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荒中出现的大轱辘车是我趔趄学步的时期。那是午后的时光,我从萌萌的睡眠醒来,眼中第一个画面,是空空荡荡的三面环炕,不见一人一影。西窗透着老式窗户纸浸透豆油的晕黄之光,看不到外面。我眼中的第二个画面,我已经站在窗前的栅栏里,小手抖着一块布在哭。栅栏不高,跟我一般,里边似乎有缸之类东西,栅栏上晾着的我的尿布。我不知怎么从屋里出来怎么站在那里,这个过程没有记忆。第三个画面,灰蒙蒙的天空看不见太阳,四外长满了凄凄荒草,除了一座荒原上我身后的房子,眼中一片荒芜,寂静的没有一丝动静。

        我看见自己一个不点儿小人,穿着一件长衫,像个布偶,手里继续抖落着尿布,在哭......

        嬷嬷在哪里?天地怎么这么孤零,没有丝毫声息?哭,是所有的语言。

        突然,嬷嬷出现了从东南方向,坐在一辆一片白色的大轱辘车上,后面坐着我的小阿卡和姐姐,向着家里赶来。大轱辘车碾压过的路,其实没有什么路辙,就是在荒草上斜着赶来,不是南北,也不是东西方向。

        妞妞——

        我听到嬷嬷的声音,天地立刻活了,我的哭声里有了能依的夸张。

        接着大轱辘车白成一片,白的车轮,白的车辕子,白的护栏,全部都是新剥去树皮的木生生的白色......

        画面到这里嘎然停止。

        而那白色,烙下了我对达斡尔车最初的印象,在一片荒原上,在一座周围看不见任何建筑物的房子前,嬷嬷坐在上面,绘成一副根脉相续的画面,告诉我一个未萌心灵的幼儿:我的根就从这鸿蒙初辟的荒芜,从原始走来。

        是的我从原始走来。那个幼儿眼睛里的世界,那片荒芜的没有任何障碍的视野,便是一个未萌幼儿——我的初始家园,芊绵一片枯草色的原野大地。

        嬷嬷的祖先,便是乘坐白白的大轱辘车,从遥远的阿穆尔河一路迁徙来的,把所有的生活都装载在车上,走。向前走。走下去就有生活。实际上,生活境况破落,遭受沙俄侵略者烧杀掳掠后的日子,已经不为生活停留,漂泊下去就是唯一的生存原则。而那家家都具有的大轱辘车,就成了漫长迁徙路上的生命之舟。行路人在车里过夜,在车上饮食,也在车上迎来日出送走日落。更有妊娠的女人在大轱辘车上生下新的生命。日月不停地跋涉赶路,大轱辘车是家、是房子,它见证了家人的路埋尸骨,见证了新生儿苦哇苦哇的啼哭,更见证了苦难跋涉中的风餐露宿、冰寒酷暑以及生老病死的漫长经历。

        在那样的负重之旅,大轱辘车须要具有结实的骨骼框架,要有超强的承受之力。它的选材构造设计,比如车身要经得起长途跋涉的凹凸颠簸,车轮的轮毂、轮辐、轮辋等各个圆形部件要抗得住坚块硬石,轮高要能越度河流芊莽,整个一辆车乘要能穿越茫茫未知的路途而能持续耐久。如此,在抛别故园的迁流途中,这样的大轱辘车,便成为身体的依靠栖息、抵达的舟船、山水江河之艰险难渡中无可替代的载体保护。若说达斡尔人的精神图腾为鹰,那么身体之图腾未必不可以说是达斡尔车,如果我们要安立一个身体图腾的话。

        当你走进能够展示达斡尔人的生活痕迹、民俗民风等文化符号的博物馆里,你会一眼看到,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而休闲在馆里的大轱辘车;你走进中国达斡尔民族园,你会被第一眼夺去的那黛绿的山体擎举着的巨大车轮而惊撼。你也许会觉得好奇,在如今以金属钢材塑造出各种张杨的造型立于城市各处,或旅游景点以作醒目招牌的标志,这个民族竟然把一个白木生生的大车轮子供到山顶,其意云何?

