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湟地区因其位于河西走廊之要道,成了藏传佛教东传的主要据点。天祝作为河煌门户,自五代以来便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千年来政权不断更迭,宗教派系不断变化,使当地宗教寺院内的装饰与壁画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天祝东大寺的《西游记》壁画。文章结合天祝东大寺寺内文物和壁画的艺术表现手法,阐述天祝东大寺的历史特点,最终找寻到天祝东大寺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天祝;藏传佛教;东大寺;格鲁派

前言

天祝东大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因保存有完整的“西游记”题材壁画而享誉全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其虽然历经战火,两度迁移,但至今仍香火鼎盛。最初天祝东大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和噶举派的寺院,后经当地鲁土司的支持,成了正规的格鲁派寺院。由于所处位置较为特殊,故而其寺内建筑与文化风格也较当地同类寺院更显独特。寺内的砖雕、壁画乃至微小的文化符号都充分体现出了一种多重艺术融合的宗教色彩。探究天祝东大寺的文化渊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末至明清时期我国天祝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特点以及其所汇聚的文化特色。

一、天祝东大寺的历史特点

天祝东大寺文化渊源探究1.jpg图1 天祝东大寺

天祝东大寺(图1)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座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佛教寺庙,初建于明代(建成后曾因战火破坏与环境问题两次迁移,最终选址在今天祝古城),鼎盛于清初,逐步发展成为连城一代颇具影响力的格鲁派寺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当地政府的扶持修筑,整个寺院呈现出新的精神风貌。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佛教兴盛的历史,其建筑风格、雕刻工艺以及文化传统都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

天祝东大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在宗教、文化和艺术方面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代表之一。格鲁派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其信仰体系和仪式在天祝东大寺内得以传承和实践,天祝东大寺成为藏传佛教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信徒朝拜、学习和修行。

天祝东大寺是一座艺术宝库,其壁画、雕刻、经文和佛像等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以及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表达。天祝东大寺的建筑极其严谨对称,厚重大气,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学有着重要的价值。总而言之,天祝东大寺的千年历史、佛教传统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文化和宗教中心。它见证了我国历史上的宗教发展和文化传承,并为今天的文化研究和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一)天祝东大寺的寺庙结构特点和艺术融合表现

寺庙的主要建筑是大殿,它位于寺庙的核心位置,是多层次的木结构建筑。大殿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其屋檐装饰着精美的斗拱和彩绘,这些元素突显了古代建筑的风采。大殿是举行佛教仪式和法会的场所,塑有主要佛像,如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这些佛像通常是由贵重材料,如黄金、银、铜制成,它们的雕刻工艺和细节表现十分精湛。经堂是僧侣学习佛法和传授经文的地方,这个空间通常布置有经书和佛经,以供学习和教学之用。僧侣在这里进行诵经、学术研究和宗教讲座,强调佛教教育和知识传承。僧舍是僧侣居住的区域,是提供住宿和修行场所。这些房间通常以朴素和宁静为特点,以帮助僧侣专心于佛法修行。寺庙周围有庭院,为僧侣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环境,以深化他们的精神修行。塔院包括佛塔和围墙,佛塔通常用于安放舍利和重要的佛教圣物,具有不同的形状,如方塔、圆塔或多层塔,塔院是信徒和朝圣者进行朝拜和礼佛的场所。

天祝东大寺内的装饰非常华丽,墙壁上绘制了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以细腻的绘画技巧展现佛教故事和宗教符号,同时传达佛教的教义。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宗教意义。此外,寺庙内珍藏着大量的佛像、经文和文物,包括古代书籍、法器、佛教法衣等,这些文物和文献为研究佛教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天祝东大寺寺院正门后的二道门上绘制着海水朝阳图,也称海水朝阳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当时的鲁土司和其他高级官员到来时才会打开,以彰显来客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在当时,只有政府衙门的大堂上才绘制海水朝阳图,昭示着执政官员清正廉明。据史料记载,当时执政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鲁土司正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也正是在他的扶持下,天祝东大寺的香火日益鼎盛起来。

