUENNION)。按克尔特人解释,阿崴尼翁意为大风城;按利古里亚人解释,阿崴尼翁意为河神城。两种说法各有根据:因为阿维尼翁建在多姆山上,所以风大;又因为它守在罗纳河边,所以有河神,两种说法正好概括了这座城市的自然特点。1348年,普罗旺斯的女领主让纳以8万弗罗林(古佛罗伦萨金币)的价钱将阿维尼翁卖给了教皇克雷芒六世。虽然后来的教皇格雷戈里一世于1377年将教廷重新迁回罗马,但阿维尼翁仍属教皇的领地。直到1792年,法国在完成了大革命以后才重新将其收回。

        阿维尼翁引人注目的景物不少,城墙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城墙是完整的一圈,总长近5000米,由大块方石砌成,坚固而厚重。城垛、城塔和城门都完好无缺。城墙建于14世纪,19世纪进行过重修,墙上雨水冲刷的痕迹凸显它的沧桑。城里街道不宽,城里的房子都是不怎么高的古建筑,有些墙上画着假窗。原来,从前阿维尼翁城里收税是按家里是否有钢琴、开了几扇窗户来计算,有的人家为了少纳税,建房时就少开窗,房子建好后在外面画上假窗。1995年阿维尼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阿维尼翁老城里只有1.5万居民,为了保护古城风貌,政府对老房维修提供财政补贴。

        阿维尼翁另一处有名的古迹是贝内泽桥。传说,800多年以前,15岁的牧羊少年贝内泽受到神灵启示,决定在罗纳河上建一座桥。他独自将一块十几个人都抬不动的巨石搬到河边,确定了建桥的位置。当地民众在他的率领下,历时8年,终于将大桥建成。在很长的时间里,这座桥是罗纳河下游唯一的桥,通过它往来于西班牙与意大利之间的朝圣者及商务人士无不感到欣喜。大桥本来长900多米,有22个拱孔,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杰作。有一首老歌《在阿维尼翁桥上》:“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跳舞,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围成圆圈跳舞……”这首歌使大桥声名远扬。大桥建成后曾多次被洪水冲垮,又多次重修,直到17世纪,人们决定放弃这种努力。如今的贝内泽桥是一座仅余4个拱孔的断桥。站在罗纳河中的断桥上举目四望,蓝天白云下是一片古城的沧桑。

        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 是由西蒙德·马蒂尼和马泰奥·焦瓦内蒂设计装饰的罗马教主宫,这座看上去非常古朴的城堡,俯视着阿维尼翁城,环城的城墙和12 世纪遗留下来的横跨罗纳河的断桥。这座突出的哥特式建筑下面的广场上,小宫殿和圣母院教士的罗马主教堂构成了一组特殊的纪念碑,他们显示了阿维尼翁在 14 世纪基督化的欧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

        1309年至1377年在近70年的时间里共有7位教皇在这里居住,为了显示其教皇的神圣和威严,在城北的高岩石山上,总面积1.5万平方米,由旧宫和新宫连接而成,两者风格迥然不同。教皇宫外观雄伟庄严,带8座塔楼,内部似一座迷宫,大殿小厅相连,廊道迂迴曲折。新宫富丽堂皇,最大的厅堂是二楼的克雷芒六世拜堂,长52米,宽15米,高19米,象征教皇在阿维尼翁的权威。旧宫朴实无华,一层是红衣主教会议厅,二楼是宴会厅。附设的圣约翰礼拜堂,四周的墙面上画满了圣约翰一生的壁画,全部出自14世纪意大利名画家之手。

        当年的主教官邸,现在叫小宫博物馆,以历代教皇私人收藏的祭坛画为主,共有18个展室,收藏主题非常明确,馆内的画作都是描写圣经上的故事,其中又以圣母与圣婴的收藏最具特色。当年教皇曾邀请了众多的意大利画家,由于受到了意大利画派和佛兰芒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有名的阿维尼翁画派。这座主题美术馆收集意大利画派、法国以及阿维尼翁地区的佳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波提切利所画的圣母与圣婴图,画家笔下优雅纤细的圣母怀抱活泼健康的小耶稣,无论是姿态表情和眼神都惟妙惟肖。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阿维尼翁的少女》。

        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地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阿维尼翁戏剧节创办于1947年,是法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艺术节之一。每年七八月在阿维尼翁市举办。该艺术节的创始人是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目的是促进战后文化艺术的复苏与发展。维拉尔努力使戏剧摆脱了“高雅艺术”的桎梏,把戏剧视为“法国公民的戏剧”。阿维尼翁戏剧节的鲜明特点是坚持走创新的道路。如今,戏剧节的声誉与日俱增,影响规模日益扩大。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维尼翁历史地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选自雪静散文集《女人与墨香》(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

        雪静,女,满族本名高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一级文学创作职称。出版长篇小说《旗袍》《夫人们》《天墨》等16部,并在《当代》《民族文学》《北京文学》《大家》《江南》等杂志发表中短长篇小说若干,另有散文随笔多篇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文艺报》《文学报》《散文百家》等杂志,有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等转载。曾荣获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及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金陵文学奖等。长篇小说《天墨》改编电视连续剧。现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