        历史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人类最美的德行便是懂得感恩,明白刻记。如今的达斡尔人,浓缩了大轱辘车漫长的荷担岁月,把其沉重的过去轻灵一转,挂在耳上坠在颈上,你瞧,从大地噜噜之声的轮转变成姑娘们唧唧的耳环,是被远去的承载而做的纪念。

        再次切身享用大轱辘车的摇晃,是童年的时光。嬷领着我,坐上高高的车去往酒镇。其实酒镇不叫酒镇,是姥爷在世时做酒生意,从那镇里上酒,便成了姥爷的酒镇。

        一个夏末的早晨,脑子里的小东西高兴地早早叫醒了我,我穿上夜里嬷给我洗好的衣服,兴奋的心情忽略了衣服是什么样式颜色,双脚离地似的跟在嬷的前后,颠颠颠帮忙装车。装的是嬷自栽自制一庹一庹压得非常规整的琥珀香烟,去酒镇换钱币子。

        心早就飞向远方。

        不知是我起得过早,还是没有深层记忆,大轱辘车摇篮般的晃动摇睡了我,只记得上路时发红的地平线,等我醒来已是白色的天光,进了人车来往的酒镇。路两旁的饭馆,飘出诱鼻的香味儿,时间已是晌午,我不由得咽下口水,嬷说等卖了烟后才能给我卖个冰棍儿。

        大轱辘车停在附近不远的地方,牛在旁边悠闲地吃它的料草。庹烟已经摆在集市的一处位置,就有人来看烟问价。一会儿功夫,有人买走一庹。他们夸赞着,欣赏着,说这烟怎么压得这么整齐,这么规矩?颜色怎么晒得这么红,这么亮?味道怎么这么正这么好?嬷说这是正中的达斡尔烟琥珀香,你抽了这个就尝到了烟的真正味道,就不想抽别的烟了。是是,他们说从来没抽过这么好的烟,以后还什么时候来呀?我们还买......

        嬷给我买了一根三分钱的冰棍,一下清凉了我的身热,那是我到酒镇的最大期盼,那根冰棍我奢侈地吮了很长时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还可以要第二根,还可以买五分钱的一根。庹烟卖得很快,嬷又去买了三根麻花,老远的香酥酥诱人的麻花味儿就从嬷的手里飘了过来。我接过来捧在手上,吸吸鼻子闻那一年也闻不到两回的香味儿,等着嬷收拾东西。最后的一庹烟也卖完了,嬷套上大轱辘车,老牛的肚子也吃得溜圆鼓鼓,我们返回来路。

        怀着某种不舍,我坐在车上脸朝后离开了酒镇。嬷一直牵着牛绳,出了城才坐到车上。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斜,向北的路没有任何建筑物了,我才转过身来,全部心思转到车上的麻花。

        嬷嬷无声地坐在车辕子上,专心前面。她没有话,太阳好像只晒红了她的颧骨,衬得本来凹陷的眼睛像两汪水,但两汪水并没有在嬷嬷不时的眨动眼皮下泛起水花,很平静很锈甚至倦钝。三根麻花,她只吃了一根,而那两根,成了我一路不停的馐粮,一点一点的不时吃一口,细细留润口中的香味儿。车上,也比来时宽敞,我尽情在狍子皮上坐一会儿,躺一会儿。斜去的阳光减少了直射的热,融融地落在高车上,成了我的幸福家家。偶尔会有微风吹来,送来路两旁草木簌簌的声音,在安宁的天空下,它们的语言也柔和细密,回应我的眼神。原野开阔,不远处的灌木丛里,偶尔飞出几只野鸭,暴露它们藏在密丛里的窝巢,或许孵蛋,或许已经孵出幼雏,使得父母鸭的觅食就有了几分担心......

        阳光晒得我温软,困了,迷迷糊糊地躺在狍子皮上,我似乎感到嬷回过身来,看了我一眼弄弄什么,我好幸福。喜欢在我似睡没睡的时候,嬷轻轻地抚摸。不知为什么,嬷有时会俯身闻闻我的鼻息......

        大轱辘车颠簸摇晃,嘎嘎吱吱地哼出一串串摇篮里的幼歌,在我耳边哼睡。那古老的声音,把我摇进了更幼稚的光阴,大大的、白白的大轱辘车轮子,往前辗着、辗着......


                悠悠千百年

                我从原始走来

                岁月辗去了我的痕迹

                风雨送来了我的蹒跚


                走不出我生命的河流

                抹不平我额头的沧桑

                你是我生命的舟船

                承载我心灵的飞翔

                ……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一阵隐隐悠悠的歌声唤醒,是谁在唱歌?除了嬷嬷并没有别人。是嬷嬷么?嬷——

        我不觉叫了一声,果然,歌声猛然停止,嬷回过头来,一张缺少水分的脸上,两行泪水正从她那深深的两汪水里溢出,淌成两条溪流......

        嬷,你哭了......饿了?我找身边的麻花。

        没有,嬷不饿,挺好的。嬷说,擦了一下干涩的两颊。

        挺好的。是啊,三十多里的回程,没有繁重的劳动,没了担虑,嬷可以放心地坐在车上,悠闲地想心事,还可以优雅地哼哼歌子,那是多么难得的下午时光啊,嬷有过几多这样的轻松时刻......

