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娜珍,藏族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拉萨红尘》《复活的度母》,散文集《生命的颜色》《西藏的月光》,诗集《在心灵的天际》《金汁》,剧本《寻找格萨尔》《西藏爱人》等,即将出版纪实散文集藏东篇《乘着大鹏鸟的翅膀》。

    自幼喜欢阅读文学故事,沉溺在独自所见的幻像中。生性敏感而善良,常被生活中种种特别的情境所吸引。十二岁尝试诗歌写作,十七岁开始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随后开始散文和长篇小说创作。作品文采飞扬,浪漫而哀伤。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藏民族的挚爱和忧思;以当代藏族知识分子的情感立场,以作家的视角深入浅出,一个个唯美却又锐利的故事和诗篇,紧扣藏族现实社会及个体藏族人别样的情感命运。作品一经发表和出版,就被多种文学刊物及相关网站和博客等转载。其中,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蒙文、维吾尔文、藏文。

 

 

 

    在我就要去往内蒙古草原的8月,西藏的每个村庄和草原上,人们正在赛马节、望果节、酸奶节中欢娱。一些麦地已开始收割了,路上已有几枚金黄的树叶开始飘落。草原上圆形的山峦碧绿中也已泛出点点灰黄。夏季在这雪域,似乎比生命更短暂。

    尼玛每年这时也要带全家下山,参加赛马盛会。我们在簇拥的人群中遇见了。央拉告诉她父亲我将去内蒙古,老人有些激动,他说,他很想去看看故乡。说着,他被烈日炙晒得有些紫红的脸上显出了一丝惆怅,他向我描绘道:“那里没有连绵的山群,只有无际的草原,成吉思汗远征时,住在那洁白的圆形蒙古包里……”我点头笑了。我也是第一次去那里,我知道的不多,我想应该是的。因为我曾从相关书籍里看到,从曾经的满洲边界直至布达佩斯和西伯利亚森林的欧亚草原上,征服了人类陆地二分之一的伟大的成吉思汗,他在建立蒙古帝国后,对大臣们说过:“我不需要大型宫殿和秀丽的花园,蒙古人白色大毡房就是抗拒天灾地祸、易于迁徙的最吉祥的住所;而若不戳破金色大地神圣的皮肤,不改变广袤草原的天然容颜,那么她就是最天然最美丽的花园……”今天的内蒙古,根据成吉思汗的心愿,应该保留着人类最后的草原。当成吉思汗四处征战,“他始终徘徊在耕地之外,梦想要把一切重新变成草原……”(《草原帝国》,勒内·格鲁赛著)

    8月初,我随《民族文学》多民族采风团,来到了内蒙古大青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市。

    从机场去往《中国民族报》驻呼和浩特记者站的一路上,我从车里急切地张望着。但我有些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兰州还是在成都或别的什么地方。这座城市和内地其他的城市长得一模一样。

    接待我们的巴特先生有着典型的蒙古人相貌,他伸出热情有力的手,才让我感到了自己真的已到了内蒙古……我回想着呼和浩特那城市以北的古代阴山,水草极美的敕勒川草原,突厥族敕勒部出身的大将军斛律金,曾在这里慷慨悲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个晚上是漫长的。因为在城市之外,梦中的草原被月光照耀着,传说中苍狼与白鹿的爱情,正在那寂静的夜晚。

 

 

 

 

    在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南缘,陕北长城以北的乌审旗,我随采风团住在了察罕苏力德酒店。

    酒店矗立在乌审旗小镇的中心。它的背后是寂静的鄂尔多斯荒漠。随风飘来的沙砾,穿过人工种植的上万亩的沙地柏,从沙漠的深处迢迢而来,落在我房间的窗沿上。我放在门旁的那双凉鞋上,白天粘染的一些银色和金色的沙泊,也在闪烁着沙漠的光。这是我们采风团到达内蒙最南端乌审旗的第三天了。在这片陕北长城界外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昨天,我们刚从一些景点回来。此刻,凭窗而眺,我的心,感到意外的凉。我回想着一路上看到的那些密不透风的农作物。我分辨不清哪些是包谷,哪些是高粱。它们拥挤在潮湿的黄河两岸,我仿佛听见它们的根须在土地深处吸吮和啃噬的声音。那声音和牛羊啃食青草的声音不同。夏季,西藏的草甸像吐蕃特男人头上的卷发,短短的,柔软地贴在湿地或山坡上,当牦牛轻轻扯起结满草尖的紫灰色草砾,会传来细密的水珠子碎落般的脆响。这时,

