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的美景在泥泞中有些残败,烟雨亚哈却是另一番景致。

        从舟曲返回的几天,“亚哈”的名字总在心间萦绕,这个躲在群山环抱之中,由青山、秀水、会说话的玛尼堆勾勒出的古老藏寨,在变幻的岁月里诉说着不变的故事。

        一切抵不过岁月的洗礼,而有一些情节、一些坚守因为信仰的力量,历久弥新…….


挥之不去的亚哈情结


        连日来的采访活动,让我身心俱疲,一些程式化的采访让我一度消沉。在同仁们找不到兴奋点的叹息中,我踏上前往亚哈的汽车,肠胃感冒之后的虚弱还在,内心的焦灼还未散去。

        2012年的雨要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前天的雨气还未散去,又有蒙蒙细雨不期而至。

        在蒙蒙细雨中,沿着拱坝河顺流而下,经两河口乡西南行使,除去村庄附近的田地,触目的便是陡峭的山体,至鬼门关,山上绿意渐浓,生态逐渐好转。

        亚哈是武坪乡的一个村落,武坪乡位于舟曲县西南部,拱坝河上游,是古羌藏聚居地,是舟曲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西南为原始森林地带,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植被不断恢复,生态趋于稳定。

        “这里林坡交替,有高山草甸草原、灌木草地,还有国家级的沙滩森林公园…… 山上有红芪、黄芪、天麻、三七、党参、冬虫夏草等野生药材,还有大熊猫、梅花鹿等珍惜野生动物。除了沙滩森林公园,还有亚哈护林、亚哈寺院。”随行的看召仁青是武坪乡亚哈人,现在县城供职。他用很专业的术语为我们介绍着自己的家乡,平常的话语掩饰不住深深的自豪。

        同样在县城供职的高次让从小在亚哈外婆家度过,荡秋千、上山打蕨菜这些游戏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在高次让的讲述中,我耳边依稀回响起有一位历经沧桑的老阿奶诵念“六字真言”的呢喃声…….

        “我的理想是把‘亚哈’打造成歌舞基地、摄影基地、文学基地和剧本创作基地。”因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舟曲山后地区条件艰苦落后,走出大山的人们却和看召仁青、高次让一样,有挥之不去的“亚哈”情结。

        让更多的人了解“亚哈”,让这里的美景打动更多的人。让这里的民间文化得到保护传承,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烟雨亚哈秀颜初显


        亚哈在官方的文字中表述为“亚下”,但下在方言中读“哈”,又因得知“亚哈”是藏语的一种感叹词,意略同于“啊哈”,赞美之意,据说来源于,格萨尔王征战至此时对美景的赞叹,至今,许多地方都有他的遗迹,因此,我更愿意称其为“亚哈”。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不觉间,已经到了亚哈村。烟雨迷蒙中的村落清秀亮丽,白墙乌瓦的村落依山而建,一副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

        雨后的空气透着温湿的慵懒,沿着青山梁攀援而上,不远处便见经幡飘扬,这便是仁美神山,是人文之山。

        在藏地,因为山被寄予灵性,是神的寄居体而显得更为神圣。人们坚信山神是人们的保护神,会护佑一方平安。因为神性,人们又对大自然心生敬畏。

        亚哈是山的国度,总面积3万公顷沙滩森林公园,属岷山山脉,最高海拔达4356米,地势陡峭,购股狭窄。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纯针叶原始林和高山矮林,林线之上则是高山草甸、裸岩和终年不化的雪山。

        雪山险峰、天然湖泊、瀑布群罗等自然景观星罗棋布,春天万物复苏,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夏天,珍禽异兽生机勃勃,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林海雪原、银装素裹。

        悬崖点缀的瀑布、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和古典式的牌坊大门,梅花鹿苑和小木屋民族风情让人喜不自禁。

        而最让我回味的便是关于人命池的传说,据传,在海拔3800米的地方,有一个雪山溶化的雪水积聚而成的湖泊,湖深不见底,被当地人誉为神湖。

        传说,某天,有位猎人去打猎,行至湖边歇息,不知不觉中睡着了。一阵狂风将他吹到了湖里。而在此时,他家里的猎狗有所感知,便撕咬着猎人年迈的母亲向湖边赶来。到了湖边,老人也甚感疲乏,便在儿子遇难的地方休息,不知不觉中老人进入了梦乡。