        最后一次大轱辘车上的摇曳,是一年隆冬,寒冷的学期在我们丝丝哈哈地跺脚中终于结束,我们几位好友的计划,就要付之行动了。那是放假前就做出的决定:去酒镇照相。这是我们那个冬天的第一大事。能把自己的身姿脸容留在一张纸片上,看自身平时看不见的样子,是多么有趣的事情,这太有诱惑力了。

        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同时出发,头一天夜里,我们分别住在两人家里。兴奋的我们都没有睡好。早上也是煮好牛奶小米粥的嬷嬷叫醒我们,大家热乎乎的,稀里呼噜喝饱,就出发了。

        天空黑蒙蒙的还没醒来,我们都集中在村南的杨树林边,大轱辘车已等在那里,车夫是我们请来的一位义务帮忙赶车的亲戚。我们七八个小姑娘一起糊上车,叽喳着挤在一起,开始向三十多华里以外的酒镇出发。

        天空一片似雾似烟朦胧,大家只能看清对方的轮廓,只见每人的嘴里哈着白气,一会儿功夫,大家的领口和围巾都挂满了白霜,从家里带出来的那点热量,不一会儿就被冰寒消蚀。我们尽量挤在一起,还是抵挡不了透骨的冰寒,穿着棉胶皮鞋的脚尖冻的如同猫咬。我下车了,害怕双脚冻僵。其他人也陆续下车,走一段,坐一段。只有明红一人没有下车。她穿得很厚,一件棉大衣,一顶羊剪绒棉帽,也许还有身体不太健康的因素,我不记得她下车走过。其他人都是坐一程,走一程,照样冻的身体紧缩。我只觉得身体里的热量全部消失,除了一颗心还在胸腔里的一点热量中跳动,全身冰透。

        盼望中的太阳升起来了,酷寒却一点没有消减,太阳保守着热能,不肯温暖和抚摸我们这群孩子。我们的脸都用围巾蒙起来系在脖子后边,除了眼睛。但那围巾也只是很薄的一块方巾,仿佛一张白纸,一会儿,呼出的热气眨眼变成白霜,白霜又眨眼变成冰雪,那小围巾就成了一块儿冷硬的冰纸,冷冰冰的寒气,贴着嘴脸。走着走着,冷冰的感觉没了,而是酥酥地痒。我摸了一下,一点知觉没有,不对。再摸,脸蛋儿已经便硬。“我的脸没啦!”我不免惊呼一声。就有人围上来:“怎么了,脸哪儿去了,看看......”

        挪开硬硬的围巾一看,“冻了!都白了。”珍玉喊。

        便抓上来一把雪,放到我的脸上,揉搓。我说自己揉吧。好在我们的双手都伸进套袖里,一尺长的狍子皮或兔毛的套袖,护着的手还能够活动。换着手揉了好一阵子,冻脸才缓醒过来,脸又回到脸上。可是仍然冷啊,手冻僵了,心在哆嗦,路还不见尽头。老牛总是一个速度,不知道它冷不冷,大轱辘车更是吱吱嘎嘎慢悠悠的一个频率一种声音,在漫无边际的荒草路上踌躇。这样的速度,达斡尔的祖先,如何从遥远的黑龙江北岸走过来的?那些失去家园,抛别祖坟的人们,磨练了怎样的耐心安忍,才熬过了那漫长的迁徙之路?酷冷酷热,暴风疾雨,走不完的慢慢悠悠......

        终于,酒镇在我们痛苦的殷望中出现,太阳已经升到正午,却仍收敛着热量,它虽然离着我们很近,却丝毫不肯施舍温暖,近于零下四十度的温度,它也照顾不了我们了。我们冻得要死,没有一个人会说话了。

        这个酒镇,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富有!是爱勒里所有的买卖、集市、过年,是家家都去采购白菜、麻花、烧饼、冻梨等年货的地方。常听从酒镇回来的赶车老板津津有味地讲,吃了一碗大碗面,一盘翘青椒。可我一直到19岁离开家乡也不知道,那翘青椒究竟是怎样翘出来的一道菜码。

        终于,期盼的酒镇出现了,大家顿时来了精神。可是老牛还是那个速度,不知它在想着什么。其实它已磨练出经验,管你怎么着急,就是一个速度,它知道没人换它,来回七十多华里,它得悠着。

        进了酒镇中心的一条大街,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坐北朝南,一排平房中的一间。那是我们心中可以留下岁月倩影的殿堂,它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好像看到了陌生之地的家啊,以最快的速度穿过横路。一进屋里,全身立刻被温暖包围,仿佛从北极的冰冻靠近了火炉,一路的僵冷开始融化开来,身上有了活气,嘴巴也能开合自如了,冻硬的胶皮邬轳鞋也渐渐变软。经了一路的冷冻,我们坦白的没有任何保护的脸,在温热中缓得涨红,才有了心思环顾那小照相馆。