    漫山绽开着白色或淡紫色的花儿,牧童在蜜蜂嗡嗡的歌声中酣然入睡了,草儿在雨后太阳的照耀中光芒四射;青草散发出的乳汁般的馨香夹杂着花儿的芬芳在原野上飞翔着……冬季,牦牛伸出它黑色、灰白或花色的长舌舔食一团一团的枯草,羊儿也会勤恳地用它柔软的嘴唇含拾起每一粒干草砾。马儿们因为不会舔食,胃口又太大,冬季的枯草会在它们的长牙中随风飘散,所以牧人们从农家为它们买好了青稞秆,带它们回到牲畜栏里乖乖地过冬。

    留在草地的牲畜,它们一面觅食,一面给土地施肥、理发。也以它们的乳汁、皮毛,养育人类,给人们以衣、食、住、行,使游牧的人,不必挖掘土地,掠夺资源……

    但眼前的高粱和谷地是陌生的。在乌审旗,这样的耕地已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还要多。远远的,当农人戴着黄草帽躬腰走进去,我看到他赤裸的脊背被晒得满是汗水,还有他的那双沾满泥水的赤脚,他被土地牵制的劳作的身影,我感到他没有空闲仰望苍穹,唱出一支豪迈的歌……

    据说这场野蛮的开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始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从那以后,没有停止过开垦……开垦……沙漠在内蒙古草原上肆虐。

兴安岭的东北虎不见了,大青山的野羊不见了,阿拉善的水井和泉水干枯了,祁连山的虎也不见了,黑河水的干涸导致了沙尘暴袭击首都北京。而中亚草原上,在赫鲁晓夫时代,哈萨克斯坦北部的十亿亩肥沃草原被俄罗斯人开垦。整个欧亚大草原从北边和南边被疯狂的人们不断支解分割……

    农耕和游牧之间延续多个世纪的残酷争战,像一场荒诞的文化误读,一场人类自酿的咎由自取的悲剧。

    穿过茫茫的高粱和谷地,我们采风团来到乌审旗工业开发区。那些关于已探明乌审旗天然气储量居中国县级地区之首的事实,以及储量三百多亿吨的优良煤炭、丰富的将用来将煤液化项目的水资源,天然碱、陶土、泥炭、石英沙等等可观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开发前景迎面展来,令我来到乌审旗的其他日子顿时失去了记忆!

    远处,生产百万吨甲醇用过的水,积成了大面积的水塘。水面上有三三两两的白鸭子在嬉戏。望着水塘,我想起到乌审旗这些天,还没有看到一条河。那些河水从雪山深处婉蜒而来,犹如白色的乳汁。秋季被澄水星照耀,又变得湛蓝和翠绿。冬天清冽的河面漂着冰花,仿佛要把人们送往纯净的童话世界……还有老牧人尼玛驮盐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它们在寂静的天空下恣情涟漪着,沉醉在往昔亘古的时光中……

    一种奇怪的气味,像金属和化合物混合,扑鼻而来。望着呆滞在眼前的水,水里沉缓的波纹,我想我该如何告诉远在西藏高山上的老牧人尼玛,他一生怀想的草原,在农垦之后,以煤为基础,气为补充,水为支撑的大批能源重化工项目正在迅速聚集呢?