天祝东大寺最为世人所乐道是绘制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西游记》壁画,这幅壁画以《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中的插画作为蓝本,采用了传统工笔重彩的绘画手法,通过精细的笔触以及清晰的线条,再现了《西游记》故事中的精彩内容。画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明,慈眉善目的菩萨、凶恶狡诈的妖怪以及唐僧师徒四人显得栩栩如生。画中那层峦叠嶂的山水、金碧辉煌的宫殿以及象征着西方净土的朵朵祥云,无不昭示着取经路上的千难万险。整个壁画内容涵盖《西游记》自“猴王出世”到“九九归真”整整100回的剧情内容,细腻而又生动。《西游记》成书与明代中晚期,与天祝东大寺的落成时间大致相同。由于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代就广为流传,故而我们在甘肃的许多寺庙,甚至敦煌莫高窟里也能看到许多绘制“西游记”主题的壁画。虽然“西游记”作为佛教题材故事被绘制在寺院中较为普遍,但是藏传佛教与传统佛教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藏传佛教主要寺院的天祝东大寺,其墙壁上绘制了如此完整而又生动细腻的《西游记》壁画显得格外罕见。

除了海水朝阳门和《西游记》壁画,寺内的一些细小装饰以及地面的纹饰上随处可见藏族传统苯教的万字符和中国道教的阴阳八卦图案。这些图案出现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也是较为罕见的。

(二)导致艺术融合的原因探究

相较于西方宗教对于异教文化和艺术的打压与破坏,中华民族对外来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向来是兼容并蓄的。《西游记》作为一本宣扬佛教故事的小说,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道教与儒家的思想、人物形象,而作者吴承恩也是出身儒家的书生。这样本土化的宗教故事很容易被百姓所接受,从而传播迅速。可见,宗教文化的传播并不一定要通过战争洗礼,只有与当地文化同化融合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

天祝地处河西走廊地区,是佛教东来的桥头阵地,也是东方文化西行的重点区域。早期佛教经书的传播多是文人学者与外来僧侣翻译出来而传到普通信徒手上的,其中不免打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烙印。优秀的文化来源于互相吸引与借鉴,这种思想对艺术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藏传佛教发展较晚,其传承较为神秘,派系也更加独立,然而其传播需要依靠当地政府官员与民众的推动,从思想理念融合,再到艺术表现融合,最后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融合,这一切都在天祝东大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天祝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特点

天祝又称华锐,是藏语中“英雄的部落”之意,当地百姓始终自称为“华锐嘎布”(dpav-risdkar-po)。1936年,出于政府管理的需要,取其境内的天堂寺与祝贡寺为名,成立天祝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自治县。天祝作为河湟地区的要道,是藏区僧侣东去传教的必经之路,在藏传佛教进入天祝之前,这里信奉的是原始的苯教,苯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在当地藏民族中影响颇深。藏传佛教传入后,由于政府的支持,逐渐取代了苯教的地位,但是原本属于苯教的一些艺术形式与习俗被藏传佛教吸纳,成了藏传佛教的一部分。天祝地区因往来僧侣众多,教派更迭更为频繁,因此当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改宗频繁

天祝东大寺文化渊源探究2.jpg图2阳庄寺

著名的天堂寺最初为苯教的阳庄寺(图2),后因元代萨班大师在此传教,将其改为“萨什迦贡”。1360年噶举派第四世活佛噶玛若贝多吉进京觐见途中路过天祝,在天堂寺内修建108座“镇龙塔”,并在此地弘法,将其建为噶举派寺院。明中期后,宗喀巴大师的格鲁派迅速发展,其门徒释迦益喜代其师进京觐见永乐皇帝,在路过天祝境内之时,大力弘扬格鲁派教义,在修建格鲁派寺院的同时,还将以天堂寺为首的其他寺院也一并改为格鲁派寺院。本文所提到的天祝东大寺也是由最初的萨迦派改为噶举派,最后变为格鲁派。

(二)高僧众多

由于藏传佛教的昌盛,天祝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众多,当地僧侣的数量和规模也逐渐增多,并以寺院来划分族群,至清乾隆年间已经逐渐形成三十六族之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地还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的说法。因天祝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众多,故而高僧也多,仅石门寺就有80多位高僧获得了“拉然巴”和“多然巴”学位,其他高僧如协噶寺和哲蚌寺的戒律堪布、色拉寺的达智堪布,还有被西藏地方政府授予喀尔喀大库伦喇嘛的嘛·拉然巴曲达日和高僧华锐·罗桑热赛等。改革开放以后,受到政策鼓舞,全县僧人普遍到天堂寺、佑宁寺、塔尔寺和拉卜楞寺学习,其中16人从甘肃省佛学院毕业,2人从中国高级佛学院毕业,还有获取不同寺院、不同学位的僧人,他们精通佛学知识,有较深的佛学造诣。