        不大的照相馆,分里外两间,唯一一条木色的长条椅子,可供我们放放围巾套袖,我们把化的精湿的围巾搭在椅背上,整理整理头发,包裹了一路一定让它恢复原样。那时我们唯一可能整理的也就是头发。那时的人们不懂描眉涂红,也没见过化妆,只有结婚的女子才能拥有两瓶雪花膏,两盒白粉和两小盒红粉。如果谁家的箱子出现这些东西,谁家就是有新媳妇的人家。那也只限后街的汉人家里。弄好头发,再互相看看,一副走上舞台的心情,进入里间灯光很暗的照相室,也只是隔着个门帘,且也撩起一角搭在门边上。照相师是一位很秀气的男人,三十多岁模样,穿着一身黑色制服,表情温和。靠边是一个蒙着黑色布帘的架子,仿佛一个大头人蒙着脑袋,神秘地躲在哪里。照相师按要求让我们规整地坐好,但我们有自己的样子,要摆出不同一般的姿势。照相师怔了一下,顺从了我们,然后推动照相机到我们前方,把自己弄进黑布帘里,半天,不知在鼓捣什么,更神秘了。我们的眼睛酸了,表情不知定在哪个瞬间,姿势也拿不住了,可照相师还一个劲儿“别动、别动”地叮嘱。终于他钻出那个黑帘子,站在照相机旁边,让我们看他手中举的小球,继续说“别动别动,看这儿看这儿”。而我们没看他的手,也没看那小球,是低头看我们手中的红皮小书。

        我们的姿影和小脸留在那个大黑帘子里,不知那里会弄出什么把戏,天天期待着,天天想象里边出来的我们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照出来的一定是本来的自己,却认为一定会鼓捣出什么自己没见过的模样,也许很陌生,很奇怪的吧?毕竟我们没照过相呢。总之无法想象那黑帘子会弄出什么玩意。

        从照相馆出来,我们去下饭馆。第一次,在饭馆吃饭,每人一碗面条,上面飘着几多绿色的什么,很是显眼,可能还吃了一点金饼。那是我们一年都吃不上两回的白色粮食。满足了。身体也从内到外柔软了。我们怀着从未有过的享受返回归途。

        如此,我们摸着清晨黑擦擦的星路,晚上四点便拉下黑幕的夜色,不怯早晚两头不见天光往返于七十华里的路上,我们觉得很值;只穿一件薄薄的小棉袄,抵御完全可能冻硬冻僵的酷寒,豁出小脸,也没有认为白白受罪。然而这又算什么呢,那个岁月,留住岁月的影子才是重要的。实际也是如此,如今我们用一双纵横的目光端视那些照片的时刻,时光刹那拉到眼前,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仿佛穿透时空,把我们的少年定在那里;那一个个纯净的脸庞,泰泰和和毫无欲望,怎么形容都回不到那种原初的神态了。我们老了,感恩成长的热情,在眼下如履蹒跚之程,能够回望无忧的本真以荡涤沉浊暮气。

        而大轱辘车承载了我们的希翼。

        第一次把我们载向远方的大轱辘车,也把我们的心载向了未来。我们从那跟大轱辘车断了联系,也跟我们的少年挥手一样,远去的不仅是古朴的爱勒及其人事,更有我们无法复制的简朴纯粹的时光。

        如今,酒镇早已模糊,终究没能抵住成长的少年趋向民族自治旗施展共有文化的回归。尽管酒镇曾是爱勒所有远行人必经的乘车之站,及生活购买。但是已经没有理由再去。中间漫长的过程,忙于前程家庭工作,不再回望,只有前瞻奔走,也忘了那次的冻伤之旅。直至岁月染白,面如树身皱老,岁月慷慨赐予我们怀旧,人面,才一个个仿佛从遥远的海上扶摇上来。

        时代疏落了大轱辘车,我们跟不上了时代。

                                  

原刊于《美文》2019年第6期

昳岚.JPG

        昳岚,女,达斡尔族,原名张华。作品刊载于《草原》《民族文学》《钟山》《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散文世界》《海燕.都市美文》《山花》《美文》《文艺报》《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海外文摘》等报刊杂志。作品获内蒙古政府“索伦嘎”奖等三十多次全国各种奖项。散文入选原《散文主编海外版》谢大光主编的《艺术的穿越死》等多种版本。著有散文集三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中国作协2013年重点扶持作品长篇小说《雅德根》入选2015年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工程和全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民委第四届全国百种优秀民族图书。有部分作品译介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