    那场被喻为“13世纪与18世纪的搏斗”不禁浮现在眼前:西蒙古准噶尔人于17世纪初在他们的天山脉和阿尔泰山再度崛起,一百多年里,这些北方草原的儿女们成为亚洲大陆真正的主宰。他们的领袖足智多谋,勇敢而又富于远见,同样又是顽强的战士,而善于运用马上弓箭的机敏骑兵,使他们无不处在灵活机动的战术中。所有这些已经很接近最后的成功了,然而,就在这时,这个新蒙古帝国遭遇了东面戈壁滩清军的大炮,同时又在叶塞河畔俄国人火器的神威中,彻底崩溃。游牧人为捍卫他们的草原所作的最后一次抗争,在那古老弓箭与近代科技的拼搏中惨败;清军把天山南北的准噶尔蒙古人屠杀得血流成河。那些征战的铁蹄留下的印迹和碾过的车辙里,积蓄着一些死去的残水和鲜血。

 

 

 

 

    悠远的蒙古长调渐渐逼近,在察罕苏力德生态旅游区和敖包的上空波澜起伏。这天,在抵达乌审旗多日后,我终于看到了草原——当然,确切地说,应该是看到了一派广阔的草地。如今,真正的草原据说要从呼和浩特乘机飞到内蒙北部的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才能看到。

    生态旅游区的草色稀疏。微风拂过,草丛里的沙尘飞扬着。这时,身着古代盔甲的蒙古战士驰来,马蹄声和飘扬的察罕苏力德——和平之旗,使我恍若置身于遥远的蒙古帝国。

    祭祀苏力德的仪式就要开始了。蔚蓝的天空下,古代战车载着察罕苏力德迎风而来。旗杆的顶端是一个似山字形状的银色金属标,标尖下面是一盘瀑布般的银白色马鬃长穗。史书上也叫苏力德长枪,相传苏力德起源于一种古代兵器,又意为徽或旗。“苏力德”有两种,一种是察罕苏力德,即白徽;另一种是哈日苏力德,即黑纛,纛就是旗的意思。“苏力德”据说最初只是蒙古铁木真乞颜部的旗帜,1206年,历经艰险的铁木真终于统一了蒙古、突厥和通古斯各部,使蒙古广袤的草原上从此结束了无休止的战争局面,恢复了和平。铁木真在鄂嫩河畔号称成吉思汗,他竖起苏力德大旗,确定“察罕苏力德”为国徽,“哈日苏力德”为军旗。从此,察罕苏力德就成了蒙古——突厥人的精神之旗,勇敢、智慧和渴望和平的和平之旗。

    按蒙古的萨满传统,祭祀察罕苏力德需要进行血祭,需要宰杀九九八十一只膘肥的绵羊为祭品,而且必须是能传递神灵的神羊,它会把人们的心愿传达给长生天。身穿蒙古袍的祭祀者将庄严地走过九九八十一个台阶;奉献全羊、酥油灯、美酒、哈达、砖茶……九个九九八十一种祭品;九九八十一个人端着奶桶,把鲜奶蘸在用羊毛绑好的木根上,撒向苍天大地。牧民们还要向自己的牛、羊、骆驼、骏马身上浇洒鲜奶,把苏力德的恩赐带给世间万物。这些是蒙古人最圣洁的饮食,最吉祥的物品和最吉祥的数字。

    历经了八百多年的沧桑岁月的察罕苏力德,被蒙古人永远祭拜着。苏力德成了乌审草原和蒙古族人民纪念盖世英雄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和祈祷幸福、向往和平的象征。

    此刻,装扮成成吉思汗时代的威武的勇士们护卫着察罕苏力德,骑着矫健的骏马驰来,成千上万的牧民在等候苏力德。察罕苏力德银色的马鬃长穗在蔚蓝的天空火红的晚霞中轻轻飘动;天色渐暗,传来蒙古歌手热烈而忧郁的长歌:

 

                察罕苏力德是永远的苏力德,

                是蒙古人心中的和平希望之旗……

 

    蒙古人民的祭祀文化,对我而言,是熟悉和亲切的。因为在吐蕃特高山草原上,广大的牧人,每一年也以相同的情感,在朝圣的路上。尤其是藏历一月初八,老牧人尼玛一家年年如此,按照藏族人的习俗感恩和祈福:他们从畜群里选出毛色全黑,后蹄生着白毛或面部纯白,额头上长着形状像太阳般的一撮黑毛的祥瑞牦牛;又选出肩部长有一撮黑毛,相传能带来上万只羊儿的绵羊和腰部长有一撮黑毛,能带来上千头绵羊以及臀部长有一撮黑毛,能带来上百头绵羊的若干拥有福缘的吉利的羊儿,然后用活牦牛身上取来的白色的尾毛,染成红色,与经幡上取来的五色彩条缝在一起,系在牦牛和羊儿的双耳;又用从冈底斯山下得来的红色佛石,在它们的背上画好献给佛的马鞍,在家人的祝福和祈祷中,这些被永远放生的牛羊,就成为了牧羊人满怀感激,供奉给佛的第一份新春的礼物,并祈祷佛恩降临世间万物。