(三)受政治影响颇大

由于奉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理念,政府的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寺院的神职人员,故而历史上许多的政治事件都与寺院有所关联。清雍正二年(1724),因罗卜藏丹津反清,石门等寺被清军烧毁;同治五年(1866)反清起事的回族首领马占鳌攻占天祝,烧毁夏玛、达隆、华藏等寺;光绪二十一年(1895)发生河湟事件,夏玛等寺再遭劫难。纵使大多寺院在经历劫难后逐渐恢复,但是其规模远不如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文革”影响,当地的寺院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期间关闭了14座寺院,于1978年后才逐渐开放。

(四)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

首先是佛像,佛像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它们代表佛陀及佛教神明,是信仰和崇拜的核心。天祝东大寺的佛像制作精美,采用贵重材料如黄金、银、铜等,通过精湛的工艺雕刻而成。这些佛像的细节、面部表情和手势都传达了深刻的宗教故事和教义。每尊佛像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以启发信徒的精神修行,促进内心宁静和智慧的培养。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手势(印相)和坐姿传达了平和与智慧,而观音菩萨的多臂形象象征了慈悲与拯救。这些佛像的存在为信徒提供了力量、希望和慰藉,同时也体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巧。

其次,天祝东大寺还保存了大量佛经和经文,这些文本构成了佛教教义的核心,是佛教教育和知识传承的基础,也是佛教修行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文以古代汉字或梵文书写,记录了佛陀的教诲、佛教故事和法则。在天祝东大寺,僧侣们学习、研究佛法,并传授这些知识。这些经文的传承对保持佛教文化和教义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它们确保了佛教传统的延续和传播。同时,这些文本也启发了学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历史和哲学。

总之,天祝东大寺的佛像和经文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反映了古代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高水平,同时见证了佛教信仰的辉煌历史,也为今天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源。保护和保存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天祝东大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天祝东大寺中佛像和经文的损坏,同时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学术工作,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三、小结

综上所述,藏传佛教在河西地区的广泛传播,造就了天祝一带繁盛的寺院文化,而天祝境内频繁的宗教与教派更迭更是其寺院内呈现不同文化艺术特色的主要根源。天祝东大寺的壁画虽然绘于清代中后期,但是其所包含的内核是天祝地区自宋以来藏传佛教不断演变、更迭、吸纳、包容的特色所造就的。我们探究天祝东大寺的文化渊源,离不开天祝地区宗教文化的演变历史。将天祝东大寺作为一个切入点,逐步拓展至整个天祝地区的寺院,进而摸索出甘南藏族地区的文化历史脉络,将是我们进行宗教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佳原,邱熠.“文化边界”地带艺术的融合研究:以天祝东大寺为例[J].牡丹,2019(20):4-5.

[2]龚景瀚.循化厅志:第6卷[M].成都:成文出版社,2011:250.

[3]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15[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385.

[4]青海省宗教事务局.青海省志:宗教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8:343.

[5]蒲文成.河湟佛道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6]司马光.资治通鉴[M/OL].(2014-12-11)[2023-03-20].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zztjml.htm.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长编[M/OL].(2014-12-11)[2023-03-20].http://gudian.hengyan.com/xuzizhitongjianchangbian/dir.html.

[8]祝启源.试述唃厮啰时期的文化与宗教[J].甘肃民族研究,1985(34):[页码不详].

[9]王磐.帝师发思八行状[M/OL]//佛祖历代通载:卷21.(2009-11-20)[2023-03-20].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0911/2015150573499.html.

[10]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张廷玉.明史[M/OL].(2014-12-11)[2023-03-20].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lianshu.htm.

[1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3]赵尔巽.清史稿:土司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杨复兴.安多藏区卓尼四十八旗概况[Z].卓尼:卓尼四十八旗代表团,1945.

[15]司俊.解放前甘南教育事业发展概况[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内部资料],1984:81.

[16]中共甘南州委党史办.从活佛到共产党员:肋巴佛传略[M]//中共甘南州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甘南党史资料:第2辑.[内部资料],1989;丹曲.拉卜楞史话[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57.

[17]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8]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19]丹曲.拉卜楞史话[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57.

作者简介:李占霞,女,汉族,甘肃天祝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

原刊于《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7期