        老人在睡梦中感到寒冷,一阵风起,吹来了取暖的柴火,还有一根拐杖。老妇人醒来后拄着拐杖回家,半夜醒来后突然被闪闪的光亮惊醒,醒来后才发现拐杖是金子的,老人便得知这是儿子为了她安度晚年的安排。自此,村里人得知了老妇人的故事,便视该湖为神湖,天旱之年会去湖边求雨,据说每每逢求必应。

        虽然传说无从考证,但至今,还会有周边乡村的人们来人命池求雨。

        在山坡上俯瞰群山怀抱中的村落,在神山、神湖的映衬下更显静谧和谐。


救赎心灵的嘛呢石


        在淅沥的小雨中,沿着山麓向亚哈寺院行进,道路泥泞,只有顺着草地走,一颗颗细碎的小草嫩嫩的小花,让人怜爱。

        有一棵棵茁壮的油松,翻着成熟的绿,还有那一棵棵坚硬的铁树,被细碎的树叶点缀着,有几丝柔美,便不相信地问:“这就是铁树?”

        山上的风大了许多,两扇画着海螺图像的红色木门,在风中吱吱纽纽地叫着,这便是亚哈寺院了。

        推门而入,一座小小的佛堂和一个个经桶透着岁月的痕迹,白塔伫立在旁边,塔尖的铃铛在风中的歌唱在山谷回荡。

        白塔边是一个石砌的嘛呢堆,一片片刻满经文的石块堆积着,让人不由地心生敬畏。

        在藏区,石头和山一样是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他们坚信山石中有灵魂寄居,由于神灵的寄居,石头便和山一样有了灵性。

        在藏区的道路两边和山口都会有嘛呢堆的身影,由刻满经文的石块堆砌而成,这个石碓便是战神的城堡,要在上面插上羽毛、长剑及动物的骨骼、透露,作为献给神的祭品。

        看召仁青说,嘛呢堆是自然景观和人类和谐共生的象征,十万块便是一个轮回。这个嘛呢堆上的石块来自五湖四海,有北京、天津及沿海城市的,还有印度、尼泊尔的,还有一些是朋友从自己的家乡带来的,有凝聚山水之灵之意。

        嘛呢石的雕刻,多为“六字真言”和经文,发愿刻石的缘由,多因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诸事不吉利,需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选定要刻得的咒文或者经书,买好石料,再请匠师。

        而亚哈的这个嘛呢堆里石刻内容有“六字真言”“祈祷语”和一些经文。是由四川阿坝的两位喇嘛历时半月刻成的,两位喇嘛在佛学和修行上颇有造诣。

        看召仁青说,这个寺院由来已久,10年前又得到了修复,8.8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便加快了石刻等后续工作,堆起了嘛呢堆,表达对灾难中逝去的同胞们的祈福。

        经幡在风里翻飞,依稀可以听到錾子碰撞石块的“叮当”声,想起佛经中的所言,六字真言是“真善”,它以咒语发声的力量与宇宙万物沟通,与自我的内心沟通,拥有巨大的威力。

        人总是要学会找一些突破点,去看到美好,救赎自己的心灵。 在心底默念“唵嘛呢叭咪吽”……


直触心灵的祝福


        “远方的客人啊,我们欢迎你,希望你平平安安,连牙也不要疼,那些遍地的荆棘的刺会避开你……”今年67岁的赵果然老人充满沧桑的语调演绎着亚哈独有的祝酒词。

        赵果然老人1975年至1988年期间,任亚哈村大队长。亚哈由两个大队组成,一个便是他所在的纯藏村,有近80户人家,而另一个汉村有近20户。

        赵果然从小听祖辈传唱祝酒词,跳多地舞,将一些民间故事,口口相传。至今,祭山祈祷、婚丧嫁娶时都会去唱祝词。而过年过节时的祝词老一辈的人都会唱,有了唱词,年节过的分外有味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艺人们一个个离世,村里能唱祝词的只有包括赵果然老人在内的3位老艺人,且其他两位年事都已年过七旬。