    来到乌审旗的第一天,在蒙古萨满敖包祭祀仪轨中,我就看到了同样的恭敬心。那是在居全旗十三呼热胡之首的高正呼热胡敖包。相传高正呼热胡敖包受拜近八百载,主祭世代相传,高十三米多,底径四十米,顶部由石头堆砌,上面绽放的红柳枝仿佛向着苍天敞开的心扉。白发苍苍的玛拉沁夫先生和蒙古籍台湾省著名诗人席慕蓉、察罕苏力德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吉日嘎拉图、《中国民族报》内蒙记者站站长阿勒得尔图等和其他蒙古同胞们一起跪拜在敖包前,开始了虔诚的祈祷。一路上豪情满怀的玛拉沁夫老先生神情突然变得神色肃穆。而祭祀天、地、祖先的颂祷声和袅袅香柏,像点燃了一场回归之火,熊熊燃烧……席慕蓉大姐的眸子里盈满了热泪,她说一年又一年,她每一年都要回到内蒙,为了缅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她的话语,让我再一次想到也许永远不能回归故里的,远在西藏的尼玛老人。

    我站在远处,悄悄地双手合十,我在代我的老牧人尼玛祈祷!虽然信仰有别,我感到我们和蒙古同胞的心已在感恩和恭敬的煅炼中水乳交融。

    而在察罕苏力德祭祀宫,在察罕苏力德生态旅游区中央古老的榆树前,我都许下了同样的心愿,系在了蓝色的哈达上,挂在了通天的树梢。当风吹过,我相信我虔诚的祈祷将犹如风语,传递到草原的深处,那里有老牧人尼玛的牧场,有天上的星星、太阳和月亮……

 

 

 

 

    乌审旗一行要结束了。

    回到呼和浩特,我感到有些恍然。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绿树成荫的鄂尔多斯高原,古代勇敢的匈奴民族曾在那里自由驰骋,众多民族在那里频相攻伐;那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那长城界外,数百年来,怀柔羁绊,被奴役的人民……

    翻开深色的小书《乌审旗文史资料》,我的手有些颤抖。我这个柔弱的藏家女子,果真去到了如此沧桑的土地了吗?

    一起来的各位作家都已离去了,剩下我还在等待回返的航班。我漫步在呼和浩特喧闹的街上,曾发生在乌审旗的一场场劫难和刀光剑影像沙漠,仿佛还在我的身后追逐。远眺前面那些繁华的灯火,恍若海市蜃楼。

    我该回去了。回到拉萨,和表妹央拉一起,在盛夏最后的日子里,去到尼玛老人的高山牧场——我多么思念那里的天空啊!

    我在呼和浩特的街市上流连着,想给有着蒙古人血统的尼玛老人,带一些这里的特产。在我的寻觅中,乳制品、皮货、酒类、羊绒衫,等等,以草原和成吉思汗名誉的商品果然在四处叫卖。当然,这些东西都不是牧人亲手做成的。好在我在乌审旗一户牧人家做客时,牧人老阿妈送给我一小袋炒米。那是他们自家炒出来的,一粒粒嫩黄香脆。我想,当尼玛老人远出游牧时,他可以把家乡的炒米装在糌粑口袋里,在中午时分,坐在河畔的草滩上,像他的祖辈那样,拌在酸奶里吃;也给近旁咩叫的羊儿尝尝,让羊儿和自己一起,回味遥远的内蒙那最后的草原上,最甘美的记忆……

 

