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可丁,藏文化的另一种载体1.jpg店内环境。

阿可丁,藏文化的另一种载体2.jpg店铺产品。

阿可丁,藏文化的另一种载体3.jpg店内的招牌产品——“牛粪面包”。

  因爱而生 一切似乎命中注定

  一个黝黑的西藏小伙、一个纤瘦的贵州姑娘,藏族小伙名叫巴桑次仁,是一位舞台编导,小姑娘名叫满馨蔚,是中国手风琴第一人,看似没有交集、在两条平行线上的两个人,因2006年的藏历新年晚会而相识。那一年,作为藏历新年晚会舞台编导的巴桑次仁(以下简称“巴次”)第一次见到拉手风琴的满馨蔚时,便被眼前这个散发着独特气质的姑娘所吸引,活泼开朗的满馨蔚也注意到了这位憨厚的藏族小伙,两人一见钟情,爱情的种子在两个年轻人的心里迅速地生根发芽。

  2007年,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此时的满馨蔚远在北京,巴次则在西藏,2555公里的直线距离没有打败这份感情,反而使两人的心更加坚定。但异地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一年,两人开始商量共同做一份属于两个人的事业。身为女生的满馨蔚想做面包、蛋糕,认为这是一份甜蜜的事业,两人一拍即合,一根关于爱情与事业的藤蔓悄悄爬满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房。

  也正是这一年,满馨蔚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北京的发展机会,为爱改变了她的人生规划,只身飞到了拉萨,这份双向奔赴的感情注定以幸福为结尾。2008年,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两人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迈入了婚姻殿堂,组成了人人称羡的藏汉合璧家庭。

  脚踏实地 用食物承载故乡文化

  从2007年确定了两人共同的梦想之后,巴次便开始利用节假日飞往成都学习制作面包的手艺。

  熟练掌握各类面包制作手艺的巴次,希望将西藏的文化融入自家的面包里,通过饮食让更多人了解西藏,于是便有了如今店内的招牌产品——“牛粪面包”。巴次介绍道,“牛粪面包”以黑青稞为主料烤制而成,如果不加修饰,形状和颜色与风干的牛粪非常相似,于是取名曰“牛粪面包”。

  但这一名字的由来也不仅仅因为面包的外形像牛粪。巴次说,高原上的牛吃的都是天然无污染的草料,因此牛粪不仅不臭,反而还散发着青草的芳香,且牛粪还可作为田地里的肥料,帮助农作物、青草茁壮生长,长出来的青草又被牛羊食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条“0”污染生态链,此外,风干后的牛粪还可用作藏民族家中的燃料,小小的牛粪用途甚广,对于藏民族而言意义非凡,是雪域高原独特人文环境与畜牧文化典型的代表。

  以梦为马 阿可丁一直在路上

  2009年8月7日,阿可丁藏式面包坊正式开业,而这一天的下午,巴次与满馨蔚的女儿也呱呱坠地,双喜临门的缘分让夫妻二人更加坚定了将这份“甜蜜事业”做好的信心,也多了一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面包坊成立之后的每一年,巴次和满馨蔚会抽取一天时间,关闭所有门店,带领自己的朋友以及全体工作人员,无偿为养老院的孤寡老人们表演节目,同时还会带去各类食材,和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一同为老人们做可口的饭菜。“每年的这一天,养老院的老人们都异常开心,即使是年纪很大的老人,也会忍不住和我们一起跳舞到很晚。”巴次笑着说。

  此外,为了让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了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阿可丁自2019年11月1日起,开始创作环保及倡导垃圾分类主题音乐剧《净化·洁心之旅》,为传播环保理念添砖加瓦。据巴次介绍,除了提倡垃圾分类,创作该剧另一目的是为了开拓本土演出市场,将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优质作品搬上舞台,使演出常态化,不断充实本土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群众审美水平,将文化消费的理念进一步传递给民众,为西藏基层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忘初心,以梦为马。未来,阿可丁将在自身品牌中融入喜马拉雅元素,将美食和藏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为广大群众提供特色美食的同时,也将从社会的不同角度出发,研发新的音乐剧,多种方式相结合,将西藏美食和文化传递出去。相信未来的阿可丁会为大家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让我们拭目以待。

  阿 ,一个“耳”一个“口”一个“丁”,一个人聆听天籁,品尝美食;可,一个“口”一个“丁”,一个人沉醉于美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口只为美食醉;丁,一个“人”舍弃一切身外之贪欲,无即是有。阿可丁,短短三个字,却蕴藏着层层深意。

  图片由阿可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