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日是藏历水虎新年,看到有关藏族群众载歌载舞欢度新年的各种新闻报道,我不由得想起30多年来,数次所采访的那曲赛马会。

  八月的藏北草原花红草绿,生机勃勃。每年8月中旬,位于藏北草原的那曲地区(现为那曲市)都要在那曲镇举行盛大的跑马比赛,人称“赛马会”。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1.jpg       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镇赛马会上,临时搭建起的各式帐篷(唐召明1987年摄)

  赛马会之前,方圆几百公里的牧民们纷纷带着帐篷,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佩戴齐各自最值得炫耀的饰物,在花海似的草原上一路踏歌而来。瞬间,这里搭起千百顶五颜六色的帐篷,兴建起繁华的商业街,天空飘舞着成百上千个色彩鲜艳的气球,欢快的歌舞声通宵达旦地响起,一座热闹、美丽和充满生机的帐篷城呈现在人们眼前。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2.jpg       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镇赛马会上,牧民群众正在跳大型“锅庄”舞(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摄)

  1987年是我第一次采访那曲赛马会。那次赛马会上的各项活动,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成百上千的牧民围成一个个圆圈,一次次忘情地演跳豪放而浪漫的“锅庄”舞,使我在视觉上得到无尽享受,永远难以忘记。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3.jpg       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镇赛马会上,牧民群众所跳的大型“锅庄”舞(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摄)

  当热烈而奔放的音乐响起时,身着各色艳丽服饰的男女牧民开始跳起成百上千人的“锅庄”舞。他们个个双臂高举,水袖翩翩,红的、粉的、绿的、蓝的、黄的……各色各样的色彩在热情洋溢地扭动着、跳跃着。

  在藏北民间,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我在现场看到,舞蹈开始,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整场演出,曲调深沉,歌声嘹亮,舞步豪放粗犷而又有度。男子的动作激烈奔放,铿锵有力,俯仰翻转,令人眼花缭乱;女子的动作小而含蓄,有时腰肢随着歌曲的旋律轻轻摆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们还极为注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演出中。伴随着欢快的舞步,我听到他们唱到:“站在雪山极目望,草原碧波在荡漾,牦牛驮着白云跑,欢乐羊群赶太阳。天翻地覆草原变呦,和谐家园天地吉祥,天地吉祥……”

  这种以浩瀚蓝天当幕,以茫茫草原为舞台的情景,顿时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歌舞的海洋”。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4.jpg       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镇赛马会上,僧人跳起的寺庙“锅庄”舞(唐召明1987年摄)

  锅庄,藏语为“圆圈舞”。就舞蹈风格来讲,锅庄可以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多在大型集会上跳;小锅庄为娱乐性舞类,不拘场地,随时随地可跳。就西藏境内地域来分,锅庄可以分为农区锅庄,牧区锅庄和寺庙锅庄,藏北草原上的锅庄舞属于牧区锅庄。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锅庄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5.jpg       这是青藏公路线上的唐古拉山道班小学师生,在课间活动中跳起“锅庄”舞(唐召明1990年摄)

  西藏民间歌舞五光十色,风格迥异,种类繁多。农牧民群众自豪地说,“天上有多少星星,我们就有多少调。我们做什么事,就有什么事的歌,什么事的舞。”

  在西藏,很多时候和很多场合,已实现了劳动和歌舞的完美结合,几乎可以说,哪里有人劳动,哪里就会传出欢快的歌舞声。例如,藏北牧人放牧有牧歌,剪毛有剪毛歌,驮盐有驮盐歌,接羔育幼、拴牛骑马,都有其独特的歌曲。唱歌跳舞,已远远超出了表演概念,成了广泛性的群众自我娱乐休闲活动。故有“有脚能走路就会跳舞,有嘴能说话就会唱歌”之说。在这里,人人都是歌者舞者,四处可听到歌声舞声。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6.jpg  这是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现那曲市双湖县)牧民群众在“撤区建县”庆祝大会活动中,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唐召明2013年摄)

  此外,西藏还有对歌、酒歌和夜晚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等方式。

  对歌,藏语叫“次加”,意为“歌的争斗”。这种娱乐形式在西藏城乡非常普遍,男女老幼都乐意参加。劳动、休息或集会时对唱;走路时,前一拨和后一拨对唱;过节的时候,这个村与那个村对唱,男人们和女人们对唱。

  酒歌,即喝酒要有歌相伴。邀客人到家里喝酒时,家里要有两位妇女接待,一人斟酒,一人唱饮酒歌。饮酒歌唱过后,客人仍不饮酒,便被认为是无理。有一首酒歌,讲饮酒的规矩:美酒不要催快喝快喝,饮酒跟毛驴饮水不一样;酒歌不能催快唱快唱,唱歌跟射箭比赛不一样;舞蹈不要催快跳快跳,跳舞跟铁匠打铁不一样。

  据藏文史料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之前的年代,藏族群众就有围绕篝火欢歌跳舞的习俗。这些旋转不息的歌舞,陪伴着藏民族走过无数个世纪的时光,传承发展直至今日。人们在劳动归来的夜晚,常常汇聚到草地、平坝及庭院,燃起一堆堆篝火,然后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有时甚至连续几个夜晚载歌载舞,甚是热闹。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7.jpg       这是在那曲地区文部办事处(现那曲市尼玛县)赛马会上,牧民群众在跳“锅庄舞”(唐召明1987年摄)

  1987年盛夏,我参加了那曲地区文部办事处文部区当琼乡(现那曲市尼玛县文部乡北村)的歌舞晚会。这里,前临秀美幽静、清澈见底的当琼错,背靠身着银装的雪峰。

  记得那天晚上,一个摄制组想在这里拍摄几个牧民跳“锅庄”的场面镜头。消息传开,小小的乡村沸腾了。黄昏时分,全村几十户的老人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在湖边点上几堆篝火,几十个人以及上百个人围成一圈,唱呀跳呀,当琼错湖畔变成了歌舞的海洋。

  这是牧民无拘无束的歌舞晚会。兴高采烈的牧民们手拉手,跳起舞蹈。男女分成两组,歌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一人领头,众人以词而合。随着歌声,时而漫步摆动,姿态逍遥洒脱,时而踢踏成舞,刚健豪放,粗犷有力。中间伴着“嘿!嘿!嘿!嘿!”的呼号,高潮迭起。置身于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没有不陶醉的。

  跳累了,便围在篝火旁边,烤着干牛肉,喝起青稞酒。休息一会儿之后,又一次翩翩起舞,如此反复再三,直到天亮。有的人跳得实在太累了,就随便倒在草地上打起呼噜来。

  在藏北草原,以游牧为主,牧民性情豁达,以前草原交通不便,难得像内地人一样,到集市听曲看戏,他们常常自编自唱,边歌边舞,自得其乐。

  歌舞是西藏千家万户的“家常便饭”。西藏和平解放前,在西藏三大领主统治的年代,农牧民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过着非人的生活,歌舞是他们自我排忧的手段,也是祈求幸福的寄托。西藏和平解放后,农牧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现在的西藏高原向外界敞开了大门,他们的歌舞也更加舒展、奔放了。

  藏北牧民群众与西藏其他地区群众一样,激越的民歌与优美的舞蹈表现出他们豪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乘汽车在藏北草原旅行,时常听到牧民悠扬的歌声。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8.jpg       在藏北草原采访,时常看到牧民载歌载舞的情景。辽阔的藏北草原也是欢乐的歌舞海洋。

  歌舞是藏北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歌舞融进藏北的灿烂文化之中,是藏民族的精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