                啊 别了 鄂尔多斯

                当我回眸遥望你

                看到你像马背上的闪电

                把荒漠变成了膨湃的海

                我相信

                你脱离古老的弓

                射来的漫长的箭

                是为了爱 向我而来

                而当秋雨潇潇

                淹没我们的痕迹

                每一株草尖上

                昨夜的露水光芒四射

                像你的柔情

                弥漫了所有的草原

                啊 别了 鄂尔多斯

                我就要回到拉萨

                要把深夜的秘密

                播种在流泻的太阳里

                像等待荒冢盛开鲜花

                等待你 

                …… 

 

    在这炎热的夏季,我的心也流汗了。我逢人就说:“我要回西藏了,真的!”我的喜悦那么灼热,以至于自己也感到窒息……

    我真的就要回去了么?曾经多少时候,我回味着那片洁净的天空,想象夜里,远河飘着歌。哪怕只在家里的小院,也能细听墙外湿透的白桦林随风窸窣的声音而遐思不尽。每天清晨起来,鸟雀就像滴在屋檐的雨,欢快地鸣叫着,使我心里充满了温情。草坪上,阳光泛着一洼一洼的银光,几乎令人心醉神迷!在上班的人流里,每一束长发都飞舞着,好像蓝天里的白云,铺成波浪般的清溪。

    是啊,我就要乘机而去。当机翼在云海里缓缓滑动,那些无尽的山呀,依着越来越远、越来越高的土地把我默默牵引。它们像粗壮的手臂,隆起的肌肉表达着远古至今的执著和艰辛。而林立的雪峰,锃亮的尖端刺向天空,反射出茫茫寒光一片,也裸露着自己年轻的身躯……

    哦,不知奶奶的那串乳白色象牙制念珠,在我迷惑的时候,还会不会坚硬地贴于我的额头;不知我是否还能虔诚地走进庙宇,深深颔首;不知爸爸喝过酒后,还会不会睁着一双历尽沧桑的眼睛,让草原翻卷在四周;不知月色姣好时,有没有长袖翩舞;不知黄昏,街上人流稀稀拉拉时,蓝色还会不会飘成我心里不去的寂寞。

    离开两年多的时间里,家乡的一切是那么遥远又清晰,像一个清淡的梦境,与我始终保持着恒距。当有一天,她终于震动在我心里,凸出的岩石、低洼的草地、裹着绿头巾的妇女……我真不知,不知我该怎样地,在淡紫色的山群里,也轻轻,轻轻地成为她的风景……

    听说,暗红色的酒吧已在拉萨街头悄悄蔓延。月光下,再没有人纵情歌唱。年轻人惯于走进精巧的屋里,让浓浓的酒混浊于心中。

    听说,刮了整整一个冬季的大风,依然在每天中午掀起黄沙,覆盖街头。风里,有姑娘们惊慌的笑声,也有老人合于胸前祷告的手。

    听说,在清晨或者晚上,会有一阵突然的冰雹夹杂着暴雨,把家里的向日葵、西红柿打得百孔千疮,于是在办公室里,妈妈们便有了兴奋的话题。

    还听说啊,来自各国的国旗颜色,无论在旷野还是山村,都与飘扬的经幡那么和谐。它们像跳动的音乐,使西藏的整个盛夏开始流动……

    这是真的,我迫不及待地就要回去了。想着将永远告别这喧嚣和没有表情的人流,忘掉这座灰色又拥挤的小城,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是呀,虽然长江水每天从这里流过,但已无从找寻雪山的冰肌玉肤。满天星斗时,望眼夜空,也感受不到茫茫宇宙的存在。我已停滞得太久太久。

    啊,我但愿,在那清凉的家园里,永远只有牛羊和我。

    而西藏呀,我知道你一直在承受每个子女的离去,等待着每个同胞的回归。虽然季节使你的情绪如潮起落,但在你褐色的眉头上,等待是那么永久!

    于是我渴望着,渴望寒风再一次撕裂我;渴望刻骨的圣洁在我的血液里涌动,渴望用额头去触及如冰的石头,渴望成为一座越来越挺拔的雪峰……

    啊,西藏!我已洗净身上的尘土,请你伸开手臂!