        “以前,晚上没事干及会讲故事,下雨无法出去务农也会搞一些有意义的歌舞娱乐。”赵果然老人说,他会说唱3、40个故事,从开天辟地、物种起源到万物的姿态,现在随着外来媒介的增多,年轻人不喜欢学唱祝词了,也对说唱不感兴趣,老人最担心的便是一些传统技艺的失传。

        “尊贵的客人啊,你是丞相,你是狮王,你是孔雀……”亚哈的祝酒词多平实易懂,以身边的食物做比,信手拈来,因人而唱,让人倍感亲切。

        自酿的青稞酒,银质的酒杯,老者淳朴的祝酒词,还有一种用叫“叶里开花”的野菜包的包子,挂干的熏腊肉,一群心灵纯美的人诉说着他们的心愿和期盼。

        这些可爱的山里人,拿出一颗淳朴的新展现给你,让人无所适从,原本就拥有不多的他们都不知道该把自己最宝贵的什么东西献给你,可爱的人们。

        一切在自然之中缓缓流淌,几次都有热泪欲用处眼眶。

        恍然间,连日来的疲惫,一些困扰开来的坏情绪,烟消雾散。

        也许,一切就是这样。


万变千化中的永恒


        “我当年栽的树已经长大了,已经认不出来了。”1977年参加工作时便到武坪执教的袁六旺已年至五旬,30年后再到青山梁,面对郁郁葱葱的树木,他不禁感叹。

        当年,天麻麻亮时他便从大川乡出发,沿着三角坪的山梁到达武坪,他雨天翻山时,双脚陷入泥里脚拔了出来,胶鞋却留在了泥里的故事成了我们的笑谈。

        而这里还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军事基地,是进可攻退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这一带的山麓还是曾经的茶马古道,翻过青山梁,便是九寨沟、松潘和黑水。童年在此度过的高次让说,他的外公曾从黑水经此贩卖烟叶。

        在山间小路行走,不时传来“叮当”的铃声在山谷间回荡,几度让人恍惚,似乎可以看见一队队骡马队和身背背篓的老乡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

        有驮着柴火的黄牛和村妇的身影,看召仁青说,村民们只会捡拾枯枝或者一些大树的旁枝,不会危及树木。

        赵果然老人说,亚哈、有“赵、李、张、刘”4大姓,每个姓有一个由村民选出来的旗长,旗内有严格的制度,外出务工都是要请假的。这种类似吐司的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而在生态方面,村里的百姓都敬畏自然,砍伐树木都要请示旗长统一,盖一间房子需要多少木头都是有数的,多砍一根都不行。曾经还实行限时砍伐,冬季15天为一个时段村里30户砍伐,轮流完后封山,砍伐的都是病树枯树或者旁枝,对森林构不成威胁。

        看召仁青自2009年起便开始松树、柏树等,关注家乡的生态,已经栽植了7000多棵树木,其中有洋槐等,今年本打算栽植核桃树,但是因为购买苗木的时间出了岔,只好安排在秋季。看召仁青说,他要在家乡栽植核桃和香椿,既改善乡亲们的菜篮子又能带来经济收益。

        如今,那些树木已然成林,但看召仁青却永远离去。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以前生活质量差,却有那么多的精神生活,现在经济发达了,传统的文化不能丢弃,更要保护,要在精神生活丰富的情况下很体面的活着。”看召仁青当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尹饶,时代在变,一些管护人文的东西是不能变的,他要通过关注生态,深入挖掘人文方面的内涵,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出家乡的人文内涵,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乡亲们生活的更有自信。

        简单的话语里是难掩的豪情,我看到有一些理想随着岁月在风里翻飞,有一些坚持,有一些执着,无需评价,无需认可,只要自己去做便是最好的坚守,是浮世中最完美的救赎……

 

赵梅.jpg

        赵梅,女,忠于自己的内心,在路上寻找心安的媒体人。曾参与5.12汶川大地震和舟曲8.8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等重大灾难事件的采访报道。参与采写的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自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多次获甘肃新闻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先后获“甘肃省十佳记者”“甘肃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著有《此心安处》(散文、报告文学卷)《青春使命——80后女记者汶川大地震亲历回访录》《舟曲,请你作证》等文集,文学作品散见于《文艺报》《飞天》《甘肃日报》等刊物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