 

 

    在我就要去往内蒙古草原的8月,西藏的每个村庄和草原上,人们正在赛马节、望果节、酸奶节中欢娱。一些麦地已开始收割了,路上已有几枚金黄的树叶开始飘落。草原上圆形的山峦碧绿中也已泛出点点灰黄。夏季在这雪域,似乎比生命更短暂。

    尼玛每年这时也要带全家下山,参加赛马盛会。我们在簇拥的人群中遇见了。央拉告诉她父亲我将去内蒙古,老人有些激动,他说,他很想去看看故乡。说着,他被烈日炙晒得有些紫红的脸上显出了一丝惆怅,他向我描绘道:“那里没有连绵的山群,只有无际的草原,成吉思汗远征时,住在那洁白的圆形蒙古包里……”我点头笑了。我也是第一次去那里,我知道的不多,我想应该是的。因为我曾从相关书籍里看到,从曾经的满洲边界直至布达佩斯和西伯利亚森林的欧亚草原上,征服了人类陆地二分之一的伟大的成吉思汗,他在建立蒙古帝国后,对大臣们说过:“我不需要大型宫殿和秀丽的花园,蒙古人白色大毡房就是抗拒天灾地祸、易于迁徙的最吉祥的住所;而若不戳破金色大地神圣的皮肤,不改变广袤草原的天然容颜,那么她就是最天然最美丽的花园……”今天的内蒙古,根据成吉思汗的心愿,应该保留着人类最后的草原。当成吉思汗四处征战,“他始终徘徊在耕地之外,梦想要把一切重新变成草原……”(《草原帝国》,勒内·格鲁赛著)

    8月初,我随《民族文学》多民族采风团,来到了内蒙古大青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市。

    从机场去往《中国民族报》驻呼和浩特记者站的一路上,我从车里急切地张望着。但我有些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兰州还是在成都或别的什么地方。这座城市和内地其他的城市长得一模一样。

    接待我们的巴特先生有着典型的蒙古人相貌,他伸出热情有力的手,才让我感到了自己真的已到了内蒙古……我回想着呼和浩特那城市以北的古代阴山,水草极美的敕勒川草原,突厥族敕勒部出身的大将军斛律金,曾在这里慷慨悲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个晚上是漫长的。因为在城市之外,梦中的草原被月光照耀着,传说中苍狼与白鹿的爱情,正在那寂静的夜晚。

 

 

 

 

    乌审旗一行要结束了。

    回到呼和浩特,我感到有些恍然。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绿树成荫的鄂尔多斯高原,古代勇敢的匈奴民族曾在那里自由驰骋,众多民族在那里频相攻伐;那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那长城界外,数百年来,怀柔羁绊,被奴役的人民……

    翻开深色的小书《乌审旗文史资料》,我的手有些颤抖。我这个柔弱的藏家女子,果真去到了如此沧桑的土地了吗?

    一起来的各位作家都已离去了,剩下我还在等待回返的航班。我漫步在呼和浩特喧闹的街上,曾发生在乌审旗的一场场劫难和刀光剑影像沙漠,仿佛还在我的身后追逐。远眺前面那些繁华的灯火,恍若海市蜃楼。

    我该回去了。回到拉萨,和表妹央拉一起,在盛夏最后的日子里,去到尼玛老人的高山牧场——我多么思念那里的天空啊!

    我在呼和浩特的街市上流连着,想给有着蒙古人血统的尼玛老人,带一些这里的特产。在我的寻觅中,乳制品、皮货、酒类、羊绒衫,等等,以草原和成吉思汗名誉的商品果然在四处叫卖。当然,这些东西都不是牧人亲手做成的。好在我在乌审旗一户牧人家做客时,牧人老阿妈送给我一小袋炒米。那是他们自家炒出来的,一粒粒嫩黄香脆。我想,当尼玛老人远出游牧时,他可以把家乡的炒米装在糌粑口袋里,在中午时分,坐在河畔的草滩上,像他的祖辈那样,拌在酸奶里吃;也给近旁咩叫的羊儿尝尝,让羊儿和自己一起,回味遥远的内蒙那最后的草原上,最甘美的记忆……

 

                啊 别了 鄂尔多斯

                当我回眸遥望你

                看到你像马背上的闪电

                把荒漠变成了膨湃的海

                我相信

                你脱离古老的弓

                射来的漫长的箭

                是为了爱 向我而来

                而当秋雨潇潇

                淹没我们的痕迹

                每一株草尖上

                昨夜的露水光芒四射

                像你的柔情

                弥漫了所有的草原

                啊 别了 鄂尔多斯

                我就要回到拉萨

                要把深夜的秘密

                播种在流泻的太阳里

                像等待荒冢盛开鲜花

                等待你 

                …… 

 

    在这炎热的夏季,我的心也流汗了。我逢人就说:“我要回西藏了,真的!”我的喜悦那么灼热,以至于自己也感到窒息……

    我真的就要回去了么?曾经多少时候,我回味着那片洁净的天空,想象夜里,远河飘着歌。哪怕只在家里的小院,也能细听墙外湿透的白桦林随风窸窣的声音而遐思不尽。每天清晨起来,鸟雀就像滴在屋檐的雨,欢快地鸣叫着,使我心里充满了温情。草坪上,阳光泛着一洼一洼的银光,几乎令人心醉神迷!在上班的人流里,每一束长发都飞舞着,好像蓝天里的白云,铺成波浪般的清溪。

    是啊,我就要乘机而去。当机翼在云海里缓缓滑动,那些无尽的山呀,依着越来越远、越来越高的土地把我默默牵引。它们像粗壮的手臂,隆起的肌肉表达着远古至今的执著和艰辛。而林立的雪峰,锃亮的尖端刺向天空,反射出茫茫寒光一片,也裸露着自己年轻的身躯……

    哦,不知奶奶的那串乳白色象牙制念珠,在我迷惑的时候,还会不会坚硬地贴于我的额头;不知我是否还能虔诚地走进庙宇,深深颔首;不知爸爸喝过酒后,还会不会睁着一双历尽沧桑的眼睛,让草原翻卷在四周;不知月色姣好时,有没有长袖翩舞;不知黄昏,街上人流稀稀拉拉时,蓝色还会不会飘成我心里不去的寂寞。

    离开两年多的时间里,家乡的一切是那么遥远又清晰,像一个清淡的梦境,与我始终保持着恒距。当有一天,她终于震动在我心里,凸出的岩石、低洼的草地、裹着绿头巾的妇女……我真不知,不知我该怎样地,在淡紫色的山群里,也轻轻,轻轻地成为她的风景……

    听说,暗红色的酒吧已在拉萨街头悄悄蔓延。月光下,再没有人纵情歌唱。年轻人惯于走进精巧的屋里,让浓浓的酒混浊于心中。

    听说,刮了整整一个冬季的大风,依然在每天中午掀起黄沙,覆盖街头。风里,有姑娘们惊慌的笑声,也有老人合于胸前祷告的手。

    听说,在清晨或者晚上,会有一阵突然的冰雹夹杂着暴雨,把家里的向日葵、西红柿打得百孔千疮,于是在办公室里,妈妈们便有了兴奋的话题。

    还听说啊,来自各国的国旗颜色,无论在旷野还是山村,都与飘扬的经幡那么和谐。它们像跳动的音乐,使西藏的整个盛夏开始流动……

    这是真的,我迫不及待地就要回去了。想着将永远告别这喧嚣和没有表情的人流,忘掉这座灰色又拥挤的小城,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是呀,虽然长江水每天从这里流过,但已无从找寻雪山的冰肌玉肤。满天星斗时,望眼夜空,也感受不到茫茫宇宙的存在。我已停滞得太久太久。

    啊,我但愿,在那清凉的家园里,永远只有牛羊和我。

    而西藏呀,我知道你一直在承受每个子女的离去,等待着每个同胞的回归。虽然季节使你的情绪如潮起落,但在你褐色的眉头上,等待是那么永久!

    于是我渴望着,渴望寒风再一次撕裂我;渴望刻骨的圣洁在我的血液里涌动,渴望用额头去触及如冰的石头,渴望成为一座越来越挺拔的雪峰……

    啊,西藏!我已洗净身上的尘土,请你伸开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